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據考古工作人員在海南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200處遺址和歷史文獻來推斷,至少在6000萬年以前就有海南島,並有人類活動。

據《瓊州府志》記載,秦代海南屬其遙領的範圍,沒有任何建制。西漢元年(公元前110年)始設儋耳,珠崖兩個郡。

到元帝初元三年(三元前46年)撤郡僅設一個縣叫“朱盧縣”。

南北朝梁武帝時,設製為州,稱“崖州”。

隋朝時設臨振、珠崖兩郡,唐代設崖州、瓊州、振州、儋州、萬州五個州。

到宋代,設一州和三個軍,瓊州領五縣,南寧軍領3縣,萬安軍領2縣,吉陽軍領3鎮。

在元代,海南建制多仿宋代,無大變更。

明代海南設瓊州府,領儋、萬、崖三州10個縣。

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襲明代。民國初期,海南廢道設公署,後經改行政督寨區、特別行政區。

解放後,海南改為行政區,設行政區公署,1988年建省,稱為海南省。

海南建制的演變,自漢初在瓊崖置郡縣到1988年建省,歷時2098年。

今天,讓我們通過一批古建築,瞭解一下海南的歷史。


《一》三亞迎旺塔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迎旺塔是位於海南三亞市崖城鎮城西山腰上,是一座歷經160餘年風雨洗禮的古塔,有“南海第一塔”之稱。

迎旺塔建於清咸豐元年(1851),為崖州知州徐永銘同州人捐建。作為中華文化遺產之一的古塔,海南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有修建。

但由於戰亂和朝代更迭,現存的古塔已為數不多,也正因為如此,迎旺塔更顯珍貴。

迎旺塔不僅為研究海南文明和建築藝術提供了直接依據,而且也具有旅遊、觀光價值。

如今,遍尋三亞,歷史遺存下來的塔,只有崖城的“迎旺塔”了。

迎旺塔塔六角七級磚土結構,高約二十米,底層內徑三米,中空,塔內五梯可攀登。

歷經歲月風化,彩繪花紋已模糊不清,可塔剎、塔身、塔基至今仍保持完好。

迎旺塔塔高有10餘米,共七層相疊,由下而上逐層逐級變小,至頂時成尖頂形狀。

每層由向外伸出並環繞塔外身的三迭簷分隔樣式。

三迭飄簷下有二層花邊彩繪,分橙紅色和灰黑色打底。

所繪花紋圖案現已斑駁迷濛,隱約可見。


《二》萬寧青雲塔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青雲塔當地亦稱為“山尾嶺”、“萬州塔”,位於萬寧市萬城鎮東南2公里的山尾嶺上,聳立著一座造型魁偉的古塔,古時稱之為“青雲塔”。

因建在山尾嶺上,故當地人也稱為“山尾塔”,青雲塔是海南現存地稀有古塔之一,是萬寧著名勝景之一,現已列入海南重點保護的文物古蹟。

青雲塔建於清朝道光壬辰年(公元1832年)。

據《萬州志》載,青雲塔的前身是文魁塔,始建於清朝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毀壞後於道光壬辰年重建,取名青雲塔,因為塔身高聳壯觀而得名。

青雲塔高大巍峨,古樸典雅,堅固穩重,充分體現了萬寧古代人民獨特的磚石建築藝術。百餘年來,古塔雖遭無數次的強颱風和雷雨襲擊,但塔身至今仍然安然無恙,巍然如故。

日本侵佔海南時,曾用重炮轟擊此塔,但終未炸燬,僅南角有較大的損壞而已。

海南建省後已將損壞處修繕好。


《三》定安見龍塔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見龍塔又名仙溝塔,位於海南省定安縣城東南約7公里的龍滾坡上,由磚石砌成,共7層,高25米。

塔磚有《千字文》的單字印記,底層正面額上刻有"見龍塔"三字。

1956年人民政府撥款修整見龍塔,

1986年,定安縣人民政府定其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著手搶救和保護。

1996年,定安縣文化館集資對見龍塔進行修繕,使其保持昔日風姿。

見龍塔是典型的風水塔,因它是依易經八卦而設計的,塔為八面體,牆上分別紋印著“日、月、星、辰、天、地、玄、黃”等字,底層正門刻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字,今仍清晰可辨。

