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清同治年間的閬中游記

一篇清同治年間的閬中游記

《今生自述》是吳桐林(1859年-1927年)晚年的一篇回憶錄,文中追憶了他不到九歲那年的春天(即1868年3月),因其父吳友德(又名平軒、楚雄,四川提督右營遊擊,兼攝川北鎮總兵官印,署懋功協副將。誥授振威將軍,晉封榮祿大夫)帶兵“營駐閬中”,兄弟三人在祖母的帶領下,前往閬中游攬後留下的深刻印象。

正如《今生自述》開篇所云:“八歲侍父遊,遍歷川藏邊。閬州古蹟茂,嘉陵江水妍”。實際上“閬州古蹟”即為這四句詩的部分註解。全文雖用了不到五百字,卻不僅描述了“神仙往來,代不乏紀”的古閬苑眾多勝蹟;且旁證博引記載了川軍救烏市、金鐘的傳說,杜工部題詠等事件;還睹物思人,發出逝者如斯、真情至深的喟嘆,實為一篇難得的遊記範文。


一篇清同治年間的閬中游記

吳桐林 網絡圖片

此文的發現,不僅可以讓我們再次一睹閬苑名勝的風采,而且也為填補清末民初的研究空白、補偏救弊歷史傳承中的疏漏大有裨益,是為幸事。

同治三年,先大夫奉朝旨,統帶四川軍,督提八營官兵,救援烏魯木齊。丁卯,凱撤回川。川督駱文忠公檄委署理川北中營遊擊。營駐閬中。蒞營數月,總兵鶴齡病故,先大夫遂兼攝總兵官印。

總兵署相傳為張桓侯帥府,古柏數十株,為桓侯手植。侯墓亦在城內,土人立廟祀之,種柏數十本,亦鬱郁長青雲。閬中縣城三面臨水,故名。



一篇清同治年間的閬中游記

拍攝於1910年的閬中張飛廟

對岸山勢如屏,蒼翠欲滴,世傳為古閬苑,神仙往來,代不乏紀。山側峻崖,有八仙洞。洞懸鐵鏈,可以攀援上下。洞旁古木一株,老幹橫撐,枝葉繁茂,距地四五丈。幹懸金鐘一,高尺餘,口徑四五寸,鐵紐嵌懸樹幹,樹皮連合無痕如天然生成。遇風雨,鐘聲郎當,滿山應響。

詢之土人云:是羅壯勇公思舉官總兵時,來遊於此,適見山廟有古金鐘,戲挈至巖下,飛身上樹,懸於老幹雲。英雄舉動,山林增色,迄今百年,猶令人景仰不置也!北山有滕王亭子,即杜工部題詠處也。《方輿勝覽》:玉臺觀在閬州城北七里,唐滕王嘗遊,有亭及墓。
戊辰春仲,先大母蕭太夫人攜餘兄弟往遊,指壁間詩字,令餘及二三兩弟分認之。朗誦聲琅琅無誤。先大母顧而樂之曰:“我孫子能誦詩,定能讀聖賢書也。”

一篇清同治年間的閬中游記

拍攝於1910年的閬中南津關渡口

烏乎!祖訓殷殷,倏忽五十餘年。兩弟早亡,餘獨生存,未能仰體懿德,有負老人矣!

考釋:
同治三年(即1867年),繼不平等的《北京條約》簽訂之後,中俄又簽訂《勘分西北界約記》,強行割去了巴爾額什湖以東約四十四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繼後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又利用新疆混亂,侵佔南疆,建國稱汗。還有地方首領明反自稱大元帥,攻陷天山南北十餘城。在這種情況下,大清王朝急需援兵新疆,穩定局勢,其中在四川調防的就有營駐在閬中的清軍川北中營遊擊,再次證明閬中自古即是“巴蜀要衝,兵家重鎮”。

從文中可知,當時駐紮閬中的最高軍制為綠營兵“總兵署”,按清代兵制釋義,“總兵”系鎮守總兵官之簡稱,又稱總鎮,為正二品,受提督節制,是綠營兵的高級武官,所直轄之營兵稱鎮標。明末清初,戰亂綿延,順治三年(1646年),豪格率清軍進入保寧,並“以保寧為大鎮,中江、順慶為邊”作為圖川根據地,直到順治十七年(1660年)始於成都建立官署,康熙四年(1665年)經歷了長達十九年才由保寧遷入成都(龍顯昭《試論歷史上的南充》),之後這裡仍然是重兵屯集之地。今天的官菜園街、左營街等的得名想必應始於此。


張桓侯帥府,文中所述十分清楚,總兵署駐址即為“帥府”,裡面有恆侯“手植”的“古柏數十株”。據推測有可能在今老幹局原址(即文革前的機關託兒所住址),但究竟何處,尚待考證。否則,一個重要的三國聖地,一個婦孺皆知的歷史人物鎮守七年之久的遺址,總不能奉獻給海內外遊客的,永遠僅有一處祭祀的廟宇吧?!

錦屏山鐵鐘傳說眾多,近年來各種相關資料都有介紹,但描述之翔實尚屬第一次所見,且還特地提到羅思舉的故事,既豐富了史料,又與傳說中的遊俠掛鐘相得益彰、妙趣橫生。

本文再次證明滕王亭子而非“滕王閣”,中國古人對樓臺亭閣的區別和用法是大有考究的,絕不會隨心所欲。而且滕王亭子在玉臺“觀內”也不是“座落在城北玉臺山上”。過去雖有人也提議過應恢復“滕王亭子”,但始終未能還其本來面目。長期沿用自上世紀八十年後期重建後使用的“滕王閣”一名,不僅於史無據,名不正言亦不順;也容易引起步人後塵、仿冒名勝的誤導,貶損閬州滕王亭子自身獨特的人文價值。

注: 本文摘自《屏山文史資料》第十八輯,吳桐林撰寫的五言詩體裁遺著“今生自述”,原文載《中日戰爭》(六)一書。

吳桐林小傳:吳桐林(1859年-1927年),名質卿(或作蟄卿),自號耽道人,四川屏山縣人。以嗣父吳友德陣亡,蔭雲騎尉(爵號,正五品)。

1892年12月,四川藩司龔兆瑗聘,總辦全川輿圖。1895年受欽差辦理臺灣防務劉永福聘,任總理黑旗諸軍文案兼總理營務處。1896年在上海創辦全國運送公司,後奉兩湖總督張文襄派往南洋群島考察商務(其次子兆鑑亦隨侍前往)。1899年奉張之洞命再次出洋考察商務,並在新加坡辦學傳授儒教。

1901年秋,由慶親王電召回國諮詢要事,於是父子同返京都。1903年7月上書請創辦商部,奉旨報可,所有一切規章制度、辦事細則、機構設置等,均出自吳手。且準父子同部供差,賜黃馬褂,官封商部郎中。

1903年12月又在京始創《商務報》(旬刊),任總辦。1911年任四川紅十字會副會長,1913年後任參議院秘書、農商部有獎實業債券局庫房主任等職,並再次赴南洋考察商務,1924年因病回國。1927年任濟南同善社國學專修館館長,同年病逝於煙臺。

吳桐林屬於中國早期“睜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由於他遊跡各省,並六度前往南洋各國,涉獵廣泛,履歷非凡。曾多次上書清廷設立商務機構,發展貿易,保護華僑,振興交通,改革科舉等等,堪稱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歷史性人物。其主要著述有《南洋群島識略》、《商務答問》、《保商興教錄》、《黑旗戰記》、《南洋華僑事略》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