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部門發文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


七部門發文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


慈善公益報(本報記者 王學軍) 社會服務事關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慈善公益報》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獲悉,為滿足人民群眾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遊、體育等社會領域多層次多樣化需求,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等7部門近日聯合發佈《關於促進“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以網絡化融合實現社會服務均衡普惠、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以多元化供給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以協同化舉措優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推動“互聯網+社會服務”發展,促進社會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元化、協同化,更好惠及人民群眾。

在以數字化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供給方面,《意見》提出,運用互聯網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成果,加快社會服務資源數字化,加大公共數據開放力度,推動服務主體轉型,擴大社會服務資源覆蓋範圍,提升資源配置效率,有效解決社會服務資源相對短缺、優質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問題。《意見》要求在健全社會服務領域國家數字資源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的同時,推進學校、醫院、養老機構、公共文化體育場館、家政公司、社區等社會服務主體的信息化建設,拓展管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應用。實施“互聯網+社區”行動,提升社區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研究建立社會服務主體服務能力標準化和服務質量評價體系。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和模式,推動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體育、家政等服務領域供需信息對接,促進以市場化手段優化資源配置。

針對城鄉、區域間優質社會服務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意見》提出,要繼續推進欠發達地區網絡接入和基礎能力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手段加快社會服務在線對接、線上線下深度融合,促進優質社會服務惠及更廣大人民群眾。《意見》要求,各地要加快各類社會服務主體聯網接入,推動實現偏遠農村地區服務可及。鼓勵開展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社會服務在線對接,助力基本公共服務公平普惠。探索教育、醫療健康、養老、社區、家政、旅遊、體育等領域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的社會服務供給體系,拓展服務內容,擴大服務覆蓋面。

在以智能化創新提高社會服務供給質量方面,《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拓展社會服務便捷化、智能化、個性化、時尚化消費空間,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以技術創新推動產品創新、應用創新,有效培育新業態、激發新動能,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高品質社會服務的需求。鼓勵新技術創新應用,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社會服務領域集成應用,培育壯大社會服務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

針對社會服務公益屬性強、市場回報低、質量難評估、隱性門檻高等特點,《意見》提出,要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的多元化供給機制,促進多領域跨界融合發展,提升市場主體盈利能力和空間,有效激發社會服務市場活力。《意見》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鼓勵各類市場主體依法平等參與“互聯網+社會服務”供給,發揮市場主體資金、數據、技術、人才優勢,激發社會服務市場創新活力。

在以協同化舉措優化社會服務發展環境方面,《意見》提出,創新社會服務監管理念和方式,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維權保障力度,強化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保護,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和商業保險支撐,開展試點示範,營造包容審慎、鼓勵發展的良好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