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遊衡陽丨衡陽縣清花灣: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橋

漫遊衡陽丨衡陽縣清花灣: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橋

百年滄桑七拱橋。

紅網時刻記者 姜珊 通訊員 譚明楚 劉欣榮 衡陽縣報道

蒸水河上,有一座滄桑而古拙的七拱橋,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了。

在衡陽縣的最南端,離縣城西渡只有二十來分鐘車程的地方,蒸水和清花二河在這裡多情脈動,將這片土地描繪成一幅引弓待發的絕妙“山水弓箭”圖,這,便是清花灣。清花灣不只有思接千載的古街、古道、古渡、古木,不只有心曠神怡的紫藤谷、石鼓閣、風光帶、玻璃橋,不只有怡然陶醉的江邊垂釣、花木爭妍、果蔬飄香,更有最令人迷醉的那座歷經百年滄桑的七拱橋。

七拱橋,長130米、寬7米、高10米,坐落在古街新橋南面約一華里遠的蒸水上,她是清花灣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結晶。自唐宋以來,新橋就是衡陽西部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商貿口岸,但由於有蒸水和清花兩河的分隔,人民的生產生活極為不便。清同治年間,在當地大姓譚族的倡議下,清花灣人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手藝的出手藝,從十餘公里之外的陽古坳雞嶺,開山鑿石,歷經十數個寒暑,用勤勞的雙手和簡陋的工具,於光緒五年(1879)完工,在清花河新橋入蒸口修建了一座條石搭板橋,在蒸水河上修建了一座蔚為壯觀的石質七拱橋。從此,“橋東橋西好楊柳,人來人去唱歌行”,幸福的笑聲盪漾在“兩水五岸”。

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洗禮,七拱橋依然雄姿卓立在波光粼粼的蒸水上。橋面上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橋體上變成古銅色的紅砂石,鐫刻著七拱橋與清花灣人民同風雨、與中華民族共命運的厚重腳印,見證著清花灣的世事滄桑、歷史風雲。

七拱橋見證了工農革命軍智退國民黨團兵的英雄壯舉。上世紀一二十年代軍閥混戰,形形色色的軍隊穿梭於七拱橋,在清花灣反覆拉鋸爭奪,炮火連天,彈痕遍地,散兵遊勇,擄掠鄉里,人民苦不堪言。1926年6月,北伐軍跨過七拱橋,揮師北進,打敗了盤踞衡陽以北的北洋軍閥,推動了工農革命運動的高漲。1928年2月23日,國民黨為了拔除工農革命軍第七師這顆眼中釘、肉中刺,兵分兩路,氣勢洶洶撲向西鄉。一路沿蒸水衡桂古道進發,奔新橋而來。七師參謀長朱坤山率領精幹隊伍,疾馳新橋迎敵。朱坤山在七拱橋上佈下警戒,監視衡陽城方向敵情,自己則帶領戰士走店串鋪,開展群眾工作,在新橋的街頭巷尾貼滿了標語。傍晚時分,清鄉頭目曾麗珊率部踏過七拱橋,耀武揚威開到了新橋街上。但見滿街貼著“打倒反動軍閥”“消滅挨戶團、清鄉隊”的標語,一張大幅告示上寫著:“大家團結起來,誰敢再來打殺我們,就叫他有來無回。”群眾街談巷議,說南鄉的羅子平和西鄉的朱坤山要在新橋合擊清鄉兵。色厲內荏的曾麗珊驚恐萬狀,慌忙帶領團兵掉頭向衡陽城逃去。朱坤山站在七拱橋上,“目送”不可一世的清鄉團兵消失在薄暮中,立即率部與主力會合,在板橋全殲了另一路來犯之敵。

七拱橋見證了中國軍隊抗擊日寇的英雄壯舉。1944年6月,衡陽保衛戰打響,國軍第十軍為了遲滯日軍的推進,炸燬了衡陽城及周邊的橋樑。七拱橋東一孔內也安裝了炸藥,還未來得及引爆,6月20日日軍就佔領了新橋,源源不斷通過七拱橋向衡陽城攻擊而去,七拱橋在日寇的鐵蹄下哭泣。在衡陽城打得難解難分之際,七拱橋兩岸也成了中國軍隊抗擊日寇的重要戰場。國軍第七十九軍從7月6日起,在清花灣及周邊地區與日寇進行了頑強的戰鬥,在空軍的支援下,先後三次奪回新橋。激戰中,日軍一顆炮彈飛向七拱橋,炸燬了西二孔的分水處,大橋仍然巍然屹立,巋然不動。7月29日拂曉,日軍集中2000餘人、炮4門發起強攻,新橋最終失守。8月8日,衡陽城淪陷,日軍在七拱橋西岸的庵子山上駐紮重兵,並修建了炮樓、碉堡、戰壕等工事,在紗帽嶺上架起機槍及大炮,虎視眈眈窺視著七拱橋過往行人和新橋街市。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日寇在清花灣燒殺搶掠,其中在馮呷水塘一次就屠殺了18名手無寸鐵的無辜農民,罪惡昭昭,罄竹難書。然而,兔子尾巴是長不了的。1945年8月初,國軍七十四軍突擊二支隊東進新橋,一舉殲滅了龜縮在庵子山工事內的日軍,七拱橋又回到了清花灣人民的懷抱。

七拱橋見證了人民解放軍勝利進軍的英雄壯舉。七拱橋與清花灣人民休慼與共,風雨同舟,面對1945年至1946年迅猛而來的乾旱疫疾,不曾彎腰,繼受1949年6月特大洪水的洶湧衝擊,不曾倒下。因為心中有一個信念:黑暗即將過去,曙光就在前頭。這一天終於到來了,1949年9月13日衡寶戰役打響,10月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六軍進軍衡陽,國軍全線潰退西逃,衡陽獲得解放。七拱橋以極大的熱情,張開她博大的胸懷,歡迎威武之師、仁義之師、文明之師的到來。三天三夜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川流不息,通過七拱橋,沿著衡桂古道,以排山倒海之勢向西勇猛追擊,在祁東黃土鋪,全殲了白崇禧號稱為“皇冠上的珍珠”的第七軍和王牌第四十八軍,共殲敵29800人。七拱橋為人民解放建立的功勳,永遠記在了革命史冊之上。

獲得新生的七拱橋,更加精神抖擻、鬥志昂揚,服務著清花灣“兩水五岸”人民。人們激情滿懷、意氣風發地從橋上走過,戰天鬥地,改造舊山河,呈現出“橋上人歡馬叫、橋下百舸爭流”的動人場面,清花灣人民的生活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漸漸地,橋下艄公的號子聲,被橋上汽車的鳴笛聲所取代。在奮鬥的路上,勤勞善良的清花灣人民敢為人先,大膽調整產業結構,最早建成了衡陽境內最大的蔬菜基地。七拱橋清晰感覺到,清花灣人民走在橋上的腳步聲更加堅實自信、更加鏗鏘激越。

歷經百年滄桑,七拱橋成了四百里蒸水上僅存完好的最大古橋,似乎要功成身退了,2015年一座頗具現代氣息的水泥橋出現在她的旁邊,接過了她“通達”的歷史使命。然而,七拱橋的歷史使命並沒有結束,在鄉村振興中,西渡鎮黨委、政府正在對其進行修繕,不久將重現風采,在清花灣(新橋)這個全國鄉鎮旅遊重點村的發展中閃耀出最奪目的光彩。

漫遊衡陽

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橋

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
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
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
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
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漫游衡阳丨衡阳县清花湾:悠悠蒸水上 百年七拱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