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小學到初中,要說教科書裡印象最深的課文,對我來說,除去《半夜雞叫》,應該就是《范進中舉》了。後來讀完全本的《儒林外史》,方才知道在“范進中舉”的前後還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其實范進不僅中了舉,後來還中了進士,而且進京做了大官。范進從二十歲應考,直考到五十四歲才中舉人,總共考了二十餘次。為何那麼多次沒中,單這最後一次就得中了呢?以及他後來怎麼中的進士,這其中都是有些緣由的,我們不妨根據原文內容細細分解。

助其改變命運的人

范進首度出場是在《儒林外史》第三回中。但在這之前首先應該表一表另外一個人物,他就是真正讓范進改變了命運的周進。

話說這周進是山東人,經歷很可能比范進還慘。書中說他六十多歲,依然是個老童生,不曾進學(中秀才)。在私塾裡坐館餬口,最後還弄丟了飯碗,不得不跟著一夥兒買賣人當賬房先生去。

跑一次省城,路過貢院(古代鄉試的考場)。要知道古代童生是沒有資格參與鄉試考舉人的,所以周進便要進裡面參觀一番。想到自己追求功名大半生卻落得個如此下場,不禁悲從中來,竟一頭撞在號板上號啕大哭。

眾人知這周進算有些才學的,便出錢捐一個監生給他。這樣他才有了同秀才一樣的鄉試機會。沒想到一考便轉運中了舉人,緊接著到京會試又中了進士。做幾年官以後,被皇帝欽點廣東學道,來當地組織院試。

古代監生,就是國子監學生,比如同為《儒林外史》中人物的嚴監生。有依靠祖上官位入監的稱作“廕監”,也有皇帝特許入監的稱“恩監”。第三種就是這次周進捐納財物而來的“捐監”。做了監生便可以直接參加鄉試。

讀者不免疑問,周進考了那麼多年沒中秀才,為何不早做此打算?很顯然,說明“捐監”的代價極大,需捐財物恐非一般小數目。

周進初次到地方組織科考,心裡便想著自己在功名方面吃苦久了,如今當權,必要細細看那試卷文章,不可屈了真才。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范進中秀才的真相

正因為周進這樣的發心,才有了范進的進學機會。范進首次出場,就是在考場交卷的一幕。書中對周進眼中的范進,有詳細描寫:

面黃肌瘦,花白鬍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廣東雖是氣候溫暖,這時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范進)還穿著麻布直裰,凍得乞乞縮縮……

見了他的樣子,周進心生惻隱,問些狀況後便讓他去了。於是將范進的卷子用心看了一遍,心裡不喜道:“這樣的文字,都說的是些什麼話!怪不得不進學。”丟過一邊不看了。這是書中原話。好在那時段來交卷的考生較少,周進又將范進的卷子反覆看了多遍,方才回味過來,不覺嘆息道:

“這樣文字,連我看一兩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見世上糊塗試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筆細細圈點,卷面上加了三圈,即填了第一名。

如此可見,范進是有真才實學的。之所以這麼多年連個秀才都沒考中,實在是被那些糊塗試官所埋沒了。同理,折射出周進本人的不幸遭遇,也是這個原因。所以,吳敬梓寫這樣人物,就是在批評和諷刺科舉考試中這種不合理狀況對知識分子的戕害。

百變金剛胡屠戶

有了這個開頭,范進才得以扭轉命運。之後的情節便是廣為人們所熟悉的課文《范進中舉》。值得一提的是,在接下來的橋段中。除去范進外,我覺得配角胡屠戶,才是吳敬梓筆下最精彩的人物。

我們可以先看范進進學後回家,也就是中舉之前胡屠戶的表現。書中說他手裡拿著一幅豬大腸和一瓶酒走了進來,說是來道賀。而作為范進的丈人,胡屠戶仍舊如平日一樣,一幅居高臨下的姿態。坐下後他說道:

“我自倒運,把個女兒嫁與你這現世寶窮鬼,歷年以來,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積了什麼德,使你中了個相公,所以帶瓶酒來賀你。”

敢情這范進中了個秀才,全是因胡屠戶積下的功德。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接著他還說范進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忍不住用自己勢利眼的價值觀教導幾句。說既中了個相公,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方他這行事裡都是些體面人,見著要恭敬;但是和一般的平頭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他臉上都無光了。

這一筆不僅在寫胡屠戶,更代表了大部分市井之人的庸俗與勢利。

最後,帶來的酒菜八成被自己吃喝了一多半,醉醺醺地走了。

在范進提出向他借盤纏去省城參加鄉試時,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罵了個狗血噴頭。因為他壓根就不相信范進能中舉。書上原話:

“不要得意忘形了!你自己只覺得中了一個相公,就‘癩蝦蟆想吃起天鵝肉!’……像你這尖嘴猴腮,也該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鵝肉吃!趁早收了這心,明年在我們行事裡,替你尋一個館,每年賺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娘和你老婆才是正經……”一頓夾七夾八,罵得范進摸門不著。

從這段話裡折射出,胡屠戶雖為市井之人,但也知道讀書人能靠科舉考試出人頭地者,是十分罕見的。因而他更願意務實些,甚至還替范進想好了出路。除去刻薄以外,我更看見了胡屠戶作為普通人應有的正常屬性。

