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樣錢”是一個錢幣學的專用詞,就是樣板錢幣,鑄造新的錢幣必須先鑄一批試驗性的錢幣,這部分錢幣就叫樣錢,它有一個流程,做好樣品要提供給上級機關申請審核。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晚清到民國收藏家對樣幣還不夠重視,錢譜也很少提到樣錢,所以到現在雕母,母錢寥寥無幾,樣錢的稀少和做工精美越來越受到關注,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樣錢一般由雕母直接鑄造,所以樣錢的直徑比較大,文字比較清晰,關於樣錢的鑄造工藝說法不一,多數人認為樣錢是採用特殊的鑄造工藝,使得成品更加精美,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另一種說法是採用蠟質母錢,壓入沙盤,待高溫銅液澆入蠟質融化滲入沙粒,同現在的失蠟鑄造”極為相似,是一種精密鑄造方法,這樣的方法後期的打磨和整理非常重要,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因此,樣錢只是採用特殊鑄幣工藝精工鑄造而成,是一個籠統的稱呼,往往一枚樣錢可以有多種說法和用途,質量特別好的還可以作母錢用。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一、錢樣

當接到指令鑄造新錢時,錢局先用比較軟的材料根據要求試刻新版錢幣,一般是優質木材,鉛和錫等,是先於雕母的試樣,錢樣是樣錢中的佼佼者,比雕母更稀有。錢樣不作為鑄錢的範本,在形制方面同以後的雕母、母錢及流通錢有差異。因其數量比雕母更少,故而其珍貴程度、價值都是首屈一指的。因為罕見、價格昂貴,市場上仿製品層出不窮,最多是用牛骨、象骨製作的贗品,讀者購買時千萬謹慎,以免上當。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試樣錢

有些錢幣的數量極少,特別是清代的一些質量好但和常規流通版幣不同的錢幣,
 從古至今曾經有過許多“試樣錢”,因為版別特殊、鑄造精良而又罕見,故而十分珍貴。清咸豐年間,寶泉、寶浙等局都鑄過“試樣錢”,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特別是寶浙、寶福咸豐試樣多種系列,精美、厚實,在咸豐錢中獨樹一幟,儘管近年來價格上揚最快但市場上依然是難得一見。清末、民國時期機制幣的試樣錢也很多,如湖北雙龍一兩、民國十八年孫像(背三帆)銀幣,四川三十文、安徽光緒十文方孔銅元,都是試樣錢機制幣中的大名譽品。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試樣錢”中也有個別製作馬虎、粗糙的特例,筆者曾見咸豐寶福、寶浙局質量差的“試樣錢”。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部頒樣錢
  清代戶部寶泉局不僅是國家最大的造幣機構,還兼有中央造幣主管機構職能。寶泉局根據已確定的錢幣規格,製作、頒發雕母、母錢和樣錢,這種樣錢就被稱作“部頒樣錢”。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地方造幣局須根據部頒樣錢的標準,照樣鼓鑄。明代早中期及清順治、康熙、雍正時期,中央集權能力強,各地方局嚴格按照中央規定的標準鑄幣,各地方局所鑄錢幣的格式、材質差異極微。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不少人收藏的康熙二十個錢局套錢,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局,錢幣直徑、輕重、銅色,錢文字體都很接近。原因是政局、經濟穩定、腐敗問題不嚴重,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強,中央規定能得到貫徹執行。自嘉慶道光起,鑄幣質量逐年下滑,錢徑、重量下降,越到後來越離譜,道光以後幾乎失控,“部頒樣錢”的形式雖然還在,但完全是聾子的耳朵—擺個樣子罷了。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咸豐至光緒年間的樣錢存世較多,也很容易識別,因為樣錢不僅鑄造質量好,且遠較流通錢分量重、直徑大。如咸豐小平(一文)部頒樣錢直徑2.7毫米、重6克左右,而大部分錢局的小平錢直徑在2.3毫米左右,重不足3克,同治,光緒年的情況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地方局鑄幣縮水,中央局也不甘落後,使得樣錢與流通錢的差異太大,我們很容易區別它們。喜歡收集樣錢的愛好者可以重點關注鹹、同、光時期的樣錢,因為機會相對多一些。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四、呈樣錢
  下級鑄幣機構對上級管理部門的一項必須的工作,就是將鑄就的錢幣實物送檢,這種下級送交上級接受審核、檢驗的錢幣稱“呈樣錢”,是各造幣局對中央專職管理機構、以至最高當局,所例行的一件公事。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利用發行不足值大錢掠奪百姓,造成經濟情況混亂和社會動盪,最終加速了新莽政權的覆滅。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前車之轍,後車為鑑,歷代統治者為了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十分重視貨幣的發行。宋代皇帝更是將錢幣作為書法藝術的載體,將錢幣文化推到—個新的高度。呈送樣錢接受檢驗一定要選最好的錢,呈樣錢是一回事,口後鑄造流通錢又是一回事,這種情況各朝各代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罷了。在社會腐敗達到極致的晚清,這種欺上瞞下的勾當是“十分普遍而嫻熟的。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五、大樣、小樣
  收集佔錢幣的經常會有“大樣”、“小樣”的說法,是集幣者最熟悉的詞彙之—。“大樣”、“小樣”的“樣”字同我們前面所說的“樣”是不同的概念,不是作為樣板、樣品來說,而是形容錢幣“形態大小”的意思,是同類錢幣中稍大於或小於常規錢的一種。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仍以清錢為例,康熙、雍正小平錢直徑比較大,大部分流通幣直徑在2.6—2.7釐米之間,2.5釐米以下的的稱小樣,2.8釐米以上的稱大樣;道光以後的小平錢都很小,直徑2.4釐米也不能算小樣,如果達到或超過2.5釐米的,就算是“大樣”。

盤點:那些被忽視的樣錢,你真正瞭解嗎?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如秦半兩之類,大小不一,要找—樣大小反而不容易,一般不使用“大樣”、“小樣”的說法,所以“大樣”、“小樣”是同類錢幣相對大小的概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適用的。大樣、小樣錢數量相對比較少,但並不希罕,可以作為收集版別、品種,增加錢幣收藏的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