據史料記載,見龍塔始建於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知縣伍文運、紳士林起鶴等捐資建築,因資金缺乏,半途停工。

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縣吳先舉邀請紳士捐資續建而成。

塔名“見龍”,是據易經“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句而命,其本意是祈求出人才,顯而易見是風水塔。

令人稱奇的是,見龍塔頂上還設計有一個起避雷作用的半米長的鐵物。

在古塔上設置避雷物在海南古塔甚至國內古塔建築中也非常少見,而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發明現代避雷針是1752年,建塔時尚未傳入中國。


《四》定安解元坊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解元坊位於海南定安縣城鎮東門街老市場東側,原在王尚書生祠後(今定城醫院後),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年)孟春,為當時的翰林院庶吉士王弘誨立。

王弘誨系定安縣龍梅村人,萬曆年間曾官至南京禮部尚書,他於嘉靖四十年(1561年)廣東鄉試考中辛西科第一名舉人,故坊匾是“解元”。

解元坊初立於定城中街,清代曾重修一次,民國十七年夏,因建新街,解元坊始遷至今址。

王弘誨(1542-1615),字紹傳,號忠銘,1561年中解元,1565年登進士,1576年上書“奏考回瓊”、次年獲准瓊州儒生就地應考(神宗皇帝批示禮部準請行事)。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會試同考官、主考官、實錄纂修官)、編修、侍讀學士、侍講學士,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奉直大夫),國子監司業、祭酒,吏部、禮部左右侍郎(會典副總裁、經筵講官),東宮太子賓客(通議大夫),南京禮部尚書(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卒后皇帝敕葬並追贈太子少保,贊諭:惟卿三朝碩士、一代偉人。


《五》三亞崖州孔廟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崖州學宮又稱崖州孔廟,位於三亞市崖城鎮古城內,也稱“學宮”、“文廟”,為古崖州最高學府,是我國最南端祭祀孔子最著名的紀念性建築。

始建於北宋慶曆年間,經宋、元、明、清諸朝代,歷十餘次遷移、重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遷建今址,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 ,是中國最南端的一座孔廟。

舊址原在今崖州城外東南,歷經遷徙,至清嘉慶二十五年 (1820年) 方遷城內,不久圮毀。

同治十一年 (1872年),崖州舉人、福建候補道臺吉大文重新倡建。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崖城孔廟屢遭破壞,至今僅剩大成殿為古遺蹟。

近千年來,崖城孔廟一直是崖州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在這裡曾培養了大批才子賢能,曾培養出北宋舉文學陳中孚、進士陳國華、明代嶺海巨儒鍾芳、清代林纘統等崖州名賢。


《六》文昌孔廟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文昌孔廟位於文昌縣城文東路77號。

史建於北宋慶曆年間,明洪武八年(1375年)遷於現址,建築面積3300平方米。

它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我國南方最具特色的古文化遊遊點之一.被譽為“海南第一廟”,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孔廟大門前立有孔子行教像一尊,大成殿內設有孔子神龕,神像、神牌、四配十二哲神位、皇帝璽印、匾額、楹聯,祭器齊全,還增設了孔子箴言、名家書法碑林,北京、山東孔廟、孔府、孔林圖片展覽,孔子七十二弟子圖譜、孔子聖蹟圖、文昌進士碑等。

文昌孔廟是中國惟一一座不朝南開大門的孔廟,據說是因為老文昌人曾經立誓:若文昌未出狀元,孔廟就不開大門。文昌一直沒有狀元,孔廟就至今沒有大門,只有一左一右兩個側門。


《七》文昌鋪前騎樓老街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文昌市鋪前鎮勝利街南洋風格的騎樓,是海南第二大騎樓老街,僅次於省城海口騎樓老街。

鋪前是文昌市最北的鎮,歷史悠久,自古就是文昌重要的港口古鎮,

早在明代就是商船雲集的繁華商埠,是海南島貨物與人員出洋的主要港口,明朝曾在此設立水軍要塞和巡檢司。

到清代和民國時期,海南人每年從鋪前港闖南洋的就高達10萬人。

大量的人員與貨物進出鋪前港,也成就了鋪前經濟的空前繁榮,特別是當年闖南洋的文昌人經過異國艱辛創業成功後紛紛回鄉建房立業,而今天保護尚完好的騎樓就是華僑們所建的老宅。

鋪前原名溪北,始建於清未1895年,到民國初期已初具規模,

鋪前老街現有勝利接和漁港南街兩條交叉的十字街,勝利街長約400米,呈S型,兩旁建築是清一色的南洋騎樓,充滿異國風情,

只是不知這騎樓的主人今在何處?

