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孩子買東西的背後,藏著他的訴求


最近在抖音上,看到一位媽媽說起給孩子買東西的事。


一家人去公園玩,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都在吃一種糖,他很想要,在這之前,他已經心心念念這種糖很久了。


但是,這個糖並不是只在公園有的“稀缺品”,超市裡也很常見,而且價格是5美元和1毛之差。


看到兒子想要糖,一旁的爸爸斬釘截鐵地回絕,不買,並以便宜且大的棉花糖試圖引誘孩子,轉移注意力。但孩子就認準了這個“貴的”糖,一心想買。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無奈之下,爸爸只好拿出說服孩子的“殺手鐧”——講道理,大概講了十分鐘,最後,兒子終於眼中噙著淚說:爸爸,我吃棉花糖吧。


這讓我想起了曾經同事說過的,40元一斤的櫻桃該不該給孩子買?


一次,她帶女兒外出玩,女兒看到了路邊正在賣的新鮮櫻桃,很想吃。她想,雖然40元一斤的櫻桃比平時貴了好幾倍,但偶爾吃一次又不是經常吃,給孩子買一點吧,就當嚐嚐鮮。


誰知她在辦公室說起這件事,遭到了另一位同事的反對,理由是:這麼貴的櫻桃可以暫時不買,省下來等到櫻桃當季了,多吃點不就好了。


聽完後,買櫻桃的同事說,40元一斤是有點貴,但並非不能承受,只買一次嚐嚐鮮,孩子可以高興許久,也許長大後她還能記得這件事帶來的美好體驗,這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與其經常買一些沒用的東西,不如把錢省下來,偶爾給孩子吃點高價格的食品,多好!


從這兩件事中,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5美元一管糖,買的不僅僅是這件東西本身,更多的是背後所傳遞的信息——孩子的需求是否達到恰當滿足,內心是否感到被愛,是否體驗一次難得的美好,這才是這次購買所真正給予的。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孩子對買東西沒有熱情,才最可怕


哈佛大學教授穆萊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沙菲曾

對稀缺資源狀況下的人的思維方式進行研究,結果表明: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這讓我想起身邊的一位朋友。


他在一家知名的航空公司上班,收入相當可觀又穩定,房子和車早已買好,按說他現在的生活早已優於很多人,應該過得美滋滋才是。


但是他整天看起來憂鬱寡歡,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愛好,很喜歡人云亦云,把金錢看得很重。


買衣服時,他說隨便買一件便宜的就好,反正作用都是保暖,穿什麼都一樣;看見別人玩遊戲,只是待在一旁默默的羨慕,很少自己玩……他的人生狀態就像隨波逐流的一片葉子,似乎飄到哪裡是哪裡。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事後聊天才得知,這位朋友小時候兄妹較多,生活拮据,所以養成了過度節儉的習慣,父母不捨得吃穿,把家裡的開銷每一筆都摳的很細,一切不必要的物品絕不會添置。


父母的過度節儉,讓朋友長大後也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同時也“不敢”花錢,內心好像被什麼東西牽制,一旦小小的奢侈一下,就會充滿無限的愧疚感和罪惡感。


從小養成的習慣,讓他買東西多傾向於實用、便宜等功能,很少把自己的心理需求放在首位,也就享受不到買東西帶來的快感。


久而久之,內心的匱乏的空洞越來越大。


以前聽過很多人說,我家並不窮,但一生活在對金錢的焦慮中。要是心窮了,即使外表看起來是一個富人,本質還是一個窮人。


一個心窮的人長大後,容易在匱乏感的吞噬下,不知道自己的喜好,對好的東西有不配得感,一生遊離在幸福之外。


所以,不怕孩子有想要的東西,就怕孩子沒有想要的。


孩子想要東西的另一面,是追求好的事物的上進,是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敢要的孩子就像害怕的小困獸,稍微伸出觸角,馬上就要縮回來。


愛孩子,就在恰當的時刻給予他支持吧!也許反饋的美好是你想像不到的。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理性對待孩子的要求,是父母應該做的


張宏濤老師曾說,在孩子小時候滿足他們的要求是最划算的,因為孩子越小,要滿足他們,就越容易,性價比也越高。


一張兩塊錢的貼紙,一個一塊錢的棒棒糖,五塊錢的冰激凌,他們就會開心很久。等孩子長大了,你就是給孩子一百塊錢,他都不一定想接。


有一些父母,長久以來習慣了主導孩子的需求,往往忘記孩子內心也有需求,當他突然提出一個想要的東西時,出於慣性考慮的不是他是否真的很想要,而是價格貴不貴。


當然並不是價格多高都要買,如果在可承受的範圍內,讓孩子小小的滿足一下。


我欣賞抖音上的那位媽媽的做法,她說,其實我早已跟孩子協商好,第一次在公園見到非常喜歡的東西可以買,但如果以後再要買,就需要去超市買,孩子答應了;


還有同事買櫻桃,40元一斤貴,那買十塊、二十塊給孩子吃,好像也可以。


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尊重他的想法,滿足他的訴求,用愛支持他。下一次,孩子不會用壓抑來代替表達。


教育孩子,不要試圖用“講道理”逼迫孩子聽話,這應該是一場愛的表達!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孩子想買東西時,正是教育的好時機


孩子想買東西,其實他並不知道這對於父母來說意味著什麼,只是一味的想要,他需要父母幫忙去引導,瞭解金錢對於人的意義!


就像父母要想得到金錢,就需要每天上班一樣;孩子想要得到想要的東西,需要付出勞動來獲取。


這是給孩子上的重要一課!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明白金錢的來之不易,和享受付出後回報的那種快樂感。


曾經,一位泰國媽媽在臉書上分享了自己的一段育兒經,讓無數人為之點贊。


她說,有天早上,5歲兒子不想上學,於是她做了一個決定——帶兒子去撿瓶子賺錢。


兩人走了很多很多路,撿了一袋子塑料瓶,但最後只賣了2泰銖(約4角人民幣)。賣了塑料瓶之後,孩子餓了,想吃烤腸。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並不清楚賺錢是什麼,做什麼用,只有讓他親身體會其中的艱辛,他才能懂得付出的意義。當孩子想買東西時,不妨讓他通過付出勞動來獲取。這樣他才能懂得錢來得不容易,從而尊重別人的勞動成果。


教育家默克爾說:“金錢教育是人生的必修課,是兒童教育的重心,就如同金錢是家庭的重心一樣。”


不要忽視金錢對孩子的影響,合理滿足,孩子將來的生命自會輕鬆豐盈。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很多曾經是小孩如今長大的大人,心裡都有一個空洞,那裡藏著很多童年未被滿足的期待,只有等到能夠自食其力後才一一把它填滿。


但,即使後來被滿足,它也早已沒有了小時候的心情,反而變得嚼之無味。因為我們所回味的,不過是當初得到後的那份愉悅!


周星馳說:如果你到了三十歲,才是買完十八歲喜歡的東西,其實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很多事情沒有來日方長。


在偶爾的一次中,滿足孩子想要的,讓這份美好的體驗永遠記在心裡;


不要過分的壓抑孩子,讓生命在一次次舒展中釋放。


當用愛和信任包裹孩子,他的生命才不會一次又一次地被匱乏感裹挾,勇敢地走向他想要到達的遠方。


當孩子說“媽媽,我想吃這個糖”,你的回答至關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