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新址安新家 居有業老有養——資興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搬新址安新家 居有業老有養——資興市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紀實

■通訊員 朱孝榮 陳東

湖南日報記者 李秉鈞

一幢幢新建的樓房整齊排列,小區內乾淨整潔,孩子們嬉笑玩耍,老人們悠閒散步,臉上露出幸福笑容……冬日裡,記者走進資興市礦工南路以及興寧等鄉鎮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處處見到的是安居樂業的幸福場景。

近年來,資興市共投入資金2.7億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項目14個,搬遷安置1291戶3140人,分散安置457戶1577人,從根本上改善了貧困戶的居住條件。同時,該市積極做好“後半篇文章”,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易地搬遷+就業安置+後續管理”的脫貧攻堅之路,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

笑臉和陽光一樣燦爛

12月8日,資興市三都鎮鹿東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供養安置點熱鬧非凡,工作人員正與志願者一道,組織這裡的120多名老人開展包餃子活動。吃完餃子,志願者又為老人們表演了精彩的歌舞節目,陪他們一起曬太陽,老人們的笑臉和陽光一樣燦爛。

今年66歲的曹安鳳來自三都鎮源塘村漢背組,原來有個幸福的大家庭,一場意外讓她成了五保戶。“住到這裡後,我感覺又找到了家的溫暖,生活上、精神上都有了安慰。”曹安鳳說,這裡的吃住條件都很好,工作人員就像親人一樣。如果沒有黨的好政策,她這輩子都將在孤獨與寂寞中度過。

為解決一人一戶特困人員的住房保障問題,從2017年開始,資興市在農村特困人員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中,整合區域性中心敬老院標準化建設政策,在州門司鎮彭公廟村、興寧鎮何家山村、三都鎮鹿東村,建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3個,為562名農村特困人員提供安置服務,探索出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的新模式。

“特困老人搬進來後,每兩人住一間房,房間內有獨立的衛生間、洗漱區,有電視看,24小時有熱水,我們統一為老人們做飯,每年為老人們體檢。我們還建設了書畫室、圖書室、棋牌室等,讓老人們老有所養。”三都鎮鹿東村特困集中供養安置點負責人劉娟英告訴記者。

易地扶貧搬遷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中難度最大、任務最艱鉅的工作。“為儘早讓貧困群眾安居樂業,我們壓實責任,強力推進。”資興市委書記黃崢嶸說,該市紀委監委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項目實行“全程監督”,以鐵的紀律和作風,確保工程建設優質高效和民生資金安全,使所有安置項目按進度表完成了。

搬遷戶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我和妻子都是殘疾人,最大夢想就是能在城裡有套房,這個夢黨和政府幫我們實現了!”44歲的徐賢超是資興市礦工南路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的搬遷戶,搬入安置區之前一直居無定所。

今年6月搬進新居後,資興市易地扶貧搬遷辦公室安排徐賢超在小區物業公司當保安,每月除了低保金,還有1200多元的工資。今年秋季,徐賢超的兩個女兒也都轉到了城區的小學讀書。住了新房,進了城區學校讀書,一家人其樂融融。

搬入新地方後,有沒有事做?到哪裡去賺錢?這是易地搬遷戶心裡最大的擔心,也是資興市委、市政府最關心的問題。“對易地搬遷群眾來說,搬新居,安新家只是擺脫貧困的第一步,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資興市委副書記、市長羅成輝說,“我們通過提供就業崗位,開展技能培訓及鼓勵自主創業等多種方式,促進搬遷群眾就業,確保他們收入穩定,居有住,富有業。”

資興市對所有的易地搬遷戶都進行了詳細調查,建立了搬遷戶勞動力和就業臺賬,對搬遷戶就業實行全程跟蹤,動態管理。對零就業家庭進行重點幫扶,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開展技能培訓幫助他們實現就業。

“市裡還設立貧困戶扶智扶志獎勵基金,就業越久,獎勵越多,搬遷戶的生活也會越穩定。”資興市委副書記牛威威告訴記者,目前資興市所有的搬遷戶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

精細服務讓搬遷居民融入新生活

“幸虧這裡有個4點半學校,我才能安心做事,孩子在這裡能夠學到很多知識,真好!”12月9日下午,資興市礦工南路集中安置點搬遷貧困戶湯新榮將7歲的兒子從學校接回交給輔導老師後,立即又去小區的扶貧車間上班。

為讓易地搬遷來的群眾安下心來,資興市礦工南路集中安置點設立了群團工作站,配置有圖書閱覽室、文娛活動室、4點半學校、就業直通車等功能室,由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負責管理,採取“群團專幹+專業社工+志願者”的運行模式,全方位服務搬遷過來的群眾。

同時,該市在14個集中安置點都引進專業的物業公司,對小區進行規範化管理。搬遷過來的居民就近納入當地社區或村委會管理。

“我們社區黨委在安置區成立黨支部,設立專門的黨支部活動室,建立黨員樓棟微信群、小區居民微信群,居民有事情隨時可以找到我們社區幹部。”礦工南路社區黨委副書記侯永健介紹,為儘快讓搬遷居民融入社區生活,由農村人轉變成城市居民,社區黨委給易地扶貧搬遷戶提供了教育、醫療、就業等全方位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