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北約70歲:慶祝峰會未開先“翻車”,走向“無用”?

本週在倫敦舉行的北約峰會,原本是要慶祝這個軍事同盟在過去70年裡的成功,但正像所有人擔心的那樣,它從一開始就“翻車”了。

峰會前夕,美國總統特朗普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之間的相互謾罵,讓北約盟國之間的分歧徹底浮出水面。儘管過去兩天北約官員們竭力試圖淡化這場峰會所呈現出的焦慮和混亂,但是北約內部的分裂在這場峰會內外仍然一覽無餘。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袁徵看來,北約的問題在於在冷戰的外部壓力消失之後如何尋找新的方向,而特朗普則在這個過程中加劇了北約內部的不和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則指出,通過對俄羅斯這個外部威脅的成功塑造,北約在冷戰後得以繼續存在,但在與俄羅斯關係的問題上美國和歐洲盟友之間始終存在較大分歧。

峰會難掩分歧與焦慮

如果說要紀念北約成立70週年,實際上早在今年4月4日北約成員國已經在《北大西洋公約》的簽署地華盛頓舉行過紀念活動了。

那是一次被“降級”的紀念活動。按照慣例70週年的紀念活動應該熱烈隆重,但是29個成員國只是舉行了一場外長級別的會議,美國給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華盛頓安排的唯一一場“重頭戲”也只是在國會發表演講。

《紐約時報》12月1日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儘管存在諸多疑慮,但是由於英國想要證明即將退出歐盟的它在跨大西洋安全中依然重要,因此增加了這場在倫敦的特別會議。

但這同樣是一次低調的慶祝活動。按照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報道,北約發言人甚至竭力避免使用“峰會”這個詞,領導人之間的正式會談被安排得非常簡短。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會前被認為是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壓縮會議的做法則被認為是為了避免特朗普與歐洲盟國領導人之間爆發更多的分歧和衝突。從2017年開始,特朗普幾乎破壞了每一場北約峰會。去年7月,特朗普差點讓那次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峰會破裂。

強烈的焦慮感早在峰會召開之前就已經在歐洲大陸瀰漫。忐忑的歐洲諸國擔心,特朗普將再次攜大棒而來重演2018年的災難。

所幸的是,今年的慶生峰會仍然得以在最後時刻發表一個聯合聲明,重申了相互支持的立場,再次強調了北約的團結與力量。竭力避免峰會破裂的北約領導人也對這場峰會表示滿意,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結束新聞發佈會時稱讚此次北約會議氛圍非常好。

他顯然刻意忽略了峰會前後發生的幾起最令人關注的事件。不久前法國總統馬克龍有關北約“腦死亡”的評論,招致了特朗普和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的激烈回應,令北約內訌在峰會前夕就暴露無遺。

而在加拿大總理特魯多與其他幾位領導人背後譏諷特朗普的視頻傳遍互聯網之後,特朗普取消記者會提早離開了北約峰會,只給特魯多留下一句“雙面人”的差評,讓美國與其他北約成員國之間“同床異夢”的現實一覽無餘。

美國在北約以退為進?

北約內部的分歧自從特朗普上臺之後就已經日漸明顯。過去三年,他不斷要求增加防務支出的逼迫令歐洲盟友惶惶不安。而他對北約集體防禦的承諾表現出的半心半意,也令歐洲盟友充滿擔憂,特朗普曾多次暗示或者威脅要退出北約。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在一個私人場合發言時曾警告,如果特朗普明年獲得連任,有可能走向全面的孤立主義,退出北約或者其他國際聯盟。

“特朗普有時是以退為進,做出這種姿態來,這也是一種談判施壓的手法。”袁徵認為,“我不認為他真的輕蔑這些盟友,但(在他看來)盟友的重要性是建立在相互利益基礎之上的。”

刁大明也認為,特朗普所追求的並非是退出北約,而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再平衡,讓美國在原來的框架中獲得一個讓美國感到舒適的獲益空間。不過刁大明也認為,如果特朗普對歐洲盟友慾壑難填而一再施壓,不可能所有國家都無底線地退讓,這種情況下最後可能導致孤立。

自從上臺以來特朗普就威逼歐洲盟友們履行2014年的承諾,將各自防務支出增加到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2%的水平。過去幾年,不少歐洲盟國在這個問題上進展緩慢讓特朗普十分不滿。

目前,在北約29個成員國中,已經有9個國家達到了這一目標,但是包括法國和德國在內的多數國家仍未達標,而德國則在上個月表示,直到本世紀30年代才有可能達到這一目標。

