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蒸汽機車,作為工業革命的活化石,現在通常只能在火車博物館或旅遊體驗區才能看到。還在鐵路上真正運行的蒸汽機車聽起來十分不可思議,但這卻是真的。中國最後的幾列蒸汽機車就行駛在新疆三道嶺煤礦區,它們日夜不停地呼嘯奔馳,承擔著將煤運出礦坑的重任。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如果沒有火車汽笛聲與雲霧升騰般的白色蒸汽,三道嶺就是一座普通的西部小鎮,孤零零地守候在茫茫戈壁上。然而車輪在軌道上重重碾過,用一種高亢的腔調,宣告著三道嶺的與眾不同。野性、荒涼、重工業、蒸汽朋克,幾種南轅北轍的元素混搭在一起,形成一種震撼人心的美。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三道嶺,最後的守望者



《西部世界》中,一列老式蒸汽機車帶領遊客進入19世紀的美國西部。在中國西部的三道嶺,這座天山腳下的礦區小鎮,也正像是那樣一個屬於昨日的世界。

三道嶺在維吾爾語中名字叫作“塔然其”,目前隸屬哈密市管轄,但與哈密市區相隔80多公里,開車過來,沿途是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在這片真正的無人區中穿行一個多小時,便抵達了三道嶺。


三道嶺的礦區很大,但居民聚居的鎮子很小,一會兒的工夫就能從最東頭走到最西頭。馬路筆直寬闊,人車稀少,對於見慣了大城市擁堵的人來說,這裡可以用空曠來形容。路旁整齊地種植著樹木,由於缺水,要專門引水澆灌。


小鎮上學校、醫院、郵局、超市、飯店和各種小商店應有盡有,但顧客都不多。鎮上沒有太高的樓,除了一些色彩豔麗的維吾爾族餐廳,這裡的建築看起來都很普通,氣氛蕭索而平靜。


只有小鎮邊上的煤城公園透露出三道嶺殘酷和強悍的一面,荒草叢生的公園內,生長著柳樹、榆樹,粗壯的樹幹全部向南傾斜,彷彿要摔倒,但依然直立,枝丫伸向天空,這是大樹常年與兇猛的北風對抗的結果。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三道嶺因煤礦而興起,這裡有著新疆最大的露天煤礦,是國有重點煤礦區,出產的煤含硫較低,因而品質很高。


上世紀50年代末,三道嶺煤礦開始籌備,在支援西北的號召下,大批工人、技術人員從東北、內蒙、山西、江蘇等地,奔赴新疆,紮下根來,成為第一代三道嶺人。他們的子女也大多繼續在礦上工作,於是有了越來越多的第二代、第三代三道嶺人。


由於外來移民較多,三道嶺人口音不同於周邊地區,他們操著老家帶來的南腔北調,其中佔據主流的還是“傳染性”最強的東北話。與當地人交談,你會懷疑這不是三道嶺而是鐵嶺。甚至連當地維吾爾族人在講漢語時,也有點兒東北口音。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蒸汽機車司機庫爾班,一個46歲的維族大哥,從小在礦區長大,屬於第二代三道嶺人,因為能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他說自己去“口裡”(當地人對內地的叫法)時,會被人稱作是“來自新疆的維族東北人”。


經過幾代人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大規模開採,今天的三道嶺露天礦,已經告別了全盛時期。巨型礦坑由中間相連的東西兩部分組成,東西長八、九公里,南北寬約兩公里。圍繞著礦坑邊緣,一圈一圈如梯田般的環形階梯向坑底蔓延下去——那裡原本都鋪設著鐵路軌道。


在當年煤礦最繁盛的時候,共有28臺運煤的蒸汽機車並列而行。而現在,西坑中煤礦快要採完,軌道大多都已拆除,只保留了最後幾條,一直延伸到東坑的深處,僅存的蒸汽機車就沿著這條線路往返穿行。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為何三道嶺仍然保留著蒸汽機車?


