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下)

口述:蔡寅生 文字整理:劉曉峰


155加榴炮的開拓者之一

其實雙35引進還不是最難的,軍方與工業部門聯合引進,他們引進硬件,我們引進軟件和設備,軍民共建。然而,GC-45型155加榴炮的引進就沒有那樣的待遇了。使用部門雖然不反對引進,但卻不同意列裝,逼得兵器部自掏腰包,這在中國國防技術引進史上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此外,對於該火炮的技術業內看法也不完全一致,一些專業人士懷疑它的先進性與成熟性。由於上述原因,造成了155引進的道路十分坎坷。在五機部領導大力支持下,經過軍委領導的批准,155火炮系統技術與生產線設備成功引進了,但是,前面的路上還有許多難題。引進的技術需要消化吸收,需要技術攻關、科研試驗,需要鑑定,都需要花大錢,錢從何來?驗收引進的生產線設備也需要試製一定批量,這錢又從何而來?還有試製出來的炮和彈誰來接收?這都是擺在楊院長與李局長面前的大難題。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155終於得到了天助,總參破天荒地將國內不列裝的155炮定為國慶閱兵項目,參加了國慶50週年閱兵,促成了新的生產線的建成驗收,促成155完成了技術鑑定。

155的第二大難題是技術上的。該項新技術面世不久,確實不太成熟,引進的圖紙中有不少錯誤,特別是棗核彈,問題更多,彈形奇特,工藝性不太好,射擊精度較差,射程不達標等。為此,兵器部為155引進工作確立了“以我為主,不等不靠。科研為主,仿製為輔”的指導方針。既把引進當成學習的機會,也把它作為科研工作對待。一方面仔細消化,弄清原理,進行反設計。另一方面,要發現其中的差錯,改進設計,攻克技術難關。在生產工藝方面也不能照抄照搬,而是根據中國實際的生產條件重新編制生產工藝,製造工、卡、量具。所以,155火炮國產化的過程就是一個邊學習、邊消化、邊研究,邊改進、邊建生產線、邊試製的再開發、再創新的過程。

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下)

實踐證明,“以我為主、科研為主”的方針,大大調動了中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給他們創造了發揮聰明才智的機會,他們用多年積累的豐富經驗,糾正了原圖中的很多錯誤,解決了原來設計中沒有解決的難題。為了解決關係著155毫米火炮前途命運的精度問題,總師系統多次組織技術分析會,請全國知名的專家出主意,想辦法。彈廠炮廠齊心協力,潛心鑽研,先後採取了一系列技術措施進行綜合治理。蒼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了53次398發試驗,1989年1月在國家靶場通過了地面密集度鑑定試驗,達到了國防科工委下達的指標要求,使整個系統產品國產化後的性能超過了原設計水平,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蔭桐同志參與了設備引進考察與技術攻關的全過程,他陪著布爾博士等專家在靶場參加試驗,陪同專家在國內講學傳授不同於俄羅斯的設計理念與方法,不辭辛苦,深入科研生產現場指導工作,為155項目的引進與國產化成功做出了重要貢獻。

155項目最頭痛的問題還在於此炮國內不裝備,出路在哪裡?自掏腰包花了錢,引進的技術置之高閣,怎麼交待?炮廠一面試製成功自走炮,一面安排了自行炮的科研,在北方公司的積極努力下,沒想到在自行炮上打開了外貿出口的大門,接著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成就了今天155的輝煌。

回顧155項目引進的全過程,充滿著許多不確定性,就像在霧霾中摸索前進。試想,引進一種技術不夠成熟、國內不裝備、國際市場前途未卜的火炮,這需要多大的膽量、多大的魄力,多大的遠見?在漫長、崎嶇的道路上摸索前進,需要多麼大的定力與意志力?楊院長與李局長他們冒了多大的風險?承受了多麼大的壓力?

記原五機部20院院長楊蔭桐(下)

​他們是兵器工業的奠基者

現在雲開霧散,155一片陽光燦爛。亞洲最先進的火炮與彈藥生產線建成了,各色各樣的155火炮與彈藥出口許多國家,155培養出的一代新人正奮戰在各個重要崗位上,155獲得了眾多的榮譽與獎項……但是曾經為155引進與國產化工作辛勤奮戰的老一代人一個個走了,總指揮楊蔭桐走了,副總指揮李洪昌老年痴呆了,總設計師周燕生與副總設計師孫興福、主管工程師吳景忱都走了,他們雖然沒有能與我們分享155的各種榮譽,但是,他們的汗水沒有白流,乘涼在大樹樹蔭下的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那些栽樹的人們,沒有他們哪會有155的今天,155的軍功章裡絕對少不了他們的一份。

楊蔭桐院長走的太突然了,非常遺憾,由於我剛剛出院沒能參加他的告別儀式,僅以此文對兵器工業科研戰線的老領導,為兵工事業奮鬥終生的楊蔭桐院長,表示我由衷的敬意與無限的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