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生在鄉村,長在鄉村,年過半百,我自以為了解鄉村,熟識鄉情鄉俗。

可是,操辦一場“白事”,才讓我知道:

鄉村裡的鄉情,鄉規鄉俗,條條規規多,內容內涵多啊!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一,鄉情的感嘆

母親在,家便在,母親走,家不家,親情疏。這話,頗有幾分道理。

在鄉村,母親在家裡的作用,在家裡的地位,就是親情的紐帶,親情的橋樑。母親在時,兒女們不管身在何方,不管各自有家,總要不時地回家看看母親,總要回家盡一份孝心。父母所在的家,就是弟兄姐妹們的大家庭。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兒女們回到母親身邊,能感受家的溫暖,能體味親情的溫馨。縱使兄弟姐妹間有爭執,有隔閡,甚至有齷齪糾分,在父母面前,大多數人能剋制情緒,還家一份寧靜平和。

雖然,時下的鄉村,尤其是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年邁的父母,大多數,總是輪流到幾個兒女家往。大兒子家住幾個月,小兒子家住幾個月,女兒家住幾天。不斷輪換。父母住哪裡,兒女們到哪裡相聚相見。中秋團圓,春節團聚,也其樂融融。

父母健在,兒女們像一個窩裡的鳥,總是圍著父母嘰嘰喳喳地叫,向著父母歡跳。而父母親,總是不顧年紀大了,身子骨不靈不便了,樂呵呵地忙著給兒女們做一桌好飯菜。

可是,一旦父母走了,尤其是母親過世了,兒女們會啾啾地吵,各自飛回各自的窩。親情從此疏流……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我的父母,兩位老人幾十年來,一直住在村裡。我這唯一的兒子,常年在外生活,常年在商品經濟的海里遊。

我常年在外奔波,在外安家立業。儘管我多次邀請,父母總是不願與我到小城裡生活。因為,他們習慣了鄉村,離不開鄉味鄉情。尤其那幾塊菜地,那獨門獨幢的住房,那鄉鄰相伴的鄉友鄉黨……

眷戀鄉村,使父母成了村裡的獨居老人。不過,我們兄妹工作與生活的地方,離父母的村莊幾里之地,我們隔三差五地回家看看父母。雖是如此,大多數時間,家裡僅是兩位七八十歲的老人。

如今,母親走了,我到村裡辦後事。驀然發現,鄉村裡的人與事,與我是那麼陌生,看似簡單的事,辦起來也不易。

辦白事,如今是移風易俗,政府補助,倡導從簡。我原以為,一切從簡,一切從速,再不必如往日般繁雜,規矩多多。

可是,時令上的規矩,讓後事辦理推遲十幾天。按鄉村民俗,土黃天不能入土。那隻好等冬至後了。

母親一過世,兒女們各懷心事,家庭矛盾突顯。親親一家人,昔日的好兄弟好姐妹們,像一窩失去蜂王的蜜蜂,嗡嗡亂叫,撲翅亂飛。

我的母親患急性心肌梗塞,醫生們經過幾小時的急救,她老人家還是閉上雙眼,離開了人世。

面對母親的遺體,女兒們淚流滿面,放聲嚎哭;同時,兒女們每個人的心思迥然不同。悲傷,哀傷,哀掉,緬懷……

更多的是後事的處理,親情間的溝通中,出現相互埋怨,指責……作為母親唯一的兒子,我知道,我將擔起母親的一切後事。

可是,我這母親的唯一兒子,此時此刻,內心的慚愧,竟多過內心的哀傷。因為近些年,我這兒子,竟然不是母親的貼心人哪。

母親的貼心人,是她老人家的兩個女兒,我的兩個妹妹。難怪人們常說,女兒是父母的貼心棉襖。做兒子的我只有慚愧與無奈。

這不,母親病了,痛了,她老人家只電話告知女兒,直到上了搶救室,女兒們才通知我。而我趕到醫院時,母親在搶救床上,已經沒有了生命氣息。

我的內心深深失落,深深遺憾:母親沒能最後看我一眼,給我一句遺言,縱使我撫著她老人家的臉,叫千聲萬聲媽媽,她老人家,還是永遠閉上眼,離開了我……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我不免有些怨言:為什麼?為什麼不早告知我?為什麼要到母親閉上雙眼才告訴我?我不由地對兩位自視了不起,自視是母親貼心人的妹妹心生憤懣。頭髮長見識短啊!

