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竟然變成了“香餑餑” 呼和浩特這個地方的農民了不起!

過去秋收後,農民習慣就地將秸稈焚燒,因此產生大量煙塵和汙染顆粒,不僅汙染環境,還給居民的生活、生產和健康帶來不利影響。近年來,我市為了治理焚燒秸稈花費了不少力氣。在賽罕區黃合少鎮東五十家村,女人們把高粱秸稈編出了“花兒”,不僅跟焚燒秸稈的陋習說“再見”,還讓小秸稈有了大價值。


秸稈竟然變成了“香餑餑” 呼和浩特這個地方的農民了不起!

村民向記者展示編織品

說起高粱秸稈,很多人只知道能當牲畜飼料、柴火或肥料,而在賽罕區黃合少鎮東五十家村,這些毫不起眼的“柴火棍兒”卻是婦女們心中的“香餑餑”,她們用巧手編織出了蓋簾兒、蒸籠底墊、果籃等實用的生活用品,甚至精美的手工藝術品。


在東五十家村的會議室裡,六七名婦女圍著桌子坐了大半圈,每個人都在忙乎著,她們正在用秸稈編織蓋簾兒。村民潘落鳳告訴記者,用高粱秸稈編織蓋簾兒首先要剝出高粱杆中較為直長、堅硬的部分,因為這部分既乾淨又不易破損,非常適合做編織蓋簾兒的原材料。選好材料後,將高粱杆逐根疊層地縫合起來,最後用細針將一根額外的秸稈固定在中心點,秸稈末梢多餘的部分用刀切除。這樣手工縫製出的蓋簾兒比市面上粘在一起的要更加結實穩固,美觀耐用。


製作中,大家有說有笑,辦公室裡非常熱鬧。村民崔繼鳳說:“過去不富裕的時候,每年到了秋天我們就收集起自己種的高粱杆製作蓋簾兒,做出來自己用。後來人們的生活好了,用不著編制這種東西,很多人圖省事兒就一把火把秸稈燒在地裡,弄得烏煙瘴氣。現在大家都有環保意識,知道燒秸稈不好,我們這些老姐妹就撿起了過去的手藝。我們在村委會和大家一起做蓋簾兒很開心,不僅可以自家用,還可以賣了賺點錢。”


秸稈竟然變成了“香餑餑” 呼和浩特這個地方的農民了不起!

村民編織好的蓋簾兒

村民潘落鳳接上話茬兒:“以前窮,過大年的時候才把舊蓋簾兒扔了,換上新編的。用高粱秸稈編織的物品有很多,可以當鍋蓋、水缸蓋,還能編炕蓆子。”


秸稈變成“香餑餑”全靠人們的雙手,大家用巧手改變了小秸稈的“命運”,原本有些許無聊的農閒時光也因此變得充實起來。


怎麼會想到製作蓋簾兒?記者從東五十家村婦聯主席閆鳳仙那裡尋找到了答案:“我們帶領大家一起編織高粱秸稈也是經過了認真考慮的,一是非常實用,二是就地取材不需要成本,大家都可以接受。當初做出來一些後,大家都覺得不錯,參與的人就越來越多。這樣既可以避免焚燒秸稈造成汙染,又可以增加農民的收入,可謂一舉兩得。秸稈編織技術也是一門手藝,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村裡上了年紀的人又拾起這門手藝,大家坐在一起編織,做得特別認真。以後我們想把這門手藝發展壯大,慢慢形成規模,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