騎樓是我國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沿海僑鄉特有的南洋風情建築,

都是當年華僑從南洋返鄉所建,

一棟棟飽嘗歲月滄桑的騎樓濃縮了那個年代的歷史烙印。


《八》海口騎樓老街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海口騎樓老街建築群初步形成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築四牌樓建於南宋,距今有600多年曆史。

騎樓的歷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

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全島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家鄉投資建設。

1849年,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裡延伸開來,形成了規模。

海口騎樓街區的發展源於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

當時海口海運航線可到達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貢、海防以及香港、廈門、臺灣、廣州、北海等,

因而活躍於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商戶和勞工成為傳播南洋文化的載體,

也將各地的建築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騎樓建築歷史文化街區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



《九》澄邁美榔雙塔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美榔雙塔系元代古塔,俗稱“姐妹塔”,位於海南省澄邁縣美亭鄉美榔村東南面。

建於元初年代,為佛教舍利石塔,原為輯瑞庵前塔,今庵毀塔存,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為何又稱“姐妹塔”?明《正德瓊臺志》記載:“元鄉人陳道敘有二女,長靈照適人,次善長出家居庵。道敘為捐錢一千緡建立此塔,高五丈餘,層簷七級,一座六角,一座四角。石工精巧。”

又載“輯瑞庵在縣南四十里王家都,元建。鄉人陳道敘為次女尼善長施田於庵。安撫使謝圖南扁名。買榔二塔在輯瑞庵前左右深田中。”

從中看出生活富足、家道殷實的鄉紳陳道敘為紀念長女靈照出嫁士庶,次女善長出家為尼而捐資“一千緡”為二女興建雙石塔。

同時,還額外捐出田地給小女出家為尼的輯瑞庵。

此行此為,盡顯老父親憐愛女兒的切切情愫。至今,姐妹塔雙喬並立,婥約依舊。

民間還有關於倆姊妹的傳說:姐靈照與妹善長擁有椰子“聚寶盆”,盆裡總有舀不盡的米和金銀,她們倆常常從“聚寶盆”裡取出米和金銀分發給窮苦的鄉鄰,為紀念兩個信仰佛教的女兒而建雙塔。


《十》儋州中和寧濟廟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寧濟廟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中和鎮是海南的古鎮之一。

在鎮州前街上,一棵綠葉扶疏的鳳凰樹掩映著一座古樸的廟宇,這便是寧濟廟。

寧濟廟始建於唐代,是海南建築年代最早的冼廟。

宋紹興年間,封冼夫人為顯應夫人,名其廟為“寧濟”,宋高宗趙構親題廟額誥。

千百年來,寧濟廟幾經重建,至今香火長盛。

據地方誌《儋州志》載:“自唐末已立廟。”

此廟是儋州黎民百姓為紀念冼夫人而建造的。

現存的寧濟廟為1920年重建。

廟裡建有大殿堂、八角亭,廟大門雕樑畫棟,十分壯觀。

廟前,九具石雕人像跪立於影壁牆。廟宇間石碑屹立,牆壁上彩繪花卉鳥獸,琪葩瑤草,爭奇鬥豔。

冼夫人(冼英),公元六世紀我國南方越族傑出的政治領袖和軍事家,周恩來總理曾經讚譽她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巾幗英雄。

冼夫人歷經梁、陳、隋三個朝代,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立下了不朽功勳。

千百年來,冼夫人一直被人們所緬懷、敬重和崇拜。


《十一》海口府城鼓樓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府城鼓樓位於海口市瓊山區府城街道鼓樓街內的古城垣上,是一座土木結構,古樸大方的城樓。

鼓樓原名譙樓,又稱文明樓。明洪武五年(1372年),海南衛指揮使王友所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