而兩位能幹的妹妹,此時極盡能幹,刻意表現她們在親戚,在社會上的能力:溝通各方關係,迅速招來三親六戚。

我這兒子,好似多餘,好似白痴,被涼在一邊。看她們對各項開支,不問不審,豪爽同意,並當著眾人拿手機一一刷卡。好似一切費用,都是她們出。可轉過身來,斬釘截鐵地對我這大哥說:費用我們先墊,隨後與你算帳。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哦!這戲唱得讓我在眾人面前,不仁不孝,大失臉面。

不是嗎?看看,母親的兄弟妹妹及本家親人親戚,在擅於召喚的妹妹通知下,一一而來。從親戚們的神情神態,我讀到了鄉情的深意。他們向著有地位有能力的妹妹啊!

唉!看來,親戚們對我這母親的兒子,多有怨聲,而且,把平日對我疏遠他們的不滿,全流露出來,讓我難堪。

誰讓我多年來,忙於生計,疏於與親戚的交際溝通。人們無不向著妹妹,而妹妹的眼神中,全是對哥的漠視……

二,紙錢祈願:天國富貴通達

錢這東西,真是必不可少。人生在世,離不開錢。人過世了,怎麼還是錢?

母親過世的消息傳到村裡,村裡本家的大嬤大嬸,在一番傷感後,迅速活動起來。她們讓我們買來許多冥紙,從村裡請來十幾位大嬤大嬸,熟練地折起紙錢……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紙錢,當然是越多越好;而且,白事中好幾個環節需要燒紙錢,掛紙錢。這種紙錢,摺疊的像金元寶銀元寶。這是風俗,鄉村裡向來如此。

好似,生前缺錢,人走了,總不能再缺錢吧!或是,帶上錢,到了另一個世界,才會富有,才會保佑世上的兒孫……

三,經音嫋嫋,我心蕩蕩

在鄉村,歷來有那麼一些操辦“法事”、“喪事”的神人,他們並非出自名寺道廟。不過,他們或誦經,或做道,在地方上很有名氣。

一旦有人家辦法事喪事,他們或聞迅而來,或被邀請而來。而且,做法事喪事的手段,時至今日,已經現代化了。他們帶來的道具,有轎車,別墅,艦船,飛機……

他們使用的工具,有手機,音響,話筒……尤其,他們編排的唸經音律,說唱段子,演奏樂章,頗具文化特色,頗具感染力。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夜幕下,朦朧中,在靈堂,我跪在母親的遺像前。蠟光閃爍,香火嫋嫋,經聲入耳,樂聲悠悠,法師神技……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是經聲如天音神樂?還是法師那魅惑牽引?或是母親的靈光閃耀?我不由地身心蕩漾,滿腦是烙印在腦際,浮現在眼裡的母親。

法師悠揚的瑣吶聲,勾起我兒時與媽媽去外婆家的路上。一路上,呈著媽媽年輕的美麗,呈著美麗的田野風光,呈著我孩提時童稚的幻夢。

彎彎曲曲的六七里田埂小路,習習的輕風,藍藍的天空。白雲飄飄,陽光明媚,小河裡溪水潺潺,小魚游來游去。媽媽一會揹著我走,一會拉著我走,一會陪我抓蜻蜓,撲蝴蝶,邊玩邊走……

美妙的童年彷彿是昨天,美麗的媽媽彷彿在眼前。

法師一聲鏗鏘鑼鼓,以及銅鈴聲聲,打斷了我的思緒,在孝子磕頭一聲呵中,我閉上眼,拜在母親靈前,心中祈禱:媽媽,您在兒子心裡,永遠是美!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經音之聲,伴著樂聲,時而低沉,時而激揚,時而輕舒,時而高吭。媽媽的生活,便是這起伏的樂章。

我年輕的媽媽,在晨曦朦朧中,挑著水桶,行走在鄉村巷道,到水井裡擔水,把家裡的大瓷瓦缸裝滿水。然後,帶上草帽,手拿鐮刀,肩扛扁擔繩子,匆匆去山中找柴禾。

朝陽升起,汗水未乾的媽媽,剛從大山回到村裡,又扛上鋤頭,參加生產隊的勞作:早上出工,中午出工,下午出工。傍晚,夜色朦朧,披星戴月,媽媽在自留地裡澆菜。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木樓小屋,煤油燈光火搖曳。媽媽手舞針線,一針一線地縫衣做鞋,每一針一線,都是對遠方丈夫的思念,都是對兒子的愛……

