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中500萬,和50%中5000萬的彩票,該怎麼選?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拋開我根本不可能中獎這個扎心的事實來看這個問題,它其實是一個行為經濟學的問題,可以對應出人的非理性行為和風險偏好。

第一張100%中獎500萬,選了就有500萬,只有一個結果;第二張50%中5000萬,有可能不中,有可能中5000萬,有兩個結果。如果是對於普通人,僅僅作一個選擇,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第一張彩票,一定可以獲得500萬,這已經很滿足了。第二種要是不中獎,什麼也得不到。這種選擇屬於理性行為。


100%中500萬,和50%中5000萬的彩票,該怎麼選?


但在實際現實生活中,卻常常發生非理性行為。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子1:

如果你是一個股民,給你兩隻股票選擇,第一隻股票一定可以賺5%,第二隻有可能賺50%,正好第二隻收益是第一隻的十倍,對應本題中所講的500萬和5000萬的獎金。如果按照剛剛所分析的理性行為,我們應該選擇第一隻股票。

然而,你只要想想自己,再看看認識的人,其實絕大多數的人都會選擇第二隻股票。對應的前一隻是銀行股,後一隻是垃圾股。有沒有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它活生生的變成了非理性行為。

100%中500萬,和50%中5000萬的彩票,該怎麼選?


例子2:

你正在玩一個闖關答題遊戲的時候,遊戲一共有10關,每答對一半可以獲得10元錢獎勵,你在中途可以隨時結束,可以拿到已獲得的獎勵。但是如果答錯了,前面的獎勵全部取消。但是如果你堅持答對了10道題,可以獲得500元的獎勵。

當你連續答對5題的時候,選擇結束,可以得50元獎勵。但是如果堅持答完可以獲得500元,這時大多數人都會再接再厲,選擇繼續答題,結果答到第7題失敗了一分錢也沒拿到。看到了沒有,同樣還是非理性的行為。

100%中500萬,和50%中5000萬的彩票,該怎麼選?

因此,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選擇無風險收益才是理性人的行為,而選擇存在失敗概率屬於非理性行為。理論上來說,人類會作出理性選擇,但實際生活中,作出的卻是非理性行為。這是一個比較很有趣的現象。

這裡涉及到預期收益和風險偏好的問題,還與無風險收益的吸引度有關。比如說題目所講的500萬元和5000萬元,對於普通人來說,都是一筆“鉅款”,所以選擇第一張無風險收益的彩票,獲得500萬元,已經完全可以達到了心理預期,自然不會再去冒險,而會作出理性行為選擇第一張彩票。

對於股票來說,比如說用1萬元來炒股,選擇第一隻股賺500元,只是5%的收益,明顯沒有50%收益吸引力更高。而彩票成本為2元,500萬元的收益率已經是250萬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我們會去考察收益與成本的比值。當然這裡還涉及到風險偏好,比如說保守投資者,不願意承擔潛在風險,那麼即便收益率只有5%他還是會選擇第一隻股票。

再說答題遊戲,當我們答了5道後,可以獲得50元,可以買兩個雞腿,但是如果我們再拼一把,可能獲得500元,那麼可以買到全家桶還能有結餘。並且我們會認為,我們答題付出的思考、時間,它是無成本的,就算是答錯了沒錢,自己也沒有損失什麼,因而反而覺得繼續回答才是理性行為。

因此,我的結論是:人大多數時候都會作出非理性行為,決定因素是目標吸引力、收益成本比和風險偏好對比作出的一種自我均衡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