臺基為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擴建而成。

據《瓊州府志》和《瓊山縣誌》載,府城是海南衛的所在地。

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鼓樓坐落於城之正中偏南。

樓內有重兵駐守,居高臨下,以窺城內外動靜,衛護治安,是古代一項軍事設施。

樓內原有明正統元年(1436年)銅禁鍾一口,鍾銘記述了捐資鑄鐘情況及祈求國泰民安之意,現存五公祠。鼓樓氣勢磅礴,雄偉壯觀。

樓下城庸寬厚,下臨曠野,有石級拾登,直通城門。原樓高三層,現僅存二層。均受歷代珍視,故屢毀屢建。從鼓樓碑文記錄,可知它近500年來的興替遷易。

從明代從化十七年(1481年),衛指揮使李泰增砌臺基副使徐斐設置銅臺滴漏以計時起,曾多次修建和遷易。

萬曆十六年(1588年),鼓樓又遭火焚,及至次年,副使孫秉陽、郡守周布賢才移建於城之東門內,為今鎮之東門。以後,郡守塗文奎,又移至舊址復建。

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瓊山發生大地震,鼓樓又遭塌毀。次年,尚書王誨遂重修,乃保存今樓。

門額上分別灰塑“海南壯觀”與“奇甸文明”楷字。


《十二》瓊臺福地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瓊臺福地位於海口市瓊山區文莊路的一條南北小巷——關帝巷之內。

巷口有一座造型精美的牌坊,該坊為全石質古欄式構成,單樓四柱,每柱前後各有一條紋邊風掌,石堆瓦楞頂蓋,鯉魚鴟尾頂飾,坊面寬三間,坊匾正背面都是陽刻的“瓊臺福地”隸體燙金大字。

瓊臺福地的說法由來已久,形家認為中國西北大陸日趨南下的剛陽紫氣,越海潛通,首先集散於瓊臺之上,故稱此處為福地。

又相傳海南地形極像一隻縮頭神龜,宋太祖怕它伸出頭來威脅王朝的統治,便將州城遷來神龜縮頭處,開制瓊管安撫都監臺將其鎮住,因此,當時的人便稱之為瓊臺。

瓊臺福地是鬧市街頭的一處靜謐優雅聖地,院前古樹矗立,院中花草繁茂,建築精巧雅緻,關帝廟香火鼎盛,顯現出濃濃的南國特有古文化氛圍。

現有的古建築是當時的瓊山市政府於1999年在瓊臺福地舊址上全面復建的,基本還原本來面目。



《十三》海瑞墓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海瑞墓,位於海口市西郊濱涯村,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瑞墓園始建於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是皇帝派許子偉專程到海南監督修建的。

海瑞墓是為了紀念歷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而修建的,主要由石牌坊、海瑞墓、海瑞塑像、海瑞陳列館及相關建築構成,又被叫做海瑞紀念館或海瑞公園。

海瑞墓後的部分是後期擴建的,有海瑞塑像、揚廉軒、清風閣、假山等建築。

海瑞是個封建官吏,但他一生廉潔,在任期間,大膽革除弊端,懲辦權奸,為民請命,平反冤獄,深得民心,但也得罪了不少權貴。海瑞死後財物幾乎沒有,但卻留下了“南包公”、“海青天”的美名。

如今的海瑞墓只是個空墳,在十年動亂中,海瑞墓遭到破壞,其屍骨被焚燒。

一直到1983年,才由政府籌資重建,以供後人祭祀與瞻仰。

據說,當海瑞靈樞運至現墓地時,抬靈樞的繩子突然斷了,人們以為這是海瑞自選風水寶地,於是將其就地下葬。

海瑞墓用花崗石砌成,高三米,圓頂,原墓前分別立著海安和海雄兩人石像。

據說,海瑞無子,這兩人是跟隨海瑞多年的僕人。墓前有四米高的石碑。

碑文由海瑞同鄉、海瑞墓督造許子偉撰。

海瑞墓室後擴建了“揚廉軒”,其亭柱上掛有海瑞寫的兩副對聯,其一是“三生不改冰霜操,萬死常留社稷身”。

軒前有海瑞塑像,軒後有“清風閣”,展示海瑞的生平事蹟和陳列有關文物。

整個墓園,綠草如茵,蔥鬱蒼翠的椰樹、松柏、綠竹四季常青。

陵園內有海瑞文物陳列室,供人瞻仰。


《十四》丘浚墓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丘濬墓坐落於海口市郊水頭村北,墓庭約2500平方米。