這是吳敬梓的實筆,沒有誇張,是對社會生活的高度還原。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然而范進卻想:“恩師周學道(周進)曾說我的文章火候已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如不進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可見他也並非百無一用,這時候竟表現出聰明人的樣子。於是范進拿定主意,向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自去參加了鄉試。

這一去,家裡便餓了三天。回來免不了又遭胡屠戶一頓罵。再看發榜那日,胡屠戶知道女婿高中以後的表現。

書中先表范進中舉後發瘋,旁人出主意說讓他平日害怕之人打上一巴掌,罵上幾句說不定能好。自不必問,可當此大任者非胡屠戶莫屬。然而,平日裡在女婿面前吆五喝六的胡屠戶,此時卻犯了難。說道:

“雖然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我聽得齋公們說:‘打了天上的星宿,□王就要捉去打一百鐵棍,發在十八層地獄,永不得翻身。’我不敢做這樣的事。”

耐不住眾人強逼,只得連喝兩碗酒,壯了膽子才下起手。范進清醒後,胡屠戶戰戰兢兢,又同女婿解釋一番緣故。原話說:

“賢婿老爺!方才不是我敢大膽,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來勸你的。”

“打”完女婿,胡屠戶那隻手竟覺得隱隱的疼了起來。還在心裡懊惱:“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薩計較起來了!”想一想,更疼得狠了……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之後便是在鄰人面前對范進讚不絕口:

我的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裡頭那張府這些老爺,也沒有我女婿這樣一個體面的相貌。你們不知道,我小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想著先年我小女在家裡,長到三十多歲,多少有錢的富戶要和我結親,我自己覺得女兒像有些福氣的,畢竟要嫁與個老爺。今日果然不錯!

意思是,我早就看好這小子能行!

女兒三十多歲還沒嫁?在古代可不是個正常狀況。吳敬梓這處戲筆諷刺得高明。

前後對比,從稱范進是“現世寶窮鬼”、“沒用的人”、“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到“賢婿老爺”、“天上的星宿”、“文曲星下凡”。吳敬梓真是把一個前倨後恭,嫌貧愛富、卑微勢利的市井小人物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細細讀來,忽又感到不寒而慄。即便今日,就在你我身邊,彷彿也並不少見如胡屠戶這般人物。

中舉人後的范進

而范進本人,或者說他們家的狀況,在其中舉之後又是怎樣一番變化呢?書中前文交代過范進的住處:

家裡住著一間草屋,一扇披子。門外是個茅草棚。正屋是母親住著,妻子住在披房裡。

中舉當日家中已無米下鍋,其母令范進抱著一隻下蛋母雞進城去賣。正是此時他才被鄰人強拖回家,得知中舉後發了瘋的。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真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首先前來拜會攀親的是張鄉紳,他也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不知從何說起,竟同范進攀上了世兄弟。又是送銀錢又是送房產。范進再三推辭,張鄉紳急了道:“你我年誼世好,就如至親骨肉一般;若要如此,就是見外了!”

看看吧,初次見面,已如至親骨肉一般了。書中接著說:

自此以後,果然有許多人來奉承他;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為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張鄉紳家又來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裡,唱戲、擺酒、請客,一連三日。

前後有如此大的人生落差,中舉能令人發瘋也實在是不足為奇。你中你也瘋!

中進士後的范進

再往後的情節是其母樂極生悲歸了西,范進丁憂後進京見過貴人周進,準備會試。周進早將范進之名在當道大老面前薦揚,說是人人都欲致之門下。如此不消說, 會試完畢,范進果然中了進士。

可見正如前文所述,“自古無場外的舉人”。同樣道理,也是“自古無場外的進士”。這叫做約定門生。范進已深諳此中道理。

中進士後的范進,授職部屬,考選御史。數年之後,欽點山東學道。赴任前,周進說當年在故鄉坐館時,訓蒙的學生裡有個叫荀玫的,那時才得七歲,如今想也成人了。如果這人應考,若卷子還過得去,讓范進留意提拔。

范進到任後先是忘了,直到要發榜前日才想起來。於是趕緊細查,說是查遍了六百多卷子,並不見有個荀玫的卷子。然後吃飯時候一個幕客講笑話,原文如下:

“數年前有一位老先生點了四川學差,在何景明先生寓處吃酒,景明先生醉後大聲道:‘四川如蘇軾的文章,是該考六等的了。’這位老先生記在心裡,到後典了三年學差回來,再會見何老先生,說:‘學生在四川三年,到處細查,並不見蘇軾來考,想是臨場規避了。’”說罷將袖子掩了口笑。

沒想到的是,范進也不曉得他說的是笑話,只愁著眉道:“蘇軾既文章不好,查不著也罷了,這荀玫是老師要提撥的人,查不著不好意思的。”

《儒林外史》:范進中舉後今非昔比,背後真相令人唏噓

范進不知道有蘇軾這個人。如《儒林外史》第三回書中,周進訓斥魏好古時所說:“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不考的東西你知道它幹嘛?

這就是吳敬梓小說所要譏諷的八股取士制度的本質。也如後人所說:

“擺尾搖頭,便道是聖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結語

反觀當今應試教育的現狀,是否也有此弊端呢?任何一項制度,不去改革,最終都難免走向死板僵化,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然而,人為操縱,強行令其戛然而止的話,只會引發更大的社會問題。畢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給無數寒門子弟以改變命運的機會,有他存在的合理性。

新時代也是如此,在沒有更完善的替代制度出臺之前,高考仍然是最好的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