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以色列國防軍是以色列最重要的國防力量——當然,也是最為彪悍的侵略勢力,這取決於對阿以之間爭議性矛盾的政治立場。

現代以色列國自1948年成立以來,除7場公認的戰爭外,以色列國防軍還參與了一系列軍事行動,包括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1956年蘇伊士運河、1967年六日戰爭、1967-1970年消耗戰、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1982年黎巴嫩戰爭、1987-1993年第一次起義、1982-2000年黎巴嫩南部衝突、2000-2005年第二次起義、2006年黎巴嫩戰爭以及額外軍事行動等等等等。

這些行動都構成了複雜的阿以衝突的軍事方面。

那麼,這支軍隊都有哪些無可置疑的軍事行動呢?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本次,“歷史脈動”將以一個專輯的方式,將以色列國防軍自建國以來進行的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且具有明確代號的軍事行動意義列示,希望能讓大家瞭解這個兇殘組織的過去。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以色列國防軍徽標

“卡迪什”行動(Operation Kadesh):1956年10月29日至11月6日,以色列裝甲部隊向西奈半島推進。包括3個子行動——

  • “馬赫比什”行動(Operation Machbesh):“卡迪什”行動的空中行動部分。
  • “奧馬爾”行動(Operation Omer):對控制蒂蘭海峽的埃及軍隊發動空襲。
  • “碾壓”行動(Operation Steamroller):空襲後空投傘兵,為出動地面部隊提供條件,隨後“卡迪什”行動開始。

“魔毯”行動(Operation Magic Carpet, ):1949年6月-1950年9月,營救也門猶太人並將其運送到以色列的空中運輸行動。

“以斯拉-尼希米”行動(Operation Ezra and Nehemiah, ):1950年3月-1952年初,將身處伊拉克的幾乎所有猶太人空運到以色列。

“蘇珊娜”行動(Operation Susannah, ):1954年6月30日,以色列在埃及進行的秘密行動失敗,以色列軍事情報部門在埃及放置炸彈,美國和英國在埃及擁有目標,因此這些行動似乎是由埃及民族主義抵抗所進行的,最終會損害埃及與西方國家的關係。這一事件被稱為“拉馮事件”,此前以色列國防部長平哈斯·拉馮因這一事件被迫辭職。

“雅金”行動(Operation Yachin, ):1961年11月-1964年春季,秘密將摩洛哥猶太人運送到以色列的行動。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焦點”行動(Operation Focus,也稱為“莫克”行動Operation Moked):1967年,空軍轟炸埃及機場,擴大到包括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機場。

“地獄”行動(Operation Inferno,希伯來語:Tofet):1968年,在約旦河東岸的卡拉梅鎮對巴解組織武裝分子的襲擊。

“拳擊手”行動(Operation Boxer)1969年,空軍對埃及薩姆設施的一系列攻擊。

“布魯姆斯”行動6(Operation Bulmus 6, ):1969年7月19日晚-1970年,對蘇伊士灣綠島的埃及要塞、預警雷達和埃利特站的特別行動突襲。

“拉維夫”行動(Operation Raviv):1969年,裝甲部隊越過蘇伊士灣突襲埃及,埃及在拉斯阿布達拉傑和拉斯扎阿爾弗蘭的雷達設施被摧毀。又稱“10小時戰爭”。

  • “護航”行動(Operation Escort 1969):“沙耶特”13號對停泊在拉斯薩達特的埃及魚雷艇的行動,“拉維夫”行動(Operation Raviv)的前奏。

“雄雞”行動53(Operation Rooster 53):1969年,強搶埃及P-12雷達系統的特別行動。

“普里哈”行動(Operation Priha):1970年,對埃及中心地帶軍事目標的一系列集中打擊。

“鬥士”行動5號(Operation Doogman 5):1973年,企圖在戈蘭高地鎮壓敘利亞防空部隊。

“阿比麗·哈列夫”行動(Operation Abirey Halev):1973年,穿越蘇伊士運河。

“加利利和平”行動(Operation Peace for Galilee, ):1982年6月6日,第二次大規模入侵黎巴嫩。

  • “鼴鼠板球”行動19號(Operation Mole Cricket 19):在黎巴嫩貝卡山谷鎮壓敘利亞薩姆網絡。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禮物”行動(Operation Gift):1968年12月28日,特種部隊在貝魯特國際機場進行的一次行動,屬於中東航空公司的13架民用飛機因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陣線在雅典襲擊以色列客機而被毀。

“瑟堡”計劃(Cherbourg Project):1969年,涉及5艘導彈艇從法國瑟堡港越獄。

“同位素”行動(Operation Isotope):1972年,接管一架被綁架的飛機並釋放人質。

“板條箱”行動3(Operation Crate 3):1972年,綁架5名敘利亞情報官員。

“上帝的復仇”行動(Operation Wrath of God, ):1972年10月16日—1973年7月21日、1979年1月,摩薩德和以色列國防軍進行的以色列秘密行動,其目的是暗殺據稱直接或間接參與1972年慕尼黑大屠殺的個人。他們的目標通常包括黑九月和巴解組織成員。