水頭村原名邱鄰村,因一位文人緬懷丘濬寫下“文章華國金生水,莊嚴聖地人出頭”的對聯,而後更名為水頭村。

丘濬墓主墓石砌,圓頂,高6米,共分6層,16級臺階,底座有八卦,八卦之間有一“卐”(萬)字符,此符號在古時代表吉祥之意。

主墓前立墓碑一座,高4.4米,上方刻有“雙龍飛舞”,兩旁刻有青松、仙鶴、祥雲等圖案花紋。

碑面上端有:“皇明敕葬”四字,正中題:“光祿大夫柱國少保兼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特贈左柱國太傅諡文莊丘公。妣誥封正一品夫人吳氏之墓。”為夫妻合葬之墓。

墓園最前方是一面巨大的照壁,正面雕刻麒麟圖案,背面是“太儒之首”四個蒼遒大字,石牌坊正面刻紅色“旨·理學名臣”,背面刻紅色“冠絕一時”四字。

牌坊後有石華表一對,神道兩側立石麒麟、石獅、石羊、石馬、石翁仲各一對,現僅存石獅、石馬。

墓庭前臨水塘,清泉水滿,上修石橋一座。面對平疇沃野,後枕蒼翠小丘,古樸幽雅,莊嚴肅穆。

據丘濬的第19代孫丘秋明講,丘濬在京當官時,就委派下屬和族人在海南選墓地,之所以選中水頭村,是看中這裡“前有名塘,背有靠山”,五龍泉終年噴湧灌溉良田,而人站在崗丘高處,一覽無餘。儒家一向以水作為精神的參照物,所以儒學大家丘濬把五龍潭作為最佳的安息之地。丘濬墓傍山而建,坐南朝北,面向京城皇帝,以示忠貞。


《十五》五公祠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五公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海口市青少年德育基地,位於海口市美蘭區海府路169號。管理單位是海口市博物館。

五公祠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陸續續建至20世紀初,總體建築依地勢而構建,佔地面積99畝,主要由五公祠、蘇公祠、伏波祠、觀稼堂、學輔堂、洗心軒和五公祠陳列館組成,人們習慣以“五公祠”統稱。

五公祠為該建築群的主體建築,是一座二層木質結構、單式斗拱的紅樓,佔地面積560平方米,樓高10米,人稱“海南第一樓”。

該樓始建於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是為紀念唐宋兩代被貶謫來瓊的

李德裕(唐朝宰相)、

李綱和趙鼎(均為宋朝宰相)、

李光和胡銓(均為宋朝的大學士)五位歷史名臣而建的,

由於人們景仰先賢“五公”而得名。


樓正前方及兩側,豎立著這五位歷史名臣的大雕像,個個栩栩如生,它們經歷了海南的滄桑和見證了海南的變遷。


《十六》儋州中和古城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中和古鎮位於海南省儋州市西南6公里處,為儋州州治,是海南比較古老的一個小鎮,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謫居三年於此。

由於蘇東坡對本地文化的影響,幾百年來,這裡的人都很愛吟詩作對,中和古鎮享譽“詩對之鄉”。

這裡古蹟不少,鎮東有東坡書院、桄榔庵、東坡井等,宋代建築的古城至今尚保存有西、北兩個城門,可見當時的宏偉規模。

中和古鎮歷史悠久,大約公元前100年,路博德將軍渡海南征,設置了儋耳郡,郡治設在南灘浦(現儋州舊州坡)。

梁大同年間(公元546年),嶺南巾幗英雄冼太夫人渡海收復海南,駐軍南灘浦。這年災荒困擾南灘浦,冼太夫人決定將郡治從南灘浦遷移至美麗富饒的宜倫河畔,從此開啟了中和古鎮長達1300多年的“州城”歷史。