比汽車運得多自不用說,與車身一體的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相比,蒸汽機車更為靈活,運行交路半徑小,甚至可以拐死角,更能適應坑下的複雜線路條件。


蒸汽機車以燒煤為能源,而此處就是煤礦,煤炭資源方便獲得。而且繼續使用蒸汽火車,原來的老火車司機還能繼續工作,不用招聘培訓新人,節省了人力成本。

蒸汽機車構造簡單堅固耐用,車身哪裡壞了,直接打一個鐵皮補丁,對比內燃電力機車跑一趟回來就要保養,蒸汽機車可以說是十分抗造了。


冬日裡的新疆,早上8點天才剛剛亮,火車司機們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在礦上集中開過安全大會之後,蒸汽機車都要彙集在坑口站,上白班的司機和夜班的司機進行交接。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司機駕駛蒸汽機車進入位於東坑的深處的裝煤站,13節車廂,每節能裝30噸煤,裝滿後,火車一路上行至坑口站,出了礦坑再把煤送到選煤廠,經篩選後,這些煤就轉到國鐵線路上由普通貨運火車運往甘肅等地。


蒸汽機車往返的這段線路大概10公里,雖然並不長,但車速也不快,算上裝煤卸煤,一趟跑下來也要一個來小時,每個班組一天至少要跑夠12趟。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開車,最硬核的蒸汽朋克


古老的設備帶來的是最硬核的駕駛體驗。進到駕駛室你會被眼前景象震撼到,狹小的空間內遍佈著造型粗獷的機器與管道,所有東西表面都蒙著一層黑乎乎的煤灰——包括此時的你自己。


司機們儘管戴著口罩手套,但無濟於事,一天下來白色都變成了黑色,不在礦上浴池裡好好洗個澡沒法回家。


佔據駕駛室核心位置的就是蒸汽機車的心臟,一個巨大的鍋爐。鍋爐由鋼板焊接而成。在鍋爐下方有一個閘門,踩一下旁邊地上的按鈕,兩扇閘門豁然打開,熱浪直噴出來,裡面就是爐床,一大片煤塊躺在裡面正燒得通紅。


蒸汽機車有多重,開起來就有多累。

火車上4個人一班,正司機、副司機、司爐和守車。守車員在車尾,負責查看裝煤情況併發信號。另外3個人則在車頭駕駛室裡。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先從最累的說起,司爐,就是負責燒鍋爐的工人。一剷下去剷起的煤足有20來斤,司爐還要將這些煤拋到爐床最裡面。


在加速和上坡時,司爐需要將幾十鏟子煤提前扔進爐床,這麼一天下來要鏟好幾噸。


正司機負責觀察鐵路信號和路況,由於正前方視野被車頭擋住,所以司機要將頭從側面窗戶伸到外面去觀察,即使在寒風呼嘯的嚴冬也不例外。副司機則在正司機的指揮下,操作機車駕駛,同時還要幫司爐分擔一部分燒鍋爐工作。


原本這兩個崗位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但由於蒸汽機車快淘汰了,也就沒有新人來做這個工作,很多即將退休的老師傅還在幹著這份重活。


在火車上,當上正司機就是職業生涯巔峰。曾經,這是一份礦上人人都羨慕的工作,火車司機也最招姑娘喜歡。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司機張師傅回憶起三道嶺曾經的繁盛時期,礦上的工人都想開火車,但要經過嚴格考試。先是理論考試,內容主要是機車原理和安全知識,考過後就有機會上車,從最苦最累的司爐幹起,然後升到副司機,最後是正司機。


已經退休的聶師傅今年57歲,他出生在鶴崗,4歲隨父母來到三道嶺。他和父親都曾經是蒸汽機車司機。聶師傅的父親,原本是鶴崗煤礦上的火車司機,當時由於鶴崗煤礦廠要求司機

