高標準引領,高質量落實,為上海創造新時代新奇蹟貢獻規劃資源力量!

​黨建視野

高標準引領,高質量落實,為上海創造新時代新奇蹟貢獻規劃資源力量!

市規劃資源局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貫徹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和市級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決策部署,以黨建工作向中心任務聚焦,為全局工作聚力的實際舉措,推動規劃資源工作取得新提升新突破新成效,更好服務上海改革發展大局。

牢記政治機關本色,提高政治站位。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自覺把旗幟鮮明講政治貫穿到規劃資源工作各個方面,保持政治定力,提高政治能力,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貫徹落實習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中央、市委決策部署的實際行動踐行“兩個維護”。

自覺服務國家戰略實施。把全力以赴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交給上海的三項重大任務作為重大政治任務來抓,全面開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和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規劃編制工作。堅持聚焦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大項目、重大平臺,把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文章做好,為人們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空間,打造怡人的“好風景”,發展強勁的“新經濟”。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秉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全域功能與風景共融、創新鏈與產業鏈共進、江南風與小鎮味共鳴、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規劃設計原則,在實現“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空間結構基礎上,努力把示範區打造成為我國改革開放新高地、生態價值新高地、創新經濟新高地、人居品質新高地。充分發揮上海作為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示範作用,將包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嘉興、舟山、湖州在內的“1+8”市域行政範圍作為上海大都市圈,以大都市圈空間規劃協同落實好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

自覺服務上海城市發展。《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是十九大以後國家批覆的第一個超大城市總體規劃,也是改革開放以來上海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實施的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引新時代上海城市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為全力以赴落實好新總規,我局牽頭制定,報請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全面實施上海2035總規的意見,並研究制定了具有總規實施“四梁八柱”性質的系列政策文件。同時,立足新時代,全面把握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總體要求,緊扣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定位,抓緊推進生態、產業、住房、水務、交通等重點專項規劃編制工作;制定完成浦東新區和各郊區新一輪區總規,全面推進主城區單元規劃、郊區新市鎮總規等下位規劃編制工作。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不斷踐行初心使命。牢記總書記“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指示,進一步強化宗旨意識,堅守人民立場,努力為人民創造更加良好的城市環境、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塑造城市高品質空間。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實地考察楊浦濱江公共空間規劃建設,充分肯定“工業鏽帶”變成“生活秀帶”的工作成績。這裡正是今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的主展區,2014年以來,我局會同相關委辦局和各區政府分別在徐匯西岸飛機庫、浦東民生碼頭8萬噸糧倉、楊浦濱江毛麻倉庫及濱江的5.5公里範圍內連續舉辦了三屆“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發揮“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品牌效應,更加註重城市公共空間與城市歷史文化記憶的疊加效應,將活動範圍從城市地區拓展到鄉村地區,從濱水空間拓展到城市腹地,市區聯手,繼續打造一批為世界所矚目、為百姓所稱道的高品質公共空間項目。

打造市民高品質生活。我們積極適應新時期市民的新訴求和新期望,以步行15分鐘作為社區生活空間的尺度,完善教育、文化、醫療、養老、體育、休閒及就業創業等服務功能,打造 “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遊”的社區生產生活圈。例如,浦東新區打造的“社會事業15分鐘服務圈”,為市民提供了更加多樣舒適的住宅,更加豐富多元、便捷可達的社區服務,更加開放、創新、便捷的就業空間,以及更加綠色開放、活力宜人的公共空間,充分演繹出新時期市民的新生產生活空間。

聚焦城市高質量發展,促進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扭住城市“四大功能”,堅持“四個論英雄”的發展導向,破解制約經濟發展難點瓶頸,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全力保障產業發展。2014年實行土地全生命週期管理以來,為全市新供了576幅2423公頃產業用地,約定投資額達4045億元,達產產值約6091億元,年稅收約373億元,年稅收強度均值達120萬元/畝。同時,不斷加強制度供給,為重大產業項目提供強有力的規劃資源政策支撐,高效促成特斯拉、華為、大郵輪等重大項目接連落地。2018年的特斯拉超級工廠項目只用了3個月時間,就完成了戰略留白區激活、規劃產業空間釋放、用地指標保障和土地供應,按項目需求提供了1300畝土地,並在土地出讓合同中約定了高標準的投達產績效要求,不到一年時間項目已經竣工投產。特斯拉項目所展現的“上海服務、上海速度”,充分彰顯了上海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決心和廣闊深厚的高標準發展空間。

