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大部分人肯定聽說過一個市場傳聞:“逢八大跌魔咒”。這個傳聞就是說,只要在年份逢八的時候就會發生大的動盪和危機。比如說1998年就有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又發生了全球金融危機。

其實你要仔細想一下,這個話其實經不起推敲,往前推的話,1978年、1988年都沒有發生特別大的動盪。

但是,這句話其實也不是空穴來風,實際上我們回看歷史就會發現,金融危機確實會週期性地出現。這也是很多人很好奇的地方,為什麼金融危機會週期性地出現?既然我們都知道它有周期性了,那為什麼不進行監管,避免危機發生呢?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這裡其實牽涉到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關係到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的規律和走向。著名經濟學家明斯基的理論,他認為:金融危機的根子是現代社會基於信貸的增長模式,也就是說, “不穩定性”是內生於我們經濟運行體的。

明斯基的理論是這大半個世紀以來關於金融危機和全球經濟週期最透徹的理論之一。現在你去看,但凡只要有金融危機的徵兆,很多人就把它稱為“明斯基時刻”。你理解了他的理論,回頭你再去看我們這個市場,或者經濟體的波動的話,你就會心裡透亮了。

明斯基的理論有厚厚的一大本書,但是我們可以提煉出幾個主要觀點。

一、經濟週期 = 信貸週期

先說第一個觀點。明斯基認為,在資本驅動的發展模式下,(信貸)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是重合的,也就是說,信貸的擴張收縮和經濟的繁榮衰退,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強的。

這句話到底要怎麼理解呢?其實要理解這句話,我們首先得弄明白一個問題,就是經濟增長和金融市場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按照明斯基的說法就是,金融體系是經濟運行的基礎。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這聽上去很抽象,其實挺好懂。你想,和農業時代相比,工業時代最大的特徵是什麼?是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對吧?隨便舉個例子,原來做鞋子是小作坊做,現在是流水線大工廠來做。好了,原來的融資模式很簡單,是自有資金的積累,但這種融資模式很明顯不適用於這種大規模的生產了。

什麼會和大規模的生產相適配呢?當然是大規模的融資模式。比如銀行,資本市場的出現,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

其實你看一下增長的曲線,你就會知道,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大規模融資的金融市場基礎上的。換句話說,現代的金融信貸市場,是我們現代的工業社會經濟增長的基礎設施。

這樣一來,信貸的寬鬆、緊張和經濟的繁榮、衰退,自然就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了。

再用例子講明一下,如果現在經濟處於上行階段的時候,你覺得企業會有什麼衝動?企業一定是有衝動去借貸和擴大再生產的,它可以通過銀行,也可以通過發行股票和債券。那同時,這些資本市場的銀行,也有衝動多借錢給你,因為大家的預期都很樂觀,覺得貸出去、投資出去的款項都能回收。所以,兩邊就互相加強,信貸規模不斷地擴大,投資消費擴張,所以經濟體就會像吹氣球一樣地快速擴張起來了。企業賺錢,薪資就高,老百姓手裡有錢,消費的慾望也就上來了,買車、買房、買平時捨不得買的奢侈品。需求端開始擴張,需求端一擴張以後,就刺激企業進一步地擴張。金融機構自然也很樂意配合,然後加大放貸的力度。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好,這個時候你會觀察到,消費、生產都呈現出一個擴張的態勢。

但你要注意,這種擴張是以槓桿率的上升來支持的,因為信貸擴張了以後,企業、個體的負債率都會上升,所以,我們看到的經濟繁榮的底層是什麼呢?是信貸規模的迅速擴張,也就是企業、家庭,或者國家的槓桿率上升來支持的。

說到這兒的時候你就明白了,槓桿率上升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任何價格的變化,都會被放大很多,也就是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上升。這個時候,只要增長的動力放緩一點,或者說有一個外生衝擊,企業也好、家庭也好,它們的資產狀況就會數倍地惡化。而這種惡化又會傳染,然後影響整個市場的預期,轉為悲觀,在悲觀的預期下,企業又不再願意借貸,個體不願意消費,銀行也不願意放貸,資本市場也一蹶不振,以免血本無歸。也就是說,伴隨著信貸規模的收縮,消費和生產又呈現出螺旋式的下降。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的經濟體就像什麼呢?像被紮了一個眼兒的輪胎,慢慢地就癟了下去,也就是經濟蕭條了。如果這個洞太大的話,很有可能爆胎,那就是經濟危機了。

