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作者:教書匠阿倫
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596552/answer/90523853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聽到紐約,就會讓人充滿了幻想。有人說紐約是眾多的摩天大樓,是街上行人的熙熙攘攘,更加是在人群中閃亮的那個夢想。

還有人說,紐約就是混雜著混濁的空氣的破舊地鐵,也是昂貴的租金下狹窄昏暗的房間,還是那匆忙行人一張張冷冰的臉。

但是在我看來,紐約就是一個有魔力的城市,或許你愛它也恨它。但要是你真的在這裡生活,又會變得離不開它。

要是給我不同 offer 重新選擇去哪讀書,我相信我仍舊會選擇紐約。它給了我很多的驚喜和思考,甚至想不出不選擇紐約的理由。

  1. 高校林立:城市文化的孕育質地
「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除了很多人都知道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和華盛頓廣場旁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還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好學校,例如商科專業很有名的福特漢姆(Fordham University)大學,聞名世界的帕森斯設計學院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新學院(The New School),還有距離曼島有一點點距離,但科研實力位列全美公立大學前列且環境幽雅的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等。這些散佈在城市裡的大學給城市帶來了充分的文化滋養以及年輕的朝氣。

紐約著名高校一覽

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University

紐約大學 New York University

福特漢姆大學 Fordham University

巴納德學院 Barnard College

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普拉特藝術學院 Pratt Institute

紐約市立大學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 多元包容:不同種族文化的融合與碰撞

「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如果說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大熔爐,那紐約肯定是其中最烈的一把火。你可以在紐約碰見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他們膚色不同,語言不同。你會看見西裝革履的華爾街精英從你身邊匆忙走過,也會和路邊的流浪漢眼神交匯。紐約具有多元性和包容性,它會接納每一個人,不管是誰,好像都能在這個城市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裡既是每個人的遠方,也是每個人的故鄉。若是你到紐約留學,又怎會害怕“國際生”的標籤呢?

3. 飲食文化:在街頭尋找全世界的美味

「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至於飲食,如果你要問紐約菜是什麼,還真沒人能告訴你。墨西哥捲餅,日式壽司,英式早餐,中式快餐,都算是紐約菜的一部分。這也是文化的融合在飲食上的體現。紐約大大小小的餐館有超過兩萬四千家,競爭是很激烈的,當然每年的翻新速度也很快。無論你想吃什麼,你都能在這裡找到你喜愛的食物。每年冬夏兩季,紐約的數百家品質餐廳都會參與“餐廳周”活動,人們可以用低廉的價格品嚐精緻的美食。尋找美食也是探索城市的一部分,而紐約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4. 文化盛宴:探尋城市的而精彩生活

「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在紐約你肯定不用擔心你的課餘時間和生活質量。這裡有自由女神像,壯麗的帝國大廈,車水馬龍的時代廣場,休閒的中央公園,或許沒有哪個美國城市像紐約一樣,這樣的精彩,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文化盛宴。你既能去數以百計的博物館中回顧自然(自然歷史博物館),探索人類文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感受現代藝術(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也能去享受視聽盛宴——百老匯音樂劇;還能去不同餐館體驗世界各地的美食;又或者是逃離地上的擁擠,約上幾個好友去到rooftop bar 小酌一杯,欣賞紐約的美麗的夜景。此外,紐約還有新奇的活動與社團,在這裡你能夠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體驗新奇的生活。

5. 交通便利:沉浸在都市的血管中

「分享」在美國紐約生活到底是什麼感覺?

儘管紐約的地鐵是真的出名的髒亂差,但是它也是把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都串聯了起來,也是最經濟方便的交通方式。紐約地鐵24小時都運行,從1904年開始,到現在已經有110年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了。跟其他美國城市沒有車寸步難行不同,紐約有了地鐵卡,你可以去城市裡的任何地方,這樣的方便跟別的地方也是沒有的。而且在車廂裡或者站臺邊,偶爾還會有街頭藝人的演出,伴有音樂和舞蹈,這也算是紐約獨特的魅力。

我記得我剛到紐約時,還是會很關注這個城市的消極點,比如物價昂貴,人群冷漠等。有次優步司機聽了我的抱怨時,笑著跟我說“那是因為你來紐約的時間還不夠長,久了之後,你一定會愛上紐約的”。當時還不覺得,現在想起來覺得真的是對的。這也許就是人們說的“Once a New Yorker, always a New York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