父親在外工作,生活的擔子,全落在媽媽的肩上。媽媽用女性的堅韌,用母性的愛,幾十年來,一直辛辛苦苦的為生活,為家操勞。

父親退休回家了,我們兄妹成家立業了。可是,母親已經老了。當兒女們還在為生活奔勞,還沒能好好的孝敬,媽媽突然地走了,走了,走了……

我淚眼朦朧,內心酸楚,多麼希望,神靈把我的媽媽還我。悲慼間,瑣吶悲曲,銅鈴震耳,銅響鏘鏘,鼓鑼咚咚,經聲高昂。

嬸嬸的一闕『哭傷調』:

苦命的三嫂啊!白給你嫁個做工人的男人,沒得他的錢用,卻給他一輩子當牛做馬,給他養兒養女。苦命的三嫂啊!你一生人膽小怕事,什麼事都自己忍,自己扛。男人做不了的事,你爭著做。隊裡的生產,一天不落。三嬸啊!村裡村外,家親外親,數你心最好,誇你人最好。好人啊!沒享過一天福,就這麼快走了。不幸的三嫂啊!人世你沒錢,金的銀的燒給你,別墅轎車備給你,你進天堂,進天堂去……

聽著嬸嬸用家鄉花燈調的說唱之詞,我這兒子,深深懺悔!深深內疚!

是啊!養育之恩,做為兒子,我無以為報。我自責,我羞愧。

多年來,我把心思放在自己的兒女身上,卻疏忽了對老母親的關心,陪伴,孝敬。此時此刻,我唯有在媽媽靈前,深深跪下,久久自責……

嫋嫋經音,洗滌我塵俗之心,讓我銘記:我的母親一一我的媽媽,

一個普通鄉村女人的一生:

勤勞,節儉,堅韌,艱辛,善良,美好……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四,“白事宴席”,人情世故

在鄉村,人生兩大事:喜事,白事。兩大事一定要轟轟烈烈,風風光光,大張旗鼓地辦。

鄉村人,尤其是我家鄉的鄉村人,平日裡過日子,真是省吃儉用,精打細算。可是,辦起喜事,總要大操大辦,大擺宴席;辦白事,更是大擺酒席。好似,孝盡在其中。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過去,每家每戶養豬養雞養鴨,每家每戶都有自留菜地,一些食材,能就地取材,但多數食料,依然要購買。宴席設在村裡的公房場地,桌子板凳等工具,鄰里借用。

鄉里鄉親,那家辦事,一聲招呼,人人都會放下手中活計來幫忙。殺豬的殺豬,宰雞的宰雞,站灶的站灶,揀菜的揀菜……

吃飯時間,家親外親,相鄰同族,鄉黨相交,一家一夥都來。整個公房,幾十桌坐得滿滿,大吃大喝……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昔日這種鄉間宴席的習俗,持續了幾十年。辦事人家,正可謂是傾其所有啊!

真是奇怪,人活著時,為什麼不讓父母好好受用?不讓老父老母吃好穿好過好?人走了,藉此名譽大表孝道?

如今,有關部門倡導移風易俗,甚至限制大操大辦;但實際上,大操大辦之風,依然盛行,依然攀比……

辦一場白事,一般人家,要耗盡幾年的積蓄。

所以,我認為,鄉村葬禮,還得移去不良風氣,還得簡易風俗,特別是拼棄那些封建色彩的風俗。

五,入土風俗,生死告別。

雖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一抔黃土掩其身。可是,選擇墓地,鄉里人最重風水。昔日,舉行葬禮之前,總要請風水先生,擇一風水之地安葬。

披麻戴孝,抬棺,送葬,哭喪都有許多風俗,許多講究。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這一切,或許是傳統文化,或許是風俗習慣,或許是人們對亡靈的祭祀。既尊重,嚴肅,又很是認真,虔誠。

過去的鄉村送葬之禮,很隆重。一路吹吹打打,鞭炮聲聲,冥紙飛揚,跳神作舞……

現在有了很大變化。公墓,骨灰盒,立碑,告別儀式。

雖然,依然有迷信的色調,但更多的是對亡靈的祈求,祈福,祈禱。

經“白事”,方深知鄉情鄉俗

入土為安吧,母親!

從此,我們懷念!

〔圖片取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