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隨著M.2固態硬盤的價格走低,在早些時候就用M.2固態硬盤盒組了一個體積比U盤大一些然後比移動硬盤小不少的移動存儲。當時錯誤評估自己的使用場景,選了自帶TYPE-C口的M.2移動硬盤合,在使用一段時間後,多少受自帶接口的限制,一些老的設備根本沒辦法直接使用,無奈只能在網上多買了一個TYPE-C母轉USB公的轉接頭,但這個轉接頭體積比較小,沒用幾次就丟了。一狠心,再買個接口普遍點的硬盤盒子,換過來。於是就有了下面的折騰——又一款ORICO M.2全鋁硬盤盒。

在眾多硬盤盒裡面挑這一款是這一款全鋁硬盤盒的顏值相對比較高,彩盒還是ORICO白加藍的主色,正中是產品的照片,這次選了深空灰,相比銀色感覺深空灰質感強會一些。支持10Gbps帶寬的傳輸速率,也就是USB3.1 GEN2和規格。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盒內配件、除了主角硬盤盒外,還有兩張紙(一張使用說明、一張感謝卡)、一個六角螺絲與、一片散熱硅脂條、一個安裝螺絲、兩條數據線(一個TYPE-C to TYPE-C,一條TYEP-C to USB),兩條線都比較短,15cm長。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這個硬盤盒同樣是全鋁材質,尺寸是106.5*29*11.5mm,表面有做細磨砂工藝處理,邊角也有導角,所以觸感不錯,沒有毛糙感。外觀方面個人感覺設計感上會高檔一些,正面由規則橫向條紋組成且延伸至側面,有點以前萊卡硬盤的味道。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TYPE-C接口、通電指示燈都安排在了前後側。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硬盤的安裝同樣小白,背板上僅有一個小螺絲,擰下裝上固態即可。背板底部印有硬盤的一些規格和認證標識。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PCB板,在固態的槽位鍍有一條條的銅條,銅條上也規則的打上了孔,這主要是輔助m.2固態散熱用的。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PCB板背面有密密麻麻的電子元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那顆最大的由JMicron生產的JMS583橋接芯片。一顆USB 3.1 Gen 2轉PCI-E 3.0 X2的橋接芯片,支持SSD的SRIM指令,支持NVMe 1.3。JMS583只轉PCI-E 3.0 X2是受USB 3.1 Gen 2帶寬的限制,USB 3.1 Gen 2帶寬僅有10Gbps,PCI-E 3.0 X2就有16Gbps了。轉再高也還是僅支持10Gbps帶寬,這個瓶頸只能是期待USB帶寬有所突破了。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硬盤是之前的硬盤盒上拆下來的,東芝RC500 500G ,M KEY接口。硬盤盒僅支持M KEY和B+M KEY接口的固定,要買這個硬盤盒的朋友需要留意下。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硬盤盒自帶的固態固定螺絲是值得吐槽的,因為擰緊了,固態還可以上下晃動。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在固態閃存顆粒上墊上散熱硅脂墊,但總感覺哪裡不對。不是藉助鋁殼散熱嗎?應該這一面朝下與硬盤盒正面的篩片貼合才對的嗎?這樣安裝說明居然是藉助硬盤盒後蓋來散熱,而我把PCB板 180度旋轉過來又裝不進去,這就尷尬了,那正面的條紋居然只是裝飾?裝飾?裝飾?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安裝完成,實際測試就不做測試了,沒啥必要。硬盤的實際讀寫受很多情況影響,而做為有讀寫需求的你,只要知道USB3.1GEN1和GEN2的讀寫相差多少,你使用的接口是幾的,速度差不多就行。至於固態本身應有的速度,硬盤盒基本是發揮不出來的,唯一寄望的是USB接口帶寬有新的突破。

ORICO M.2全鋁硬盤盒體驗

至於這一個硬盤盒的材質做工和細節沒什麼可挑剔的,全鋁機身,比塑料會更堅固。如果能加入防水膠圈相信會更不錯。當然這個硬盤盒的內部還是調整一下比較好,一是把固定螺絲做緊一些,避免硬盤上下晃動。二是把硬盤朝下安裝,利用帶的硅脂墊與鋁殼接觸,加快硬盤的散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