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據《科技日報》報道,清華大學與內蒙古工業大學聯合研發團隊研發出了基於交叉雙旋翼負荷推力尾槳的新型軍用無人直升機,打破了國外在負荷推進高性能直升機領域的壟斷。該團隊憑藉著他們自主研發的"交叉雙旋翼複合推力尾槳無人直升機"項目獲得了不久前的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冠軍。不僅如此該項目的負責人李京陽還表示,他們的團隊以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追趕的目標,將繼續創造新的技術突破。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據介紹該項目的五人核心團隊成員:李京陽、王賢宇、印明威、包長春、海日汗,均來自清華大學同一個實驗室,其中李京陽、王賢宇、包長春不僅是清華大學的博士,還是內蒙古工業大學航空學院的青年教師。當時他們注意到我國在軍用無人直升機領域存在空白,並且需求極為迫切,甚至有在這個領域落後美國近半個世紀的說法,於是就將目光轉向了這一領域,創辦了一家致力於研發先進無人飛行器的科技企業——清航裝備。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此前在軍用無人直升機領域,美國一直佔據著極大的領先優勢。例如美軍RQ-8"火力偵察兵"無人機,該機早在2002年就已首飛,是一種海陸兩用垂直起降的無人機,其基於有人直升機改進而來,使用"全球鷹"無人機上的機載通信系統和電子設備。能夠有效地承擔海上巡邏偵察任務和進行反潛、反艦和反水雷作戰任務。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美國RQ-8A無人直升機


而目前國內的無人機飛行高度低,飛行速度慢,負載量小,機動性能、運載能力、信息化程度遠不能達到軍用的標準,並且技術也遠不如美國的RQ-8"火力偵察兵"的技術成熟。基於此,該團隊打破常規將傳統無人機設計中既能夠提供升力,又提供推力的主旋翼,改為了採用功能解耦,使用交叉旋翼提供升力,並且增加了新式的尾槳提供足夠的航行推力,提出了交叉雙旋翼複合推力尾槳的設計。這種新型的設計相較於傳統直升機載重量提升了將近百分之三十,並且飛行更加穩定,速度提升明顯。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該款無人機可以實現24小時不間斷繫留與緊急情況下單飛,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00千米每小時,飛行半徑約30千米,連續飛行時間大於30分鐘,即使在運行過程中出現故障也可以通過預定的設置快速返航。除了這種小型的交叉雙旋翼複合推力尾槳的無人直升機外,該團隊還分別有100千克、300千克級型號的直升機已經首飛,500千克級的無人直升機正在研製,而該款直升機或將真正具有軍事價值,能夠搭載大型裝備,進行偵察或者攻擊。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QH-50D無人直升機


美國自從在越南戰場投入大規模直升機部隊,共計損失了4000架直升機和2000名士兵之後,就對研製無人直升機尤為熱衷,在越戰後期就使用了一種攜帶有攝像機的QH-50D無人直升機,此後美國在無人直升機上的研製一直未有中斷。


落後美國半世紀?5博士組建中國版洛馬,一舉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美國在越南戰爭中投入了大量直升機部隊,同時傷亡也十分慘重。

在現代戰爭中,直升機雖然具有可懸停、滯空時間長等等很多優點,是海空軍離不開的好幫手,但是也因為自身的特點,極為脆弱易受攻擊,在爆發戰爭時很容易遭受損失。而無人機直升機沒有了駕駛員,行動適應力更強,全自主飛行,不必擔心人員傷亡,也不會因為人員的體力,精力疲乏而影響到實際作戰的效果,可以說直升機無人化是將來直升機發展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