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 · 華林寺

廣州 · 華林寺

廣州 · 華林寺

  華林寺華林寺位於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西來正街,始建於梁武帝普通八年(527年),迄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每年吸引大量的愛國華僑和香客遊人來此觀光朝拜。

  華林寺前身是“西來庵”,據說達摩遵從師父自訓諭,西來弘化禪宗妙旨,並於梁武帝普通年間從海上到達廣州城外的珠江北岸(今下九路),“結草為庵”,潛心苦修。不久梁武帝邀請其前往建康(今南京),後至嵩山少林寺面壁,傳心法要,大闡宗風,被世人尊為中國禪宗初祖。

  華林寺建造經歷了由興到衰,再由衰到興的歷史過程。西來庵創建後歷經唐、宋、元、明等朝代,曾與廣州的光孝寺、六榕寺、大佛寺、海幢寺合稱五大叢林。由於年久失修,至清順治年間,已破舊不堪。順治十二年(1655年)從福建漳州雲遊至此的臨濟宗三十二代法裔宗符禪師,發起募捐並組織重建寺院,將西來庵改名為華林禪寺,建立叢林體制。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首建大雄寶殿,次建樓閣堂龐察室,改西來庵為華林寺,成為廣州佛教四大叢林之一。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該寺住持抵園和尚奉詔始建寬31米、深44米、總面積為1364平方米的五百羅漢堂,除供奉三寶佛外,還陳列著神態各異的泥塑五百羅漢像。另有一尊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的木雕像,該木雕像現存威尼斯科雷爾博物館。羅漢堂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二代住持離幻元覺所撰《華林寺開山碑記》中寫道:“引河流為功德水,植林木祗樹園,首建大雄寶殿及樓閣、堂廡、寮室、倉廚,無園不成。”可見擴建規模之大。據史載當時華林寺正門在今長壽西路,北起興華大街,南臨下九路,東靠新勝街,西鄰毓桂坊,佔地近三萬多平方米。寺院、禪房、僧舍、庭園等遍佈西來一帶,蔚為壯觀。香客雲集,香火鼎盛。繼宗符之後,嗣法弟子離幻和尚為第二代住(1623-1681年),又連續建設了十年,康熙四十年(1701年)增建殿舍,殿內供有舍利塔。塔身高7米,以星巖白石製造,六面七層,每層刻有花紋,玲瓏精緻,造型華麗,有佛的舍利藏在下座的石、木、銅、銀四重套盒內。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該寺住持臨濟宗三十九代法裔祗園和尚興建五百羅漢堂,於咸豐元年(1851年)建成。整個殿堂呈“田”字型,水磨青磚牆,花崗岩石腳,面闊31米,進深44米,內有四個天井取光,堂內除供奉釋迦牟尼、阿彌陀和彌勒三佛外,迥廊兩側分列五百羅漢,端坐在一米多高磚座上,當中一名羅漢還取形於在元朝做官十多年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稱之為“善德尊者”。此外羅漢堂中央還有一座阿育王塔,用青銅鑄造,高4米,重750公斤,中部四面各有一天王託塔像,每層均有不同圖案的花紋,精緻非常。同治五年(1860)年祗園長老偕弟子勤安和尚步行赴京請賜《龍藏》。同治八年(1869年)滿載一千三百卷經籍和八件珍寶水運回寺,建尊經閣以藏之。

廣州 · 華林寺

  民國十三年(1924年),廣州市政府開闢為路,大部分寺產被官方拍賣,充當軍餉,殿宇廊廡拆改為館和民房,現在僅存五百羅漢堂、舍利塔和龍天常住等建築物。

  1949年後,廣州市人民政府依照國家文物保護條例,1957年撥款維修了五百羅漢堂,1965年由於歷史的原因,星巖白石舍利塔被移置廣州蘭圃,藏於塔內的佛舍利及套盒,當時亦移交給廣州市園林局。“文革”期間,華林寺慘遭洗劫,五百羅漢像被搗毀,千斤黃銅鑄成的阿育王塔不知去向,殿宇被工廠佔用做廠房,宗教活動停止。

  1989年6月4日華林寺恢復活動。1990年,趙樸初居士為該寺題寫了“華林禪寺”和“初祖達摩堂”的匾額。中國書法家協會原主席啟功先生於1989年為華林寺題寫了“妙相莊嚴”、“唸佛成佛”的橫匾,一些知名人士也紛紛贈送墨寶。

廣州 · 華林寺

  1994年耗資一百二十多萬元對五百羅漢堂進行重修,又耗資四百多萬元對損壞的五百羅漢法像進行重塑和裝金。如今的五百羅漢像神態各異,或正襟危坐,或坦腹微笑......,一個個栩栩如生。白石舍利塔也從廣州蘭圃請回本寺院供奉。

  1990年11月20日廣州市園林局將佛門至寶二十二顆舍利子歸還華林寺。雖經三百多年的時光洗禮,白石塔仍保存完好,風采依然。

  1997年12月8日舉行達摩堂落成、大雄寶殿奠基儀式。近期華林寺又修建了功德堂及僧人住的寮房等。還將重建山門、天王殿、佛殿、鐘鼓二樓、齋堂等重點項目,並增加新的人文景觀。

廣州 · 華林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