剛才我說的這個規律,對所有的現代經濟體都適用,為什麼呢?現代的經濟增長,都是資本驅動的,所以信貸的寬鬆和緊縮,和經濟的繁榮、衰退,是相互作用、相互加強的。所以,在這麼一個情況下,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就是重合的。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二、信貸週期的內在脆弱性

現在你理解了明斯基理論的第一點,經濟週期和金融週期之間是一個疊加和相互加強的關係,那接下來理解他的第二條理論就比較容易了——明斯基認為,金融危機一定會週期性地爆發。為什麼呢?因為信貸市場有內生的脆弱性。

什麼叫信貸市場內生的脆弱性呢?打個比方,可能你就會更清楚了。

假設說,現在有一個小朋友在堆積木,才堆了一層、兩層,風吹過來,積木會倒嗎?一定不會,但是,現在他把積木一個一個往上堆,堆得越高,積木就越不穩,這個時候,不要說風吹,哪怕你輕輕地吹口氣,積木也會搖晃起來,嘩的一聲倒地。這個積木,就是我們的信貸市場,積木的高度就是槓桿率,槓桿率越高,就越容易受到外界衝擊倒塌,也就越脆弱。

那我們不把積木堆那麼高,控制槓桿率,不就控制住市場的脆弱性了?答案是:行不通。

為什麼呢?咱們一塊兒回到經濟學最基本的假設,個人也好,機構也好,都是逐利的個體,都會做對自己,而不是對別人,或者集體最有利的決策。所以說,在低利率、經濟上行的繁榮階段,你怎麼決策?你一定是抓緊時間買房、買車,或者擴大再生產,銀行也一定是擴大信貸規模,對不對?因為這是當時條件下的個體最優選擇。我們想一下就知道了,沒有人,或者沒有機構會願意在經濟好的時候克己復禮,看著人家賺錢。然後,經濟不好的時候,冒著破產的風險去為國消費,為國生產,這種信貸、生產、消費之間螺旋式上升和下降,是人類社會的天性決定的,是內生的。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而且這個過程還會被我們的預期所加強,繁榮使我們的預期變得更樂觀,刺激信貸、生產消費進一步擴張,最後槓桿率會攀升到不可承受的高度,整個經濟體像皮筋一樣繃到極限,一有風吹草動就坍塌,這就是明斯基時刻。

危機爆發、一地雞毛以後,這個經濟體又慢慢地從衰退裡面走出來,慢慢再次地進入擴張、繁榮,再危機。

所以,經濟的繁榮、衰退,信貸週期的擴張和收縮,就是這樣週期性發生的。

我們在過去的幾十、上百年裡,其實會看到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機在全球此起彼伏,原因就是這種基於信貸的現代經濟,人是有脆弱性的,每次的繁榮中都蘊含著不穩定性的因素,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幾乎是這個經濟模式的不治之症。

好,說到這裡的時候,其實我們就已經得到明斯基理論的第二條了:明斯基時刻,也就是信貸危機發生的臨界點,它是一個信貸生產、消費和預期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不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三、週期與政府

說到這裡的時候,你發現了沒有,剛才說的都是自由市場情況下來做的推演,這裡邊缺了什麼呢?對的,政府的角色。這也就是過去幾十年裡,全球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不管是美國政府還是中國政府,都會進行逆週期的調控,這也就是明斯基理論的第三條,政府的逆週期調控可以減輕金融和經濟體的週期波動。

比如說吧,在信貸擴張的時候,就提高利率和準備金率,限制加槓桿、金融創新,或者削減政府的開支,控制擴張的速度和規模。那麼,要是現在陷入蕭條的時候,那怎麼辦呢?放鬆貨幣、加大政府開支、刺激投資,還有就是對各種金融機構的行為加以制度上的管理。這些都是宏觀調控,或者說金融監管的手段,目的就是要把這個經濟體內在的週期給熨平,不讓繁榮演變成泡沫,也防止信用收縮演變成大面積的信用危機。

金融課堂:金融危機為什麼會週期性出現?

在二戰以後,你會看到,這種理論在各國政府都得到了很大的運用。所以,二戰以後,全球雖然也發生了不少金融危機,整體上還是控制得比較好的。最有力的數據就是全球的經濟波動在戰後大概只有戰前的一半都不到。所以說,長期的穩定和全球各國政府,尤其是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在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上做得比較穩健是有關係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