“飛上飛下”,工作人員要能夠在列車行駛過程中跳上跳下,所以司機都是年輕小夥子,到40歲就必須轉崗。


而到了三道嶺,礦上不再有此要求,司機也就沒有了年齡限制,聶師傅的父親又繼續做起了火車司機。


儘管如此,很多熟練的司機還是喜歡“飛上飛下”,聶師傅退休前還能輕鬆從行進的列車上跳下。不過他也承認這種動作很危險,有同事就在飛上車時被軋掉了腳趾頭。


一旦上了車,司機們的一天就是在火車上度過的,早已習慣了火車晃動的張師傅,覺得“在車上睡得可香了,跟搖籃似的”。


為了提神,司機們喜歡抽一種自制捲菸,比普通的香菸勁更大。吃飯也是在車上解決,副駕駛旁邊有蒸飯箱,師傅們把自帶的飯菜放在裡面加熱。

還有一種更酷的做飯方法,鍋爐頂上有一個通風口,排出來的熱氣高達幾百度,烤饢烤包子,一瞬間就能烤好。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蒸汽機車的聖地


三道嶺的煤產量雖然在下降,但在互聯網上的人氣卻與日俱增。在全世界的蒸汽機車愛好者心目中,這裡就是一座亞文化的聖地。用一位“朝聖者”的話來說,他們來這裡不僅是看火車,而是“感受200年前工業革命帶來的震撼”。


冬天,鎮上的賓館幾乎家家爆滿,因為幾百度的蒸汽只有在最冷時才能看清。去三道嶺看火車,已經成了新疆旅遊的一個必選項。在這裡,可以近距離拍攝蒸汽機車,沒有防護網、隔離帶或工作人員的阻攔,平坦的戈壁灘上,噴著白色蒸汽的黑色火車在眼前駛過,遠處依稀可見常年積雪的天山,隨手一拍就是最美的畫面。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這才叫火車呢,沒看見車影兒老遠就能聽見聲兒,‘況且況且況且’……”北京來的溫先生模仿著火車的聲音,他守在鐵道旁,已經等了半個多小時,支好了三腳架,架起了攝影機,聽到火車的聲音越來越近,他激動起來。


這樣的遊客火車司機們見得多了,開始他們覺得“這破玩意兒有什麼好拍的”,後來也理解了人們獵奇的心理,遇到拍照遊客甚至還會主動配合表演“特技”。


比如夜間進行“噴火表演”,就是司爐在剷煤時,讓大量細小煤渣鏟入鍋爐創造出來的效果,無數金燦燦的火星從天而降,幾乎就快落在人頭頂上時,恰到好處地湮滅在空氣中,置身其下的人如同近距離觀看煙花綻放,又像是闖進一場低空流星雨。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溫先生興奮地按下了快門。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礦區的衰落


蒸汽機車漸漸地退出三道嶺,礦區也揮別全盛時期,逐漸走向暮年。


2007年,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接手了三道嶺煤礦。隨後幾年,三道嶺迎來了一段繁榮時期。煤產量比以前翻了好幾倍,鎮上很多待業青年也被招進了工廠,工資最低都有3000多元,那幾年,很多家庭都買了車。


從前在煤產量高的時候,三道嶺的賓館裡住的可不是遊客,而是來自全國各地煤炭產業鏈上的人員。鎮上也圍繞煤礦發展很多產業,電廠、化工廠、磚廠、棉紡廠等等。而隨著煤礦的減產,這些工廠的日子也漸漸不好過了。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距離露天礦不遠有一片叫作“南泉”的住宅區,簡直就是三道嶺衰落的縮影。這裡曾經是煤礦職工的宿舍,食堂、商店、工人俱樂部建築都保留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風貌。


甯浩的公路片《無人區》就曾在這裡取景拍攝,影片中的“帝豪大酒店”就在路口,醒目的招牌上佈滿了灰塵,現在有幾個外地來的工人在裡面暫時租住。


很多年前,大部分居民就已搬離了南泉,到鎮上買了新房子,但也有一些老年人不願搬走,現在還住在這時常斷水斷電的老房子裡。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留守的三道嶺


三道嶺總人口從以前的3萬多減少到現在不到2萬,煤礦上的職工也少了幾千人,現有的工人也多是等著退休的中年人。年輕人不願留在這裡,火車司機們的子女們幾乎都在外面的大城市,哈密、烏魯木齊,甚至遙遠的上海。


