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作者 | 優優媽媽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孩子跟同伴玩耍時,突然哭著回來告訴你自己被打了,你會怎麼做?


是叫孩子直接打回去?還是罵孩子沒出息?還是選擇讓孩子自己解決?


此刻,你的第一反應和態度,就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甚至會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為人處世。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諾貝爾獲獎者詹姆斯·赫克曼曾說:“當父母總是關注孩子,想要保護孩子不經歷任何的不開心,這恰恰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


孩子的小圈子,也是一個微型社會,他們湊一塊玩耍,總容易發生各種小摩擦,無非起源於搶玩具,或打鬧間沒分寸感,不小心碰痛了對方等等,這些都是孩子之間的社交,很多時候都無傷大雅。


在不嚴重的情況下,假裝沒看見,把矛盾留給孩子自己解決,是培養孩子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最好的機會。


如果,父母保護欲或控制慾過強,恰恰就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


家庭教育研究者尹建莉曾說:培養兒童健康人際關係最基本、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孩子小打小鬧面前,遵循“三不原則”。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一、不生氣:發生衝突不用在意


女兒4歲的時候,經常和隔壁兩個孩子玩,不是你弄疼我了,就是我搶你玩具了,發生衝突是常有的事,但是我們幾個家長的態度都是“看淡”。


所以,她們每次鬧矛盾,要不了多久又屁顛屁顛地玩到一塊去了。

比如說:

有天女兒哭著跑回來說被咬了,我一看還真是咬了好幾個牙印子,然後跟她說,媽媽吹一吹就不那麼疼了。

安慰她一番後,她止住哭聲,嘴上說著再也不和那個孩子玩了,結果那個孩子下午來家裡找她,兩人又玩得不亦樂乎。


對於小衝突,家長不在意的態度,就是給孩子傳達一個信息,即發生衝突是件很正常的事,不用在意,過去就過去了,無所謂誰對誰錯,該怎樣相處還怎樣相處。


這樣一種心理的建立非常重要,是兒童能正常地發展人際關係的必不可少的基礎,是豁達、友善的生長土壤。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二、不介入:交給孩子自行解決


沒必要的介入,或不得當的介入,一方面會把孩子間的矛盾刺激放大,另一方面也沒給孩子留出學習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機會。


更為關鍵的是容易讓孩子遇點小衝突就覺得是個大事,反而變得斤斤計較,心胸狹隘。


有些家長對自己孩子太沒信心,當孩子之間發生點什麼事時,家長會馬上出面替孩子解決,甚至在孩子表現得無所謂時大為光火,指責孩子懦弱、沒出息。


可能孩子心裡根本就不覺得有什麼,但家長這麼做時,孩子的委屈被放大,反而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繼續和同伴玩下去了。


家長長期以往的介入,會慢慢地消磨掉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事實上,天生不會和人相處的孩子,其實不多,只要成人減少干涉,他們多半能進行自我調節。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三、不怕吃虧:友善之心看待衝突


兒童的世界非常單純,很多所謂的問題,其實是成年人強加的,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把孩子間的衝突關係看成是“犯錯誤”,尤其是看成欺負和被欺負的關係。


現在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我們不欺負別人,但也絕不讓別人欺負。

或直接告訴孩子:你不要主動打別人,如果別人打你,你必須要還手。

甚至有的家長為了強化孩子的自我保護,會對孩子說:如果你在外面捱了打,不還手,回家我就打你。


這樣一種教導,可能讓孩子學會不吃虧,但人生很長,“不吃虧”到底是一道護身符,還是一種隱患?


從小被教導不能吃一點虧的孩子,長大後會活得很累,什麼事都喜歡斤斤計較,以自我為中心,不利於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


家長一定要學會辨別玩鬧和欺負的區別。


玩鬧時給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欺負時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有家長可能會疑惑,如果按照“三不原則”,放任孩子之間的打鬧,那身高有優勢、力氣大、膽子大的孩子,豈不是“無法無天”,受傷的總是那群“弱小”的孩子了。


我們提倡讓孩子自行解決小矛盾,但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交友特點,我們要給孩子做不同的引導。


別讓孩子成為討人厭的“小霸王”,也別讓孩子成為被欺負的“弱小”兒童。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著名的教育家齊克·羅賓將孩子的交友過程分成4個互相重疊的階段。


  • 第一階段(3~7歲)自我中心階段

只要經常一起玩或是僅僅離得較近,就能玩在一起當朋友。


  • 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

雖然他們不再只和身邊的小朋友交朋友,但交友目的仍是出於自我需要,如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塊餅乾。


  • 第三階段(6~12歲)互惠階段

開始考慮雙方的觀點,關心平等的問題,並制定評判規則,形成小團體或小派別的交際圈。


  • 第四階段(9~12歲)親密階段

能夠保持相當親密的朋友關係,這也是親密友誼的基礎。他們對朋友的表面行為不再注意,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當孩子處於一、二階段時,我們儘量為孩子提供更多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並幫助孩子學會表達自我感受,減少孩子間的“哭哭鬧鬧、拳腳相加”。


孩子處於三、四階段時,我們要注意引導孩子建立健康的交友規則,不要為了交朋友拉低自己的底線,也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隨意傷害他人。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作為父母,我們沒有辦法代替孩子去交朋友,但是我們可以幫助孩子理解,幫助孩子提高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能力,為孩子的成長助力。


無論在哪一個年齡段都可以幫到孩子構築友情地基的關鍵因素:友善。


我們可以用ICPS法,即“我能解決問題”。


這一方法,是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在《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一書所提出,並且是通過了臨床證實和對孩子們的實驗檢驗過的方法。


值得家長借鑑。

孩子被打了怎麼辦?別急著打回去,心理學家告訴你這才是最好辦法

具體分為幾步:


第一步:思考該做什麼(引導孩子想一想,遇到這種情況自己該做些什麼)

第二步: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找出多種解決辦法)

第三步:考慮自己行為的後果(幫助孩子分析採取的行為會帶來什麼影響)第四步:判斷一個想法好不好(通過預估後果來判斷值不值得這麼做)

第五步:預估對方會有什麼感受(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即換位思考的能力)

研究證實,“ICPS”方法會幫孩子學會獨立思考,讓孩子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並看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具備“ICPS”能力的孩子,能更妥善地處理人際衝突,懂得體諒別人,更有群體號召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父母最重要的就是給予孩子耐心和信心,給予孩子自我解決問題的機會,做孩子最堅強的後盾,讓孩子成為一個社交小達人。

- END -

作者:優優媽媽,從事教育工作13年,家裡還有兩個頑皮娃娃。立志於做最懂孩子的好媽媽。本文首發於超煩惱爸媽(ID:cfnbama)。注:所有圖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