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40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在哪裡?北大《中國2049》報告如是說

12月15日,由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方正證券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家發展論壇上,北大國發院副院長黃益平代表北大國發院介紹了北大國發院與布魯金斯聯合制作的《中國2049》的報告。


過去40年中國經濟成功的原因在哪裡?北大《中國2049》報告如是說


該報告認為,過去40年,通過改革開放中國重返世界經濟的舞臺主要靠以下幾點:

1、關於市場化導向的改革政策 (1996-2015年GDP增長中 TFP貢獻了40%) ,黃益平解釋說,大概在1996年-2015年之間的中國增長總要素生產率對增長的貢獻可以佔到40%左右。也就是說效率提高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很重要的支持力量,效率提高的背後是有改革政策的重要功勞。

2、關於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最大的FDI接受國、出口佔 GDP之比2007年達到37%) ,黃益平解釋稱,全球化中國快速的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這個可以從貿易、從投資方面看,中國的開放度應該說都是很高的。也就是說國際市場世界經濟體系,為中國的經濟增長也做出了很重大的貢獻。

3、關於人口紅利,黃益平稱,中國過去相當一段時間撫養比,也就是說勞動人口支持撫養的人口的數量在不斷地下降,也就是說總體的勞動生產率在不斷提高。

4、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

5、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

6、對於改革前三十年的經濟基礎 (建造基礎設施與城市工業 體系、降低文盲率),黃益平做了重點解釋,他認為中國經濟奇蹟是在40年間創造的。但是40年前的30年計劃經濟的試驗,為後面的騰飛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礎。比如說基礎設施的建設,比如說完整的城市的工業化的框架,以及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這些對下一步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騰飛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對於怎麼理解中國的經濟改革的政策?該報告認為,改革可能是中國經濟成功的最主要的推動力量。經過40年的改革以後,中國的經濟政策體系和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的政策和制度,確實還是有不少差異的。比如說國企的比重還是比較高的,比如說政府對金融體系的干預相對還比較多,服務業開放度相對也比較低,這些和典型的市場經濟國家確實有一些差異。

但是怎麼理解在這個過程當中政府相對來說它的干預就比較多一些,經濟學分析經常說一隻看不見的手,一隻看得見的手,顯然和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相比,看得見的手相對更活躍一些。怎麼來理解?

第一,一開始中國實行的改革是雙軌制的改革,大的雙軌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其實用通俗的話就說是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是一部分這樣的政策干預的存在,在早期的時候其實就是為了支持這樣的一個雙軌制的改革。是為了平穩地過渡,這是第一方面的理解。

第二,當然確實有不少的政策干預,但客觀來說這些政策干預沒有明顯的妨礙實現高速經濟增長、實現基本的金融平衡。研究發現,其實有些政策干預對於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還是發揮了正面的作用,原因就在於市場是有失靈的時候,在金融行業尤其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些國家在盲目地開放資本項目以後就馬上出現了金融危機,在這個時候要想到的就是市場有失靈,在環境問題、在收入分配問題上比較容易理解。但市場失靈很可能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假如說你的市場機制還不夠健全,適度的政府幹預有可能是有正面作用的,對過去的政策分析,尤其是金融政策分析中發現,在相當長時間內正面貢獻超過了負面成本。

第三,中國是轉型國家,有一些政策干預可能需要在轉型和進一步的改革過程中解決的,歸根到底有一個共識,就是中國經濟改革成功40年,有各種不同的做法,但是歸根到底要理解到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放,而不是因為管得多。這對下一步理解政策是很重要的,它的啟示就是說在看經濟政策、決策經濟政策和分析經濟政策的時候,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簡單來說就是看效果。不能意識形態化也不能教條主義,這是中國摸著石頭過河最重要的一條經驗,這一條在過去是經驗,在下一步的改革當中還是會非常有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