全力保障鄉村振興。近年來,我們以土地綜合整治為平臺,在全國率先推進低效建設用地減量化,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區域環境綜合整治、農民相對集中居住等,大力盤活鄉村存量建設用地,截至今年年底全市將累計完成減量化58平方公里以上。這些曾經的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益散亂鄉村用地,都已按照規劃整治修復成農田或生態用地,取得了“四減四增”(減了低效現狀用地,增了高效發展空間;減了汙染排放,增了環境改善;減了安全隱患,增了和諧穩定;減了低質資產,增了優質資產)的階段性成效。同時,在規劃生態廊道的關鍵節點上,規劃建設郊野公園。目前,全市已有7個郊野公園開園,總面積35平方公里,減少低效建設用地4468畝、新增耕地面積5591畝,實現了生態空間“擴容提質”。郊野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過1000萬人次,進一步滿足了市民對“親近自然、迴歸田園、體味鄉愁”的嚮往和追求,同時有力推動了長興島柑橘文化、金山廊下農耕文化、閔行浦江藝術花卉等當地經濟新增長點,有效服務了鄉村振興發展戰略。

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加速行政職能高效率運行。以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勇氣,持續推進信息化背景下的審批制度改革,通過一系列刀刃向內的改革舉措,提升管理的精細度、服務的準確性。

積極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在機構改革中,我們堅持以“一類事項原則上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原則上由一個處室負責”為原則,以“一門進、一門出、一門清”為目標,大刀闊斧進行審批制度改革。打破行政界線和管理條塊,整合業務審批系統,開展業務生態和信息生態“兩態融合”的頂層設計,建立適應數據採集和數據關聯規律的審批流程,同步實現系統整合、數據融合和流程再造。改革後的規劃用地環節受理材料從131件次精簡至76件次,每個審批事項從原來法定的30或20個工作日全部壓縮至5至10個工作日。今年9月29日,我們向上海大歌劇院項目建設單位核發全國首張《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用地批准書》、《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三證合一”的《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該項目從取得經上海市政府批准的項目供地方案到取得用地規劃許可和劃撥決定批文僅用時3天。將來,我們將進一步整合審批資源、提高審批效率、降低審批成本,打好“多規合一、多審合一、多測合併、多驗合一、多證合一”改革組合拳。

積極推進不動產登記服務改革。去年以來,我們開展了不動產登記交易、稅收、登記一窗受理,壓縮辦理時限、降低交易費用和提升土地管理質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實現所有不動產登記業務5個工作日辦結和當日辦結,極大提升了群眾和企業的獲得感。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深化改革,將網上辦理不動產登記業務擴展到企業非住宅首次登記和轉移登記全面實施不動產登記網上受理,實施不動產抵押登記“不見面”審批辦理,取消各區登記辦事大廳工廠倉庫轉移登記專窗,改為開闢非住宅轉移登記專有辦事區域,對企業間非住宅轉移登記實行當場辦稅、當日辦結。

堅持把抓黨建作為最大政績,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以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和市級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引,堅決貫徹落實“三個堅定不移”要求,準確把握規劃資源系統黨建特點規律,全面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和水平。

牽住責任制“牛鼻子”。黨組帶頭履行管黨治黨責任,每季度召開基層黨組織書記工作例會,分析面上形勢、講評部署工作;半年開展黨建專項檢查,評估工作效能、抓好問題整改;年內聽取所有基層單位黨組織工作彙報,研究解決難點問題、分類指導推進建設;年底組織基層黨組織書記述職評議考核,深化考核結果運用,強化黨建責任落實。機關黨委聚焦主責主業,抓組織促協調,努力推動黨建任務落實,設立黨務流動崗,充實黨務幹部、強化抓建力量,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基層黨組織認真貫徹落實支部工作條例,紮實推進基層組織標準化規範化建設,深入查找解決“燈下黑”問題,推動局系統黨建邁上新臺階。

鍛造挑重擔子、啃硬骨頭的過硬作風。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深入檢視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從嚴從實開展專項整治。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積極投身主題教育調查研究和大調研工作,以“腳下沾著土、鞋上帶著泥”姿態深入基層一線和企業群眾,今年截至目前,共開展調研700餘次,徵求意見建議400餘條,解決問題350餘個,形成制度機制和研究成果50餘項。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建立容錯糾錯機制,鼓勵黨員幹部勇挑最重擔子、敢啃最難啃的骨頭,充分發揮開路先鋒、示範引領、突破攻堅作用,近年來,局系統湧現出以榮獲“人民滿意公務員集體”稱號的總規處為代表的多個先進集體和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