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隋唐至宋,江西禪宗興旺。南禪宗五家七宗中,就有青原行思之淨居寺、曹洞宗祖庭之洞山普利寺(往期已介紹),還有臨濟宗祖山之宜豐縣黃檗山、溈仰宗之宜春市仰山棲隱寺、法眼宗之撫州市崇壽院、黃龍宗之修水縣黃龍山崇恩寺和楊岐宗之萍鄉市楊岐山普通寺。

禪宗自初祖菩提達摩,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後,分為六祖惠能的南宗禪及神秀的北宗禪。此中,北宗禪主張漸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禪主張頓悟,在中唐以後漸興,成為禪宗主流,從馬祖道一禪師一系分出臨濟宗、溈仰宗,而臨濟宗又分出黃龍派和楊岐派;從青原行思一系分出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合稱為五家七宗。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黃檗山,坐落在宜豐縣西北部的黃崗鄉境內,主峰海拔1404米,是我國佛教南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的祖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江西通志》載:“黃檗山在新昌(今宜豐)西,山使絕頂有寺曰鷲峰。”《新昌縣誌》雲:“黃檗寺,唐名靈鷲,斷際禪師道場也。臨濟宗風遍於海內外,實於茲得法。”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黃檗山原名靈鷲峰,山中的寺廟叫靈鷲寺。相傳,靈鷲寺內住著一個和尚,橫行霸道,無惡不作,附近的山民不堪忍受他的欺凌,紛紛逃遷。寺院周圍的田地日漸荒蕪,和尚又唆使看門黃狗到幾十裡外的鄉村去搶糧食。遠近山民對惡和尚恨之入骨,卻又無可奈何。後來,希運大師雲遊至此,施法術降伏了靈鷲和尚,把他和黃狗一起鎮壓在石塔下,又把身上的黃袈裟朝空中一拋,嚴實地蓋住了荒地。荒地上竟立刻長出了金燦燦的稻穀。從此,出走的山民又回到故土安居樂業。

為了紀念故鄉福建省的黃檗山(因之有“天下兩黃檗”之譽),希運大師便把靈鷲改名為黃檗,並在此整修寺院,開講法宗,成為禪宗五家之一“臨濟宗”的開山祖,黃檗山從此也成為“臨濟宗”的祖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希運禪師

希運大師,即斷際禪師。希運(?——850),唐代僧人,人稱黃檗希運,生於福建閩侯,姓氏不詳。出家後,唐開成年間(836-840),希運至宜豐黃檗山駐錫,宣揚直指單傳的心要,創立新的禪宗之旨。其弟子義玄,跟隨希運禪師習禪多年後,之後往鎮州(今河北省正定縣)建臨濟院,闡揚希運旨義。臨濟宗遂創立。

宋代,日本僧人榮西和俊艿,先後來華學佛,將臨濟宗旨傳到日本,而朝鮮、越南及東南亞諸國,皆不乏臨濟信徒。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黃檗山現存自唐以來僧釋墓塔200餘座,造型各異,工藝精湛。這些塔群中,最有名的是“運祖塔”,又名廣業塔。唐大中十一年(857),希運示寂於黃檗,唐宣宗授以“斷際禪師”封號,因他是臨濟宗開山始祖,故簡稱“運祖”,此塔即為“運祖塔”。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運祖塔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而山中的黃檗古寺始建於唐代。南宋紹興九年,高宗賜名“報恩光孝禪寺”。明中葉,寺廟被毀;明崇禎二年(1629),有僧人重建。清光緒年間,又毀於火,當時僅存旁殿和觀音閣。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歷代以來,文人墨客在黃檗山留下不少詩句。宋代倪思《遊黃檗山》詩云:“雲鷲峰頭一萬杉,覆盂山下木參天”。宋代文學家劉克莊《黃檗山》詩云:“鸛老巢高木,僧寒曬墮樵,早知人世淡,來往退居寮”。蘇轍在《茶花》詩中,寫下“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詠歎黃檗山的山茶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禪宗五家七宗之一“臨濟宗”祖山——江西宜豐縣黃檗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