有不少工人的妻子也追隨兒女去了大城市,幫忙照小孩,張師傅就是這樣,他笑稱自己是“留守人員”。


雖然煤礦盛景不復,但小鎮的生活還算安逸。街道上飄著烤饢和羊肉串的香味,居民樓多是不超過6層的樓房,一套房子也才幾萬塊錢,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家庭還會到哈密去買房子。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由於時差的原因,這裡冬天8點天才亮,人們9點半上班6點半下班。白天街面上人不多,半夜偶爾會看到一兩個走路歪斜的醉漢。路上每隔幾米就設有報警點,警車24小時巡邏,保障居民安全。


鎮上有一家醫院,但醫療條件有限,醫生常勸重病的患者去哈密看病。現在醫院隨著礦區一起劃歸哈密管轄,醫生的工資也提高到了五六千塊錢。


在三道嶺做生意的多是外地人,街邊服裝店、小商品店有不少,但生意普遍不好,人們購買力不高,年輕人少,留守的中老年人大多也已習慣網購。開店的商家都比較佛系,飯店只要看沒有顧客了,隨時會打烊。


飯店生意最好的時候是每月月底工人開工資之後的幾天,師傅們到餐館裡點上一份烤羊肉、大盤雞、油塔子,再要上幾瓶大烏蘇、伊力特,就是最好的放鬆。


第二代三道嶺人的飲食習慣已經和第一代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再懷念老家的食物,而是更喜歡新疆當地的美食,他們會告訴你維族餐館不會缺斤短兩,羊肉都是現宰現烤絕對新鮮。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除了吃喝,小鎮上沒有太多娛樂,以前還有十幾家KTV,並且天天爆滿,現在也只剩下兩家。週末煤礦公司的歌舞團在體育館有免費演出,也就是僅有的文藝活動了。但人們大多數時間還是待在家裡,小孩玩電腦,大人打牌。


慢生活的三道嶺越來越像一個養老的地方。鎮上本來有兩個學校,據說從明年起鎮上的高中也不辦了,孩子們初中畢業直接去哈密上高中。以後這裡年輕人將會更少。雖然缺少活力,但三道嶺的日子悠閒而平淡,也有自己的一番滋味。蒸汽機車漸行漸遠,但三道嶺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最後的火車,駛向何方?


火車旅遊的興旺給三道嶺帶來了新的生機,但這樣的情景不知還能維持多久。隨著煤礦的衰落,蒸汽機車徹底退出似乎也不太遙遠。


經過多年開採,三道嶺露天礦煤炭儲量下滑,全國煤炭行業產能過剩也使煤價下跌。礦坑中雖然還有煤,但開採難度大,成本高,減產不可避免。這樣一來,更為靈活的汽車逐漸代替了鐵路運輸。


露天礦西坑在前幾年就棄用了蒸汽機車,拆除道改為汽運,而東坑隨著煤炭儲量減少,最後的幾臺蒸汽機車也眼看就要退役。這一天的到來,無疑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落幕。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礦上其他閒置的蒸汽機車都停在維修站,德國、蘇聯、日本產的車,都還能跑,就是用不上了。還在服役的三臺蒸汽機車未來的歸宿也會是這裡嗎?也許是,也許也不是,有可能像國內其他地方的蒸汽機車那樣“動態保存”下來,即不再用來生產,每年只為遊客開一小段時間。


談起即將退役的蒸汽機車,司機們並沒有太多的留戀,紛紛感嘆“早該淘汰啦!”“以後不用開車終於可以輕鬆了。”沒有到退休年齡的司機,會用一句東北話表達自己的樂觀:“幹哈不行?”可能會轉崗,但以後的事,誰又說得準呢?


即將退休的司機,如果工齡足夠長,可以領到四五千的退休金,維持生活足夠了。張師傅打算退休後去城市裡和家人團聚。聶師傅則開起了出租車,經常接送來看火車的遊客,給他們講述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Tips ·機車原理·

通過燒煤加熱,鍋爐裡的水變成高壓蒸汽,蒸汽噴在發動機汽缸裡推動活塞,活塞帶動其他機械推動車輪前進。



蒸汽機車12個小時就要用掉35噸水,因此幾十公里內必須有加水用的水鶴,每天司機要爬到蓄水車頂端進行加水。



在大新疆,世界上最後的蒸汽火車還在奔馳



文字+採訪=傅碧霄

特別鳴謝=Tengusa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