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市肥鄉區:“雙第一”是如何煉就的

“雙第一”是如何煉就的

——邯鄲市肥鄉區推進鄉村振興調查

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中,傳統的平原農業縣應該如何創新作為,增創轉型突破新優勢?2016年撤縣設區後,邯鄲肥鄉區這個既無雄厚產業基礎又無較強財政實力的後發地區,堅持生態優先、城鄉融合、全域治理,攻堅基礎設施、整治人居環境、培育特色產業,在去年全省鄉村振興和人居環境整治考核中獲得“雙第一”,併成為我省唯一的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明顯激勵縣。

城鄉融合,全域佈局

肥鄉區東漳堡鎮後大移莊村,地處肥鄉、廣平、曲周三地交界,由於位置偏僻、道路年久失修,村民出行和農產品運輸不便,產業發展多年沒有起色。

去年6月,一條長26公里、寬7米的鄉道竣工,貫穿東漳堡鎮、舊店鄉、毛演堡鄉等3個鄉鎮、20多個村莊,帶動了沿線村莊林果和設施蔬菜等產業發展,被群眾稱為“致富路”。

“這條路鼓起了我們的發展勁頭。”近日,指著村北長勢喜人的蘋果樹,後大移莊村村委會主任範冬臣介紹,去年冬天村裡栽種了550多畝優質蘋果樹,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準備將蘋果打造為富民產業。

基礎設施欠賬多、條件差,曾是制約肥鄉城鄉發展的突出瓶頸。去年,肥鄉區整合各類資金6億多元,啟動農村基礎設施攻堅三年行動,當年建成“四好農村路”583公里,今年又實施了32條農村公路改造,打通了一批多年的斷頭路、瓶頸路,實現了城鄉之間、鄉村之間快捷連通。全區農村飲水管網提升改造100個村,惠及用水人口13.3萬人;農村電網新建改造線路211公里,村莊亮化率達100%。

“以城鄉融合理念推動鄉村振興,我們堅持在對接、服務邯鄲中發展自己,通盤考慮要素配置、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因素,對全區503平方公里、265個村莊全域規劃。”區委書記趙洪山介紹,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肥鄉確定了西部加快建設融入主城區的橋頭堡、東部加快建設綠色發展示範區、北部加快建設特色生態產業帶、南部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示範基地的主體功能定位,優化了生產力空間佈局和基礎設施建設佈局。

全域一盤棋,保護與建設並重,肥鄉區各類規劃在村域層面實現“多規合一”。每座村莊產業如何發展,村容村貌如何改善,都有明確的規劃。記者在毛演堡鄉史寨村村莊規劃(2018—2030年)上看到,村莊的產業、道路、環衛、生活汙水等基礎設施如何發展,甚至道路綠化採用什麼樹種都寫得清清楚楚。村黨支部書記李社平說,以前搞建設是拍腦門,現在必須嚴格按規劃執行。

“按照城郊融合類、集聚提升類、特色保護類等不同類型,目前已完成205個村莊規劃編制,剩餘村莊規劃正在編制,將從根本上解決多年來鄉村無序發展、隨意發展的問題。”肥鄉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馬光軍說,堅持村莊建設規劃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有機銜接,協調安排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空間佈局、用地規模、生態要求,每年安排不低於10%的用地指標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農業設施、鄉村旅遊設施等建設,帶動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

做優生態,帶動產業

湖面碧波盪漾,遠處鳥鳴啾啾,四周林果環繞,一派田園風光……每逢週末,肥鄉區城東約8公里的鳳湖溼地公園,吸引著不少城鄉遊客遊玩賞景。以鳳湖溼地公園為核心,肥鄉區將葡萄小鎮田寨村、菊花小鎮南趙村等美麗鄉村串連成線,形成一個休閒旅遊片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寶貴的財富和優勢,以全域旅遊推動生態環境改善,肥鄉規劃了“一軸三帶”總體框架,構建起西部團結渠、中部民有渠、東部東風渠“三大綠廊”和309國道為骨架的生態格局,打造高品質生態環境。