就在特朗普前往倫敦出席峰會前幾天,北約同意削減了美國對北約直接預算的分擔比例,從過去的22%減至16%,與此同時將德國的分擔比例提高到與美國相當的水平。

這被認為是北約安撫特朗普之舉。北約直接預算不同於北約的防務預算,每年約25億美元,主要用於北約總部的日常運作和人員工資。

儘管媒體形容在過去兩天的峰會上特朗普在這個問題上的表現可謂“不同尋常的溫和”,但這是否表示他已經對北約盟國增加軍費開支的程度已經感到滿意,還很難確定。

眼下特朗普在國內正面臨彈劾的考驗,這可能為他明年的選情帶來負面影響。路透社援引歐洲外交官的觀點說,在這種情況下與外國領導人爆發衝突對特朗普而言可能得不償失。

歐洲追求安全自主權

不過,軍費問題並不是特朗普為北約帶來的唯一不確定性因素。今年10月,在沒有與北約盟友商議的情況下,特朗普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通話後宣佈從敘北部撤軍,土耳其隨即發起越境軍事行動打擊美國在敘盟友、庫爾德武裝“人民保護部隊”。

兩起事件引發了法國總統馬克龍有關北約“腦死亡”的那番評論,他批評北約成員國缺乏協調。不過,馬克龍對北約的這一“診斷”並未得到其他北約領導人的支持,並且遭到特朗普和埃爾多安的激烈回應。

特朗普稱,馬克龍有關北約“腦死”的言論“非常、非常討厭”,他還質疑美軍是否應該保護那些在北約國防開支目標上“未盡本分”的國家。而埃爾多安則反罵馬克龍才是“腦死亡”。

儘管遭到了特朗普和埃爾多安的激烈回應,馬克龍依然在堅持他的這一評論。在本週二的一場記者會上,馬克龍堅持他對北約的批評,並說它的真正問題是自冷戰結束以來未能確立明確的目標。

“‘腦死亡’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指美國不願領頭和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了,二是歐洲盟國和美國之間缺乏相互的協調和溝通,美國的單邊主義非常強烈。”袁徵認為,美國和土耳其的行為會對北約的步調一致產生影響,儘管最初的影響或許並不明顯,但是長期而言北約的內部凝聚力將會下降。

馬克龍在質疑美國是否真能履行對北約的承諾並保障歐洲的安全的同時,歐洲需要思考自己的戰略問題,否則將“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要求歐洲擁有更多自主權。

據路透社報道,對於馬克龍加強歐洲防禦能力的呼籲,德國表示支持,稱應建立歐洲安全理事會。目前德法正在開展密切合作,將在2020年下半年德國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期間提出相關框架。

刁大明指出,如果美國沒有辦法與法德等傳統歐洲國家有效解決集體安全合作的話,所謂的歐洲安全一體化勢在必行。

“這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但有朝一日一定會取代北約的作用,它可能已經開始了,也許會在一二十年之後會變成一個事實,那時北約就沒什麼作用了。” 刁大明說。

俄土成北約關鍵變量

美國與歐洲盟國的分歧也體現在與俄羅斯的關係上。包括法國、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強調與俄羅斯保持對話的重要性,但美國主張對俄強硬,意在將俄羅斯視為外部壓力以此團結北約。

刁大明指出,德國、法國等傳統歐洲國家長期以來就與俄羅斯互動頻密,而俄羅斯向德國輸送點燃起的“北溪2號”項目建成之後,歐洲與俄羅斯的關係將更加密切。

“北溪2號”項目由俄羅斯和德國主持建造,得到了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支持,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天然氣線路。去年北約峰會,特朗普曾指責德國因為接受俄羅斯的“北溪2號”,並以此為大棒,敲打不“積極給北約貢獻軍費”的成員國。

特朗普指認“德國近70%的天然氣市場被俄羅斯控制”,並進而作出評斷:德國已被俄羅斯“俘虜”,默克爾政府“完全被俄方控制”。

馬克龍此前呼籲改善對俄關係,在倫敦峰會前又強調俄是歐洲國家,要思考與俄羅斯的對話是否會讓歐洲更加和平。

馬克龍週三表示,“俄羅斯在某些方面是一個威脅,同時也是一個近鄰。”不過他同時表示,如果莫斯科希望改善雙邊關係,需要滿足某些條件,包括採取措施解決其在烏克蘭東部引發的衝突。

在與俄羅斯關係問題上,土耳其也與美國存在分歧。土耳其政府因購買俄羅斯的S-400導彈防禦系統而成為美國和其他北約成員國的眾矢之的,北約曾經有成員國提出必須將土耳其驅逐出北約。

刁大明指出,土耳其是北約中除美國之外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如果土耳其與北約決裂,將會帶來非常複雜的結果。這個因素可能會比歐盟軍事一體化的因素會來的更快,是一個可能會在短期內出現的一個顛覆性因素。

“如果土耳其徹底跟北約決裂,北約維繫起來將很困難。另外一方面,如果土耳其真的倒向了俄羅斯的話,其實也為北約的再鞏固創造一種可能性。”刁大明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