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也要抱茅臺?

小米也要抱茅臺?

11月23日,雷軍首次到訪茅臺,茅臺董事長李保芳,總經理李靜仁親自接待。

李保芳說,我們之間的合作可有兩個方向:第一、市場數據掌握。茅臺非常樂意和小米就此進行深度交流,把小米視作茅臺未來的戰略合作伙伴,幫助茅臺加快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兩化’融合”。其次,茅臺也看重在合作過程中,能有機會去學小米的管理思維——就像他們做的自動化管理體系,能否借用這個理念,把茅臺管得更好。

小米有品已上線多款茅臺集團的產品。其中,茅臺保健酒業公司面向小米用戶定製的“茅源酒53度500ml醬香型白酒”被特別安排在今年“雙11”期間在小米眾籌預售,上線75小時眾籌金額突破500萬。

茅臺,這些年一直很火,今年更火!

年初的時候,中國最有錢的老師,馬雲老師都這麼說,我年輕的時候也很討厭茅臺,但是等我有了一定人生閱歷的時候,就開始喜歡茅臺了。以前我是不喝酒的,現在我唯一喝的白酒是茅臺,越喝越舒服,越喝越高興。

1 飛上天的茅臺

9月21日,茅臺電商的招標結果出爐,馬雲和張近東包攬了兩個寶貴的名額,這意味著天貓超市和蘇寧易購將在年底前分別擁有170噸、130噸的配額,得以每瓶1499元的價格銷售500ml裝53度飛天茅臺。

十月一日,當萬眾矚目於國慶大閱兵時,有些人卻緊盯著天貓網站。上午10點,天貓正式開售53度飛天茅臺,1499元一瓶,結果秒光。物美在北京分四天投放8萬瓶茅臺,引來上千人從一大早排隊。

類似的故事也先後在Costco和蘇寧易購上演。中秋節前,上海Costco開業,萬人空巷,甚至引發交通大堵塞。1萬瓶的飛天茅臺,幾乎是被秒搶。

秒光的背後是茅臺酒市場指導價和實際零售價格之間的巨大價差。

53度飛天茅臺的市場指導價1499元,但零售價格在今年初就突破2000元,入秋後不少已經漲到2300-2500元,有些地方甚至曾接近3000元。在升值預期下,不少經銷商囤貨惜售,黃牛黨們也加入進來,參與炒作。

李保芳9月份在貴州省六盤水市一家茅臺專賣店調研的時候說,茅臺酒是拿來喝的,不是拿來炒的,請不要做‘黃牛’,不要非法倒賣茅臺酒。

而茅臺的股價,更是高的離譜。

自從2003年在20.47元止跌之後,茅臺股價保持不斷地上漲,十幾年一漲不回頭。截止2019年茅臺股價突破1200元

按流通市值計算,茅臺1.44萬億元,工商銀行1.49萬億元,二者已無限接近。9月下旬,貴州茅臺曾一度超越工商銀行,成為A股流通市值最高的企業。

一家烈性酒企能達到如此高度,在世界各國中是絕無僅有的。

2 茅臺情節是什麼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鍾愛茅臺?這一款奇葩的白酒品牌,甚至已經超越了普通消費品的屬性,成為具有投資價值的投資品,內在原因是什麼?

如果論及歷史悠久,茅臺不及五糧液、瀘州老窖和山西的汾酒。但是在中國現代史上,茅臺的經歷卻得天獨厚,是其他白酒品牌所不能比擬的。

茅臺能有今日,很大程度上受益於它所謂的紅色基因。

關於紅色基因的史實說法頗多,大體情節是:1935年1月,中央紅軍到達茅臺鎮。紅軍只餘不到3萬人的部隊,為躲避幾十萬敵軍的圍剿,正準備從茅臺鎮第三次渡過赤水河。

在茅臺鎮,紅軍遇到了茅臺酒。由於存酒較多,紅軍得以豪飲,有些戰士甚至用酒擦身子,泡腳,以消除行軍的疲勞。

紅軍在茅臺鎮只待了短短兩天,這兩天卻極大地改變了茅臺酒的命運。在2005年茅臺集團出版的《周恩來與國酒茅臺》書中,在回憶當年這段故事時寫道:毛澤東說,茅臺是出名酒的地方,用來擦腳可惜了。周恩來則說,同志們,這是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了金獎的茅臺啊。

新中國成立時,在茅臺鎮喝過酒的不少人站到了天安門城樓上,慶祝這個國家的新生。因為長征的特殊機緣,周總理對茅臺情有獨鍾。他本人又是品酒高手。據說,開國大典的國宴用酒就選擇了茅臺。

