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城人民公園—前世今生

地名

是一座城市、一個地方

不可磨滅的印記

承載著時光裡的悠悠歷史

安放著人們的鄉思鄉愁

每個地名的背後

都有著精彩有趣

耐人尋味的故事

應城的人民公園

是應城人的休閒勝地

這裡綠水綠蔭

即可觀園林之美

又可享健身之益

但是關於應城人民公園

的來歷你知道嗎?

本期地名故事

“應城人民公園”的前世今生

應城人民公園—前世今生

民國九年(1920年),邑中名士李基鴻、王育之、趙保民等倡議在城中修建公園,供百姓娛樂,揚蒲城文明。後由於資金困難,加之園址難定,以致議而未決。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蔭三從法國留學歸來,獲悉興建公園之事,認為是造福桑梓的好事。於是他積極奔走籌劃,主動察勘園址,自薦建園方略。

最後選中東門內,毗連孔廟的一塊山水相連的地方為園址,並認為這樣的園址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人文特色。經多方協商,建園工作由陳蔭三負責總體規劃。在徵求漢口中山公園總設計師吳國炳的意見後,繪成了建園藍圖。仍因資金欠缺,難於及時動工。民國十八年(1929年),籌建會在以往倡捐的基礎上,又向彭仲民、盛蘭芳、彭幼巖、楊嘯巖、龍昌泰等洞商富戶募捐,加之膏鹽公司、錘業公會的捐助,共集資銀圓1萬元。經過承建招標,在黃陂營造商"丁天星"奪標後,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動工,歷時一年,建成了總面積約220多畝(其中水面50畝)的"應城公園"。迄今已有數十年的歷史。

應城人民公園—前世今生

1945年抗日勝利,應城公園改名為"蒲陽勝地",在西面臨街處新建了一座園門,翌年修建了一座"三香園",種植丁香、瑞香、木香;同時還修復了木結構長廊。1948年,江漢獨立旅攻克應城時,應城公園被國民黨軍作為頑抗的據點,戰火熊熊,屍橫遍野,公園內一片焦土。

新中國建立後,應城公園回到了勞動人民手中,遂改名為"人民公園"。中共歷屆縣市委、人民政府對公園重建,傾注了滿腔熱情,投入了數百萬元資金,進行了近十次大大小小的維修、擴建,把公園逐步建設成現今的規模。

原來的應城公園,根據園中地形地貌特點,低處蓄水,高處築臺,摹仿自然而優於自然,景因園異,園因景美,佈局得體,別具風格。公園勝景聞名於鄂省內外。但好景不長,建園僅7年,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就踐踏了這座公園。駐應日軍將公園闢為練兵場,樹木被砍,房屋被毀,除水閣涼亭倖存外,其餘景點設施均被破壞殆盡,園內一片廢墟,"白楊早落,塞草前衰。""通池既已夷,峻隅又以頹,""凝足寂聽,心傷已摧"(鮑照《蕪城賦》)。

應城人民公園—前世今生

今日的人民公園,正門面對寬闊的古城大道,大門是我國古典風格的牌樓建築,飛簷拱鬥,畫圖描彩,金碧輝煌,一塊"蒲陽勝地"的金匾高嵌牌中,更顯得典雅、氣派。兩側的木雕楹聯,一下就把人引入了勝景。果然是"春意鬧,燕舞鶯歌,秋聲鳴,鼓蛙鳴蟬,朗朗乾坤,春去秋來幾度賦;大成殿,古檜勁竹;小瀛洲,飛瀑流泉,區區園林,大觀小景數重天。"

瀕臨古城牆腳下,湖水岸畔,是新修的鵝卵石道,人們走在卵石道上,可以增腿力,健身體,常有人沿道走上幾圈。第一天走了,第二天又來走,反覆循環,人們暱稱為"健身路"。水閣涼亭,本名 "清沁閣",一樓底部繪有蝙蝠環繞的龍鳳呈祥圖案,地面嵌有金絲的雙鹿同看圖。站在亭上,微風輕拂,水波不興,樹映水面,景融水中,令人大有如置身瀛洲之感。

被稱作"孔池"的人工湖,湖面約40畝,紅男綠女,黃口童稚泛舟湖上,吹拉彈唱,歡歌笑語令人蕩氣迴腸。湖東有蘑菇形小亭伸入水中,湖南港漢中,有大小13片水泥構件成的荷葉橋;湖西北是一條依湖而建的蜿蜒曲回的長廊,遊人可遊可坐,亦可憑欄遠眺。

應城人民公園—前世今生

過石橋,有一六角涼亭,名曰:"風華亭"。遊人聚坐亭中,或閒聊,或聽戲曲票友清唱幾段京、漢、楚戲,叫好掌聲不斷。與風華亭隔路相望的是紫藤長廊,長廊上面枝葉廕庇,莢果串串。遊人小憩廊中,涼意頓生,甜味輕繞,沁人心脾。此處的東、西還有幾座綠茸茸青草覆蓋的小山丘,或有幼兒在草坪上翻滾嬉戲,或有老人躺在草叢中,仰天享受和煦的陽光,暖意融融,舒筋展骨。

園西"欞星門"內是重建的孔廟古殿,乃儒學聖地,清•張玉書楷書石刻的贊孔子的石碑猶在,古柏翠竹環繞。在"欞星門"的前側,是花卉盆景園,各類鮮花植於盆中,盡顯花姿百態。

應城公園已成為人們的休閒勝地 、怡情佳地、健身場所。人們信步其中,可得山水之樂,可觀園林之美,可享健身之益,可發思古幽情,可激壯今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