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奶業質量報告》:奶牛養殖效益回升 乳品消費信心增強車間舉行開業慶典

日前發佈的《2019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隨著奶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奶業20強企業乳製品銷售額已佔全國近七成。同時,奶牛養殖效益回升,達到每頭牛年均利潤3000元的正常水平。現代奶業格局初步形成,國產品牌越來越得到消費者認可——

11月27日,中國奶業D20(20強)峰會在上海舉行。峰會發布的《2019中國奶業質量報告》顯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全國生鮮乳產量同比增長5.6%,乳製品產量同比增長8.3%。奶牛養殖效益回升,達到每頭牛年均利潤3000元的正常水平,單產9噸的奶牛利潤達4000元。國產乳品消費信心增強,市場佔有率進一步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奶業協會會長李德發說,我國奶業供給能力和產品質量穩步提升,現代奶業格局初步形成,質量安全監管成效明顯。在促融合、強創新的引領下,奶業振興邁出堅實步伐。隨著消費理念改善、產品結構調整、城鎮化推進,未來乳品消費必將持續增長,奶業發展前景廣闊。

謀轉型

20強共拿下近七成市場

目前,我國人均乳品消費量34.3公斤,比2000年增長了3倍。從過去排隊“憑票訂奶”,到如今市場上種類齊全供應充足,乳製品已成為人們的日常消費品。在一些三四線城市,過去備受冷落的奶酪也越來越多出現在餐桌上。在江西省贛州市定南縣的小曦奶鋪店內,一群孩子用鮮奶製作出各類飲品和奶酪,店主陳小曦告訴記者,現在各類手工奶製品很受消費者歡迎。

農業農村部奶及奶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主任王加啟表示,我國奶業轉型升級實現了新跨越。2018年,全國奶牛規模養殖比例達61.4%,規模牧場全部實現了機械化擠奶;奶牛平均單產7.4噸,單產9噸以上的高產奶牛超過200萬頭。主要乳品企業的加工裝備和技術水平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規模牧場生鮮乳質量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多個企業的多款產品獲得國際大獎。

隨著奶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加快,行業集中度也在提升。目前,奶業20強企業乳製品銷售額2350億元,佔全國乳製品銷售總額的69%;自建牧場奶牛存欄172萬頭,佔全國奶牛存欄量的17%;生鮮乳收購量1833萬噸,佔全國生鮮乳收購總量的58%。農業農村部副部長於康震說,近年來一些企業深耕區域市場,深受當地消費者信賴,發展勢頭強勁。一些企業從區域走向全國,生產和銷售不斷擴大,行業影響力不斷增強。一些企業還從國內走向國際,在海外佈局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基地。

李德發認為,在奶業穩定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存在困難和挑戰,主要包括產品供需結構不平衡、產業競爭力不強、消費培育不足等突出問題。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食品生產司市場稽查專員畢玉安表示,目前乳製品行業存在大而不全、產業佈局不合理、產品供需不夠平衡等問題。乳製品企業在管理模式、自主創新、產品架構等諸多方面與國際大型企業還有一定差距。

強創新

研發更對路扭轉“偏見”

奶業振興發展的一個瓶頸是比較效益低。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二級巡視員王俊勳說,從生產層面看,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奶牛舍飼的生產成本比較高。養殖成本比發達國家高40%到60%,飼料玉米價格比國際水平高60%,生鮮乳生產成本居高不下;從消費層面看,我國人均乳製品消費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的二分之一、奶業發達國家的七分之一;從結構上看,乳製品仍存在“兩多兩少”問題,即液態奶多、幹乳製品少;液態奶中,常溫滅菌乳多、巴氏殺菌乳少。

“創新是奶業發展的動力,需要不斷增強我國奶業的產品、技術和管理等綜合創新能力,加快提升核心競爭力。”于康震表示,要強化產品創新,加強新產品研發,不斷優化乳製品結構,大力發展低溫乳製品,增加奶酪、黃油等幹乳製品生產,豐富品種、提升品質,形成差異化競爭新優勢。強化技術創新,突出養殖、加工和流通等重點領域環節,提高生鮮乳生產、乳製品加工儲運、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工藝技術,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生產。

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二級巡視員張軍說,奶業企業要穩步開拓乳製品消費市場,發揮國內生鮮乳供應鏈的優勢,創新發展中高端特色乳製品,促進產品差異化競爭;要繼續抓好自有奶源基地建設,有條件的企業要主動走出國門,通過資本運作提升優質原料供應保障水平;進一步加大對生物工程、酶製劑食品營養學等前沿學科最新成果的應用,分步驟開展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和升級,提高裝備和包裝材料的供應保障能力。

在峰會上,飛鶴乳業技術研發中心總監蔣士龍就科技創新分享了企業的實踐。他表示,多年來,企業持續推進產業、科研、品牌的協同創新。在產業創新上,紮根東北黃金奶源帶,構建“農、牧、工”三位一體產業集群,創新了乳業的產業模式;在科研創新上,打造四地研發平臺,深耕中國母乳研究和人群體質研究,拓展了乳業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在品牌創新上,以“更適合”理念扭轉了嬰幼兒奶粉市場選購標準。

促融合

奶農乳企“抱團”步子更穩

“奶業發展的另一個瓶頸是奶荒、奶剩交替發生現象。”多位奶農告訴記者,受進口奶粉衝擊以及乳品加工企業與奶農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等因素影響,過去奶業生產曾多次出現較大波動。國外奶牛養殖和乳品加工大多一體化發展;我國養殖和加工脫節,奶農處於弱勢地位,一些乳企曾在奶少時搶奶、奶多時限收拒收。

10年前,為抵禦奶業寒冬,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黃沙窩村奶牛養殖戶決定“抱團取暖”,在養殖戶吳義明帶領下,成立了奶牛養殖合作社。10年間,合作社逐步發展壯大,社員從17戶發展到371戶。如今,合作社奶牛存欄達1.33萬頭,日產鮮奶180多噸,建成標準化奶牛場4個。“從最初的養殖園區統一管理模式,逐步發展到規模場託養託管模式,再到社員入股分紅模式,我們構建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社員收入也越來越高。”吳義明說。

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副主任王國忠介紹,上海市實施生鮮乳質量第三方委託檢測制度,委託第三方對生鮮乳檢測,能夠有效增強奶農與加工企業的關係,提升了奶源質量。同時,上海奶業協會組織乳品企業和奶牛養殖場共同參與奶價協商,根據生鮮乳第三方檢測結果、乳品市場價格和供給關係變化,決定生鮮乳收購基本價格,並實行優質優價,確保共享奶業發展紅利。

據介紹,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印發文件,重點支持奶農家庭牧場和合作社發展,引導奶農發展乳製品加工;河南、山東等地支持規模養殖場開辦生鮮乳飲品店,部分養殖場已取得乳製品加工許可證。同時,督促乳企嚴格執行合同收購,推動乳品企業與金融機構聯合,為奶農提供現金補貼、免息和低息貸款,擴大奶牛飼養規模。據統計,去年以來,乳品企業收奶量增長了10%左右。

于康震表示,奶業產業鏈條長、環節多,必須建立穩定的養殖加工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產加銷平衡發展。一方面要促進生產鏈融合,鼓勵乳品企業通過自建、收購、參股、託管等方式加強奶源基地建設,提高自有奶源比例。鼓勵奶牛養殖與乳製品加工、休閒觀光等增值服務結合起來,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另一方面要促進利益鏈融合,構建公平合理的生鮮乳收購秩序,推廣生鮮乳價格協商和生鮮乳質量第三方檢測制度,善待奶農、讓利養殖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