中和古鎮文化古蹟叢多,郭沫若先生上世紀六十年代視察中和古鎮時,寫下了“儋耳古鎮古蹟多”的詩句。

現保存著城垣、州治、書院、廟宇、庵堂、井泉、街巷、石塔等十三處古蹟,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處。


《十七》儋州中和東坡書院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東坡書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東郊,是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講學場所。

  東坡書院原名載酒堂,始建於1097年(北宋紹聖四年)。

書院佔地46.8畝,建築面積3800平方米,土木結構,坐東北向西南,

有前門、大殿、載酒亭、載酒堂、東坡祠、東西廂房(現為書畫廊)、尊賢堂、欽帥堂、望京閣、迎賓堂、陳列館等主要建築物及東坡講學彩雕群像、春牛石雕、東坡銅像、欽帥井和碑刻等。

院裡古木幽茂,群芳競秀。院門正中掛有一塊“先生悅之”的大匾,兩旁有長聯:“生面重開更有客吟詩對此茂林修竹;芳蹤如晤看執經問難依然沂水春風”。

院內展出蘇東坡許多書稿墨跡和文物史料,載酒堂內陳列著歷代名家詩畫的碑刻,明初宋濂題寫的“東坡笠屐圖”勒石立在其內。

書院中還展出300餘件郭沫若、鄧拓、田漢題詠的詩刻及書畫名家的藝術作品。

東坡講學的彩雕陳列大殿正中,蘇東坡、蘇過、黎子云等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取材於東坡訪問黎子云遇雨故事的東坡笠屐銅像矗立於西園中。

書院自1982年以來進行了數次大規模的維修、擴建,成為海南重要的人文景觀之一。


《十八》文昌韓家老宅

海南島已存在6000萬年了。海南著名的古建築景點,你去過多少處?



在文昌市鋪前鎮白石村,有一座由旅泰華僑建造的韓家大院,但是一直鮮為人知。韓家大院的主人以行醫為主,也有從事教育的。

民國時期,韓家與當時的政界、軍界和文化界名流過往甚密,孫中山、林森、陳濟棠、胡漢民、于右任、蔣介石、何應欽和韓漢英等,不一而足。

因此,韓家迄今仍留存著這些名人的墨寶或合影。韓家大院一共有七進正屋,第四、五、六、七進還有橫室,一道圍牆將他們團圍,自成一體,為一家獨院。

建築特色為中西結合,以中為主。大院坐北向南,面對田野與大海。

大院房屋是傳統的文昌民居,木樑瓦房,供桌、案臺和窗戶都雕刻著精細美麗的花草蟲獸圖案,栩栩如生。

有些窗戶,門廊的圖案如八封圖、鑲嵌著“喜”字與“壽”字等,屋內掛滿題匾與相片。

韓家大院最前面的建築是一道西式的圍牆和一座橢圓形的“廣”門。

廣門旁的二根石柱頂上是蓮花頂,廣門的左右上角雕刻著遊態的鯉魚,意為鯉魚跳龍門。

廣門內是首進正屋的庭院,左右是低矮精美的圍牆。

首進正屋大門的左右兩側有于右任先生親筆對聯:“門輝晝錦,詩頌國風。”橫批為“五雲獻瑞”。

第六進正屋,即祖宅大門也有一副名人題的對聯:“莫忘家訓,丕振書聲”。

韓家還存有蔣介石先生以韓氏祠堂、族譜名號為韓家大院題寫的手字:“晝錦堂”。

韓芸軒英年早逝,其大兒子伯齡、二兒子仲齡都繼承了父業,一世行醫,“家學淵源,均以醫名譽故里。”

三兒子葵豐,則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專攻經濟,現僑居美國。

嫡孫韓超也繼承祖業,從醫行善,特長不孕不育症及眼科等。

韓耀南有長子鑫泉和次子樂泉,都僑居泰國。

長子韓鑫泉,廣州大學政治系畢業,後活躍於泰國僑界、政界,曾任泰國中華會館、海南會館理事;

國民黨駐泰國曼谷直屬支部第一、二、三屆執行委員,駐泰國總支部工作委員、副書記長、第十屆“國大”代表等職。

由於其社會關係廣泛,韓家才有機會得到蔣介石、林森、于右任等名人的題字,才能與林森、嚴家淦、何應欽、韓漢英等民國要人合影留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