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上世紀70年代的南陽市圖書館

博爾赫斯說,“這世上如果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圖書館,是城市文化和精神氣質的彰顯,是喧鬧世界裡安放的一張書桌,讓人在閱讀的時光裡心靈安寧、思想飛揚。

如今,光武大橋之東,漢風韻味和現代範兒兼具的新圖書館與其他場館一起,初步勾勒出城市新的精神殿堂和文化客廳的魅力底色,不由讓人憧憬起不久的將來,坐在這裡的一桌一椅一書旁的幸福模樣。關於新館的消息似乎總是引人注目,但你可曾想過,在南陽曆史深處,那些早期的圖書館,也曾是老南陽人精神棲息的地方。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1989年,市圖書館負責人與離退休老同志合影,背景是當時南陽市圖書館所在地小關帝廟的大殿

曹錕賄選金,建成南陽第一座圖書館

不知道南陽古代有哪些藏書家,但元代所建的諸葛書院、玄妙觀,清代的宛南書院、崇正書院等,都建有藏書樓。而真正的公共圖書館,最早建於民國十三年(1924年),由南陽名人——民國著名的教育家、藏書家張嘉謀興建。建館的資金,來自直係軍閥曹錕的賄選金。

“1923年曹錕為當大總統而賄選,當時張嘉謀是國會眾議院議員,迫於形勢,和其他議員一樣接受賄金5000元。”市圖書院退休幹部李仁瑞說,雖然接受了賄金,但張嘉謀一分也未入私囊,一部分用於建校,另一部分則用於建圖書館,“那時候人們都說,南陽這麼大卻連個公共圖書館都沒有,應當建館讓人們讀書看報以開發民智。圖書館取名南陽縣立第一圖書館,書是從漢口買來的,拉了一船,張嘉謀覺得書少,又捐了一些,館內總共有藏書5000多冊。”

1924年春,南陽縣立第一圖書館開館(館址就在新華路王府飯店東側,不久遷往解放路新華路交叉口東北角的小關帝廟),“董作賓還為此寫了《讀書與吃飯》的文章,說讀書和吃飯一樣重要”,李仁瑞說,“我問過那裡的老館員、老讀者,他們說當時去看書的人很多,館內有成人閱覽室和兒童閱覽室,書不外借,只能在館內閱覽。”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駐宛國軍師長石友三捐款購置”印戳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倒戈將軍”捐款,建了兩座漢章圖書館

石友三(字漢章)是民國臭名昭著的“倒戈將軍”,一生中投機鑽營、反覆無常,駐軍南陽時也幹了不少壞事。不過,1929年他倒是捐款建了兩座漢章圖書館,系南陽民眾教育館圖書館的前身。

李仁瑞說,石友三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4師師長,“那時候注重民眾教育,據說有人將石友三一軍,說現在大家都要當慈善家、教育家,他也該捐錢建圖書館才對。”沽名釣譽的石友三為了名聲,遂捐款2000元建圖書館兩座,均取名漢章圖書館,一所是學校圖書館,另一所設在團練賓興館(今民權街中段)、為公共圖書館,藏書有《萬有書庫》《圖書集成》等4000餘冊,書上均蓋著“駐宛國軍師長石友三捐款購置”的印戳,此外還購有理化試驗儀器及動植物標本。1931年4月,在漢章公共圖書館基礎上,南陽民眾教育館圖書部成立,藏書增至8000冊。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中孚圖書館藏書(現收藏於南陽市圖書館)

那年月,老南陽人到哪裡看圖書

中孚圖書館印戳

反覆搬遷、合併,奠定市圖書館基礎

1938年抗戰期間,為了減少開支,精簡機構,南陽縣立第一圖書館合併入民眾教育館。此後,圖書館經歷了多次搬遷、合併,藏書越來越多,規模也一再擴大。

南陽兩傢俬立圖書館大大充實了民眾教育館圖書部, “1941年張嘉謀去世後,家屬和友人將他生前存書整理後對外開放,取名‘中孚圖書館’。另外,南陽知名人士孫文青創立有‘雨湘圖書館’,1950年民眾教育館(1951年更名為文化館)接收了這兩所圖書館的藏書以及其他地方一些藏書,建立圖書室。”李仁瑞說,1956年各類圖書增至5萬冊,當年省文化廳也下了文件,要求鄭州、開封、洛陽、南陽、新鄉、許昌等6個城市重新成立圖書館,於是,圖書館從文化館分了出來,在工農路南頭美容理髮店南側,成立了“南陽市公共圖書館”,“當時有14間草房,又租了三間臨街瓦房。”

由於公共圖書館的房子太破舊潮溼,1973年又搬回小關帝廟,啟用了”南陽市圖書館“公章。5年後還在此建了圖書樓、採編樓、書庫樓等。直到1989年12月底,才正式搬到現在的工業南路西邊的位置。李仁瑞是1982年到市圖書館上的班,他說那時候看書的人很多,“當時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口號很響亮,為了提高文化水平,前來學習的工人非常多,館內川流不息的。我在‘參考諮詢部’負責接待查資料的,最多的一天接待了77個人。”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小關帝廟數百平方米的圖書館與現在的五千多平方米、尤其是新館的三萬多平方米不可同日而語,但無論如何,那小小的圖書館,為舊時老南陽打造了一片精神殿堂,依然在人們心中有著美好的痕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