努力做好水、綠文章,肥鄉區編制了全域水資源及用水規劃,嚴格落實河長制,開展河道治理,引進外部水源。近兩年,東郊森林公園、肥義公園等10多座公園建成,葡萄小鎮、菊花小鎮等成為鄉村旅遊目的地。2017年以來,肥鄉區完成造林12萬畝,林木覆蓋率增長7.7個百分點,建成市級綠色村莊74個,美麗庭院、精品庭院6.6萬戶。驅車行駛在肥鄉,道路兩側滿目綠意,田園美景撲面而來,一幅“河暢、路通、水清、岸綠、景美”的鄉村畫卷徐徐展開,綠色成為肥鄉區的鮮明底色。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立足近郊區交通和農業資源優勢,肥鄉區把都市休閒農業作為發展定位,調優種植結構,促進一二三產融合,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環城郊公園打造了萬畝林果帶,讓遊客賞美景的同時,又能採摘瓜果。”區林業局負責人馬強介紹,他們對集中連片200畝以上的優質林果,每畝財政補貼1000元。同時引進果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近兩年,全區新增林果種植面積2萬多畝。

截至目前,肥鄉區建成省市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6家,各類農業合作社680家、家庭農場266家,農業觀光、健康養老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迅速。

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了全域旅遊發展。肥鄉區引進蔬菜科技博覽園等龍頭項目,盤活塘坑、河渠等資源,引水、造景、增綠,建成環城水系,壯大林果、設施蔬菜等產業,促進農業與生態、旅遊等產業融合發展。今年“五一”小長假,全區接待遊客達40多萬人次。

環境更美,鄉村善治

“以前垃圾靠風颳,現在每天定時清運,村裡一直乾乾淨淨的。”近日,走進肥鄉區屯莊營鄉後營村,記者注意到,每戶門口都有一個帶編號的綠色垃圾桶。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文介紹,不僅垃圾日產日清,多年堆滿垃圾的坑塘如今也變成了小遊園。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場硬仗。針對農村生活垃圾難治理、易反彈等問題,肥鄉區以境內309國道等國省幹道沿線拆違為突破口,解決了30多年的私搭亂建遺留問題,由此帶動全區累計拆除違章建築、殘垣斷壁71萬平方米,清理空閒宅基700多片、清理歷史積存垃圾40餘萬方。

拆出了空間,如何保持治理效果?肥鄉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公開招標確定2家保潔公司負責垃圾轉運。通過徵求意見、召開聽證會等程序,建立每戶每月8元錢的保潔費徵收和建築垃圾清運押金制度,增強群眾的環保意識、監督意識、參與意識。特別是對265個村的1180個廢棄坑塘建檔標號,通過在坑塘點安裝攝像頭,或者發動村幹部、坑邊農戶監管的“人防+技防”模式,監管亂倒垃圾行為,實現對衛生死角死麵的嚴管嚴控。

對改廁、生活汙水等工程,肥鄉區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目前已完成農村改廁8萬餘戶,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3%。116個村實現“排水溝槽+三格式+人工溼地”汙水處理,7個試點村完成汙水管網建設,6個試點村實現分散式汙水處理,農村汙水得到有效管控。

變化的不只是環境,還有鄉風。

肥鄉區成立區、鄉、村三級移風易俗工作領導小組,把紅白事節儉操辦納入村規民約,通過“心連心”微信矩陣群宣傳移風易俗,所有家庭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在全省率先倡導“零彩禮”新型婚俗,搭建免費婚介平臺,對移風易俗好家庭成員,給予免費體檢、婦女孕期免費健康指導、創業擔保貸款等6項政策優惠。

“軟任務”變成“硬約束”,肥鄉區建立移風易俗常態巡查制度,區委辦、宣傳部等5部門組成巡查組,每月到各村巡查、抽查,對違規操辦紅白事的,責令當事人在村民代表大會上作檢查。對拒不承認錯誤、不作檢查的,在媒體公開曝光。截至目前,已公開曝光移風易俗工作不力的鄉鎮黨委書記3名、村黨支部書記17名,紅白事鋪張浪費現象得到有效治理,村民紅事平均支出降幅達76%以上,白事平均支出不及之前的六分之一,“喪事簡辦、喜事新辦”悄然成風。今年6月,肥鄉區“紅白事規範管理”入選農業農村部首批20個基層治理典型。 (記者 趙曉清 劉劍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