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血灑疆土,忠魂立天地——呂政保看電視劇《河山》有感

熱血灑疆土,忠魂立天地

——觀《河山》有感

◎呂政保

熱血灑疆土,忠魂立天地——呂政保看電視劇《河山》有感

《河山》劇照


熱血灑疆土,忠魂立天地——呂政保看電視劇《河山》有感

衛大河的戰場臉


由王新軍導演並主演的大型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河山》,我用了十多天時間,熱血沸騰地看完了。

《河山》以西安事變國共聯合抗日為大背景,塑造陝軍72師加強團團長中條山抗日遊擊縱隊司令衛大河等一系列硬漢子形象,他們為了“打鬼子”,熱血酒疆土,忠魂立天地。遊擊縱隊八路軍英勇善戰的高曉山,他愛護群眾、聯繫群眾、發動群眾抗日打鬼子的游擊戰戰術,讓忠義耿直的衛大河從反共、親共到加入共產黨的人生轉變。作為一部製作恢宏的大型電視劇,編劇導演們在塑造人物上可謂匠心獨運。衛大河的勇義,高曉山的沉著 ,姜雅真的篤定信仰、衛大河父親的深明大義以及軍統特務葉賢之的陰險冷血都刻畫得活靈活現。在刻畫大柳鎮人的參軍打鬼子的態度時,起初是把年齡改小,逃避參軍,再到“大齡說小,小齡報大”志在參軍,到最後大柳鎮老人婦女小媳婦都爭著求著上前線打鬼子,這些情節的變化,不像是演戲,而是把歷史端了出來。這些群眾深知,守住國土,才有家園,趕跑鬼子,才有河山。這種日益植入人民群眾的民族情懷,無不叫人蕩氣迴腸。另外,王新軍導演在《河山》裡安排姜懷柱的漢奸結局,蘊藏其謀略與思考。

姜懷柱是東北軍高級將領,122師師長,他原本有顆報國之心,有殺身成仁之義,最後在遲遲得不到增援,面臨大概率全軍覆沒之際,最終叛國投敵,淪為漢奸。先聽聽是他怎麼給前去冒死救援的衛大河的話:大河,剛才進步的時候,是親眼看到的有多少日軍,如果讓你的部隊過來,等於飛蛾撲火。儘管大河對姜懷柱說,只要有一線希望,咱就不能放棄。但姜懷柱沒有忘記,他是一個外鄉人,自三一年撤入關內,至三四年配屬陝甘至今,三十萬大軍所剩幾。在大官莊戰役中,面對強大敵軍,姜部多次請救增援,然“戰鬥至今,援軍遲遲不到” 。

從劇情來看,援軍遲遲未到,應該是姜懷柱棄守陣地,充當“皇協軍”的一個原因。大家知道,國民黨反對派的軍隊派系林立。地方軍閥與中央軍雖然天天喊著“精誠團結”,實際上貌合神離,互不買賬,成天算計著自己的局部利益,不管友軍死活,有時候還設局把友軍往火坑裡推,“借刀殺人”。劇中的姜懷柱投敵當上了“皇協軍”司令,他對日軍交代“只打共軍,不打國軍”,然他實際上也暗中幫助地下共產黨員姜雅真——這不宜僅僅歸由為姜雅真是他的女兒。這說明他雖然當上了漢奸,對國軍還是有所眷顧,而且對共產黨也不那麼仇恨。在叛國投敵之前,也曾在陣地上發出“我姜某無顏苟活”甚至試圖殺身成仁,被部下勸阻。如果我們假設增援正在困守大官莊的姜部的援軍能及時趕來,施以援手,或許姜懷柱就依舊在抗日的陣地上,不會把自己殘部送到日軍的懷抱。無獨有偶,在日軍攻打永濟時,五三零旅也因遲遲盼不來援軍,若不是衛大河率游擊隊冒死增援,恐怕永濟一戰,日軍就要擺慶功宴了。

軍隊原本一盤棋,彼此莫當局外人。任旅長在等不到援軍,孤軍死守時吼出“永濟城不能丟,人在城在”的氣吞山河之語。

軍隊作戰,彼此策應,有大局之胸懷,無利己之算盤,這對取得戰爭勝利大有裨益,有時候甚至是起著影響全局的關鍵。作為導演,我想王新軍是通過深思熟慮後來安排的這個很有啟示意義的橋段。

不過,如果我們把姜懷柱投敵當漢奸全歸因於他在兵力損失慘重又盼不來援軍的境況下不得已而為之,也是不符合他的本性的。

姜懷柱原本就是東北的地方軍閥。作為舊軍閥,他無疑也身染不少軍閥習氣。他看到了國軍內部各派系的互相傾軋,見死不救的利己主義。然後他並沒從這泥潭中走出來,而且有時候也自甘雙腳插進這泥潭中。他是有重新塑造自我的機會的,在西安的時候,女兒姜雅真就勸過他投靠共產黨,他直接拒絕。擔心被分化又不願投靠中央軍,還處處提防著被軍統邱元谷拉攏。赤水河戰鬥,姜懷柱按住部隊持觀望狀態;駐守安平城,護著自己的弟兄,讓衛大河的加強團駐守騎,只管顧全自己,不管他人死活……一個總是懷有私心,時時想著保全自己的典型軍閥做派的姜懷柱,又身處親疏有加,內外有別而互相傾軋的國民黨軍閥體系,關鍵時候被人種種藉口拖怠援救也就不難理解了。更何況,他完全可以像永濟守軍任旅長帶著五三零旅將士“人在城在”,死守陣地,而不是什麼為了“兄弟”而淪為漢奸,變節苟安。

《河山》的熱血軍民,為了國家的尊嚴,為了民族的氣節,他們血染厚土,身眠河山的英雄壯舉,蕩人胸懷。正如衛父寫給衛大河信中說:遂滄海橫流,兒立身無愧,任屍覆遍野,唯精魂可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