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週末小遊:行隨己意,目極美好


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想去旅行,去很美很遠的地方。但往往真正踏足以後,便覺不過如此。某刻睏倦的心想著歸家,回到這個小城,聽一場雨,趟過小水窪,到城邊的山上走走,心情也是放鬆而美好的。 正午過後的水街廣場,或許是雨剛停不久的緣故,顯得格外清新和安靜。

福泉樓後,高大的老槐樹矗立著,眼簾不時浮現著高中時代櫻花樹下晨讀,放學時和同學們搶先過狀元橋的身影。而今,極星門前文廟晨鐘暮鼓,描繪著平越古城的新文旅時代。

穿過極星門,前方不遠處的福泉山緊鄰著沙河水,高約40米,不雄不險,更沒有珍稀動植物,然:“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張三丰一生雲遊於武當、青城、雞足等名山大川,後在此地修煉得道成仙。福泉山因此名聲大振,明初就成為蜀中十大道場之一。

在山門右側為張三丰碑林,集明清以來文人墨客遊覽福泉山留下的詩文400多首,精選出170餘首,邀請國內一些著名書法家書寫成作品,刻於石碑上。為碑林獻上墨寶的有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李鐸先生;有政治活動家旅美華人陳香梅女士;有臺灣著名人物陳立夫先生等。

緊鄰著碑林的四方井叫“福泉”。井裡的水是福水,甘甜清冽。井口左側的石壁上掛置一勺,以方便人們取水之用。道說飲之提神醒腦,延年益壽;但於當年靑頭愣的我們而言,大抵是不太當真的;炎炎夏日的午後,和夥伴們在此追逐嬉鬧,口乾舌燥之時,就地舀上大半瓢,咕嘟咕嘟飲上幾大口,暑氣全消頓覺好不暢快。


沿著碑林旁邊的路直走,穿過黔南第一山門,便到了張仙祠和高真觀。站在此地回頭看看綠樹掩映下的山間小城,頗有一點大隱隱於市之感。

高真觀,觀高約15米,底層直徑8米,為四簷三層樓閣,四條屋脊上盤旋著四條長龍和四隻獅子,栩栩如生;高真觀的旁邊是禮斗亭,當年張仙便是藉此作修真的,朝拜北斗,候詔飛昇。

禮斗亭前有浴仙池,又叫草鞋井,據說是張三丰腳踩草鞋踩成的。草鞋井最深處約2米,最淺外1.6米,此井四壁皆為光滑的岩石,井底有一出水縫隙,冬不枯,夏不盈。池旁邊有兩棵回生桂,傳說古桂曾經枯死,是用張仙的洗澡水澆活的,到咸豐年間因戰亂被砍掉,後來因為澆了草鞋井裡的水又復活了,時至今日仍然枝繁葉茂、充滿生機。


古柏、銀杏和梧桐環伺而立,樹蔭掩蓋下的張仙祠,正氣巍然。原本想到祠裡做一番拜會,瞧見大門掩著也暫且作罷。有點小失落,於是在心裡慰藉著自個“近在咫尺,歡迎常來”,便輕快了許多。

張仙祠外,群山環抱而來,山腳下的沙河與平地形成一副天然的“太極圖”,正南方紅牆綠瓦的太極宮,一路之隔白牆黑瓦的驛站,和不遠處高低錯落的樓宇交織著,構築著在此地繁衍生息的鄉民們不斷延續著的夢。

下午兩點一刻,走出山門往新牌坊,天空徹底放了晴。陽光照耀在臉上,久違的溫暖和閒適。凝視著牌坊,腦海中浮現著道法自然如來,也許正如《心經》裡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拋開平常生活裡的蕪雜,讓心底慢慢變寬,也就釋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