建國後不久,茅臺成為國宴用酒卻是不爭的事實。後來,周恩來在正式的外交場合宴請胡志明、尼克松、基辛格等人時,用的都是貴州茅臺。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茅臺酒作為高端用酒的地位就此確立。

如果換一位不善酒不懂酒的開國總理,或者當年紅軍不是路過茅臺鎮而是路過杏花村用了汾酒或者路過四川用了全興大麴擦洗身子,茅臺可能就面臨完全不一樣的命運。

直到現在,茅臺也是政府高官們的最愛。

由於這樣的“消費背書”,茅臺成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雷軍49歲,馬雲55歲,他們都出生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一代,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充滿著“出人頭地的夢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功成名就之後一定要實現地位的象徵和最高等級的品牌消費榮耀。

所以有人說,對於一箇中國的男人,界定成功的標誌就是:抽中華煙,喝茅臺酒,開奔馳車。這估計是中國所有中年男人的夢想,也是最直接的代表出人頭地的標誌。

所以無論馬雲還是雷軍,作為中國企業界最成功的教父級人物,從一方面來說茅臺確實能夠為他們的平臺帶來巨大的消費流量;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他們不僅僅滿足於喝茅臺,甚至能夠去一趟茅臺酒廠,與茅臺的當家人共話未來,是一種高級成功的象徵。

所以,中國中年男人對於茅臺所產生的那種情節,源於茅臺“國酒”的地位,茅臺如此近地接近了當代中國的最高權力,喝茅臺,不僅僅代表成功,代表出人頭地,而其背後隱藏的一種權力象徵更加具有迷人的光環,就好像能光臨一趟中南海,去過一趟人民大會堂一樣的心理暗示。


小米也要抱茅臺?

3 茅臺會不會淪為爸爸的品牌?


2018天津夏季達沃斯上,馬雲說, 不用擔心現在的年輕人不喝茅臺,到45歲以後他們會喝的,因為人生經歷過生死苦難才會懂得酒。法國的酒是法國的浪漫,瑞士的酒有瑞士的味道,紹興酒有紹興酒的味道,各種各樣的味道,人生百味要品味。



所謂現在的年輕人,我想應該是指30歲以下的人群。他們流連的酒吧、夜店和Live House之中,無論伴奏是Trap還是民謠,搶佔鏡頭的都是啤酒和洋酒。這裡不乏價錢昂貴的單一麥芽威士忌或者精釀啤酒。但絕少看見有人舉著茅臺搖頭晃腦。



而年輕人聚會的時候,依然更多的是啤酒、紅酒或者洋酒。



今天中國年輕的一代,他們更多地收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高端的烈性酒當中,年輕人群更多的選擇可能會是洋酒或者紅酒。



馬雲說,今天的年輕人,在45歲之後一定會喜歡喝茅臺,這個論斷值得商榷。



首先,茅臺無論它怎麼高端,它始終是屬於白酒這個品類。總體上來說,今天的年輕人對白酒這種產品的喜好度已經遠遠不如他們上一輩。白酒的烈性,刺激的口感,並不是年輕人所鍾愛的。另外,白酒文化當中所代表的豪爽英雄企劃,甚至有些江湖義氣的文化內涵,也不是今天年輕人群極其認可和推崇的主體價值觀。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茅臺本身象徵性的“地位、身份、權力意識”,這些的品牌關鍵詞也不是今年的年輕人腦海中所盤亙不息,孜孜追求的。



在這一代(Z世代或者00後)的後來者身上,他們更加崇尚自由意志,自我個性,自我舒舒展,甚至是佛系。所以,當他們成為中年人之後,在他們45歲的時候,他們的價值觀跟今天的馬爸爸們已經完全不一樣,自由意識,精英意識,西方文化的滲透,在這些因素的共同影響之下,也許在那個時候,大眾對茅臺的價值認可和價值期望已經遠不如今天的人們如此狂熱。


茅臺這個正常的普通消費品,也許總歸會淪為“爸爸的品牌”,回到它正常理性的價值軌道。


4 結束語:四百年前的那顆鬱金香球莖


17世紀中期時,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當時量少價高,被上層階級視為財富與榮耀的象徵,投機商看中其中的商機,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並推動價格上漲。


1635年,炒買鬱金香的熱潮蔓延為全民運動,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


1637年2月4日,鬱金香市場突然崩潰,六個星期內,價格平均下跌了90%。鬱金香事件,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經濟,此事間接導致了作為當時歐洲金融中心——荷蘭的衰落。


李保芳對於自家的產品還是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茅臺酒是拿來喝的,不是拿來炒的!而恰恰是當下中國許多人的虛榮心,投機意識,促成了今天茅臺酒的奇葩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