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牧鴨人,在美麗如畫的江面上,演繹出人生的精彩


岷江是成都平原之母,歷史上著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造就了四川成都平原天府之國。岷江有東西二源:東源出自高程3727米的弓槓嶺;西源出自高程4610米的朗架嶺,一般以東源為正源,兩源匯合於虹橋關上游川主寺後,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再經青神、樂山、犍為;於宜賓市注入長江。

眉山地處岷江中游,古稱眉州,早在1000多年前就是州、郡治所。兩宋期間,共有886人考取進士,史稱“八百進士”,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進士之鄉”。

眉山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的故居,因三蘇祠而享譽天下。同時,眉山還有東坡文化、長壽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歷屆眉山東坡文化節、彭祖壽星節、青神竹編藝術節、丹稜嗩吶節等引世人矚目。

養鴨是眉山的傳統產業。眉山鴨個頭大,肉質好,成渝兩地及周邊縣、市每年都從眉山收購大批肉鴨,加工成板鴨、樟茶鴨、甜皮鴨、鴨肉罐頭及各種鮮鴨菜餚供應市場,其味鮮美,很受老百姓喜愛。

離三蘇祠僅數百米的地方有座橫跨岷江的大橋,這裡是觀看鴨景的好地方。若在春天,春來江水綠如藍,兩岸金黃的油菜花熠熠生輝,群鴨出巢,湧向江中,似大幅大幅的錦緞在江中飄動。

若在夏天,江水滔滔,拍打著岸邊綠草,鴨群似滾滾銀潮在江中湧動,放鴨人駕舟踏浪,迂迴盤旋其間;待到秋風起兮雲飛揚,群鴨則像天邊的星星,像草原上白色的羊群,緩緩遊弋在如夢如幻的岷江上。

岷江上的牧鴨人,以船為家,隨水而安,彷彿整個生命,已與岷江息息相關,並緊緊地融為了一體。

放鴨,打漁,這就是他們的生活全部,生活的酸辣苦甜,以及生命的樂趣,猶如滔滔江水,源遠流長,而又生生不息。

魚鷹是他們最好的朋友,也是他們最為得力的助手。

日日相伴,似乎已經心靈相通,牧鴨人舉手投足,一招一式,魚鷹彷彿都已知曉。

岷江岸邊的鴨兒棚,是他們的寓所,同時也是他們的倉庫,白白的鴨蛋,堆滿了棚戶的中央。除了棚邊的睡床,似乎這棚裡四處都是鴨蛋。

大爺興奮而又自信滿滿地給給我們說,這全是土鴨蛋,個頭大,味道好,沒有添加飼料,保證讓你健康。

放鴨歸來,偶爾捕撈到一怪魚,亦或是龍蝦,都會成為他們的玩具。既在手中把玩,又是在眾人面前炫耀,快樂之情,不言而喻。

我們仔細觀察,這岷江的土鴨蛋,的確個頭成色是有點不一樣,給人以自然的信服感,就算是價錢貴點,大家都自願掏腰包購買。

見有客人探訪,魚鷹展翅,也是非常友善好客的樣子。

江中的鴨子,埋頭在水中嬉戲,然後欣然振翅,猶如新新娘嫁前梳妝,把她那最為美好的形象,為客人們展示。

天氣太熱,岷江大橋下的蔭涼處,牧鴨人美美地衝個江水澡,這是何等的爽快。

太陽下,牧鴨的老人,撐開一把太陽傘,於是,在眉山岷江的灘塗上,點亮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