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發射架下,三十三年老兵“一默如雷”

火箭發射架下,三十三年老兵“一默如雷”


上圖:王忠心在慶祝實彈發射成功現場參加合影留念,他的身後是近百名導彈技術骨幹。程凱飛攝

初冬,塞北大漠,平地響起一聲驚雷,一枚導彈發射升空,精準命中靶標。

歡呼雀躍的人群中,一位兩鬢斑白的老兵格外引人注意。戰友們把他簇擁到合影隊伍的中心位置,給他戴上一朵大紅花。而他的右胸前,是執行任務期間佩戴的一塊姓名標識牌,上面印著一個熟悉的名字——王忠心。

今年,是王忠心當兵的第33個年頭。3年前,48歲的他延遲退休,留在基層連隊繼續當班長。今年10月1日,作為英模代表,王忠心受邀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回到單位不久,他聽說旅隊要馬上執行實彈發射任務,二話不說打起揹包就出發了。

“按說老王是老資格,但他卻總比別人搶先進入了戰鬥狀態。”在梯隊指揮員、該旅政委鄧志良眼裡,王忠心兵齡最長、資格最老、榮譽最多:一級軍士長、全國人大代表、“最美奮鬥者”、“八一勳章”獲得者……這次任務,完全可以提出不去,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普通一兵,聞令則喜卻不動聲色。在千里機動的軍列上,王忠心每天早上不等值班員吹哨就悄悄起床,整理好背囊。每次列車停站,王忠心總是要約上其他高級士官一起下車當“觀察員”,協助檢查裝備緊固情況。遇有車廂裡開展政治教育,算是王忠心說話最多的時候,他主動擔任授課教員,與官兵分享參加重大任務中的難忘經歷和收穫,給戰友加油打氣。


抵達發射地域,年過五十的王忠心也不閒著,馬上拉起一支隊伍,與那些二十出頭的壯小夥一起卸載裝備物資。別看是體力活,裡面也有很多學問,王忠心深諳其道,對每個木箱裡裝的什麼儀器設備、應該擺在什麼位置、怎麼擺放才能保持儀器設備的技術性能等等,都瞭如指掌。他一邊合理調配人手、交代大家注意事項,一邊帶著大家搬上搬下。事後,有官兵豎起大拇指:“王班長本可以站在一旁動動嘴、揮揮手,但他沒有這麼做,真是讓人感動和佩服!”

此次發射任務,與以往一樣,王忠心還是擔任技術把關。專業指揮趙洋告訴筆者,每次給導彈進行測試,王忠心總是最早來到測試間,最後一個離開。別看他坐在後排很少說話,一雙眼睛卻緊緊盯著各種儀表上的數據變化,不放過任何一點異樣。

“只要一天穿著軍裝,我就是一個兵,就要幹好本職工作。”王忠心的敬業負責精神,深深感染著身邊的戰友。據旅長沈勇介紹,在王忠心的帶動下,全旅40餘名面臨復退官兵主動請戰,要求參加這次實彈發射任務,其中不乏服役滿30年的一級軍士長劉豪和黃宗勇,這些老兵在任務一線發揮了關鍵作用。


發射那天,王忠心依舊平靜如水,穩得像一根“定海神針”,但他的心底還是泛起了一些波瀾。畢竟,隨著上次延遲退休的時間將盡,這可能是他最後一次執行實彈發射任務。

“如果真的退役了,我也沒有什麼遺憾,只是不能再與導彈作伴了。”王忠心嘴唇一動,沒有再說什麼。

長劍出鞘,呼嘯而去。望著劃過天空的那條壯美彈道,王忠心咧開嘴,笑了。他的身後,官兵們歡呼雀躍,這裡面有很多人,都是王忠心的徒弟。

入伍33年,當班長29年,王忠心手把手帶出了300多名導彈技術骨幹。“單位有這樣一批素質過硬的‘種子人才’,我很放心……”王忠心說。

(解放軍報·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