  • “青春之泉”行動(Operation Spring of Youth, 、 ):1973年4月9日晚—4月10日早上,對黎巴嫩巴解組織基地的襲擊。

“薩伏伊”行動(Savoy Operation):1975年,救援酒店人質。

“恩德培”行動(Operation Entebbe ):1976年7月4日,在烏干達恩德培機場執行的一項反恐人質營救任務,目的是營救105名猶太人質和法航319航班機組人員,他們是在從以色列起飛的航班上被綁架的。雖然綁匪在一個敵對國家紮根,但行動成功,幾乎所有人質都安全獲救。

“利塔尼”行動(Operation Litani, ):1978年3月14日至21日,以色列國防軍首次大規模入侵黎巴嫩,目的是將巴解組織部隊驅逐出黎巴嫩領土。

“歌劇院”行動(Operation Opera, ):1981年,以色列的一次突然襲擊,摧毀了在奧西拉克建造的伊拉克核反應堆。

“摩西”行動(Operation Moses, ):1984年11月18日-1985年1月5日,在饑荒期間將大約8000名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從蘇丹秘密轉移到以色列。

“木腿”行動(Operation Wooden Leg,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軍突襲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突尼斯哈曼沙特的總部,作為對巴解組織在塞浦路斯拉納卡海岸的遊艇上殺害3名以色列平民的回應。

“約書亞”行動(Operation Joshua, ):1985年3月22日,將494名埃塞俄比亞猶太人從蘇丹轉移到以色列。

“所羅門”行動(Operation Solomon, ):1991年5月25日-26日,向以色列空運埃塞俄比亞猶太人的軍事行動。

“荊棘叢”行動(Operation Bramble Bush, ):1992年11月,暗殺薩達姆·侯賽因的計劃。

“問責”行動(Operation Accountability):1993年7月25日至31日,以色列國防軍在黎巴嫩展開為期一週的攻擊真主黨陣地的行動。以色列具體說明了這次行動的3個目的:直接打擊真主黨,使真主黨難以利用黎巴嫩南部作為打擊以色列的基地,並轉移難民,希望向黎巴嫩政府施壓,迫使其干預真主黨。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憤怒的葡萄”行動(Operation Grapes of Wrath, ):1996年4月11日至27日,以色列國防軍在黎巴嫩南部進行的為期16天的軍事行動,是真主黨喀秋莎火箭彈襲擊與黎巴嫩接壤的以色列人口中心的結果。

“荊棘叢”行動II(Operation Bramble Bush II):1999年,失敗的暗殺薩達姆·侯賽因行動。

“諾亞方舟”行動(Operation Noah's Ark):2002年1月3日,以色列在紅海扣押巴勒斯坦貨輪“卡琳A”號,該貨輪當時正在前往加沙地帶海岸的途中,被發現載有50噸武器,包括短程“卡秋莎”火箭、反坦克導彈和烈性炸藥。需要說明的是,本“諾亞方舟”行動並非是以色列情報機關盜取武器的 的這個。

“防禦盾牌”行動(Operation Defensive Shield):2002年3月29日至5月3日,以色列國防軍對西岸巴勒斯坦城鎮和村莊進行的大規模反恐行動,目的是制止巴勒斯坦在第二次起義期間對以色列平民的自殺性爆炸,這一行動對激進分子的基礎設施和重要的減少巴勒斯坦人的襲擊。

“確定路徑”行動(Operation Determined Path):2002年6月22日開始,以色列國防軍在“防禦盾牌”行動之後開展的軍事行動,目的是達到“防禦盾牌”規定的一些未實現的目標,特別是在西岸北部。

“彩虹”行動(Operation Rainbow):2004年5月18日至23日,以色列國防軍的反恐行動旨在破壞激進分子的基礎設施,為沿菲拉德爾菲路線的以色列國防軍士兵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其他目標是找到連接加沙地帶和埃及的走私通道,防止儲存在邊界埃及一側的“斯特雷拉”-2(SA-7聖盃)肩射防空導彈、AT-3“薩格”反坦克導彈和其他遠程火箭被偷運到加沙地帶。

“懺悔日”行動(Operation Days of Penitence):2004年9月30日至10月16日,在加沙地帶北部進行的一次行動,重點是拜特哈嫩鎮、拜特拉希亞和賈巴利亞難民營,這些難民營被用作向以色列斯德羅特鎮和該地區其他以色列居民區發射卡薩姆火箭的地點。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正義獎賞”行動(Operation Just Reward ,2006年7月12日至8月14日):以色列的反擊開始於空軍轟炸黎巴嫩南部真主黨陣地。

  • “迅速和順利”行動(Operation Sharp and Smooth,8月1日至2日)-以色列國防軍突襲黎巴嫩貝卡谷地一家真主黨經營的醫院。
  • “改變方向”行動11(Operation Changing Direction 11):8月11日至14日,黎巴嫩戰爭期間以色列國防軍的最後一次進攻。

“舍維·阿希姆”行動(Operation Shevet Ahim):2005年8月17日至9月12日,以色列從加沙地帶撤出。

“帶回家的貨物”行動(Operation Bringing Home the Goods, ):2006年3月14日,以色列國防軍在傑里科監獄的軍事行動,以抓獲幾名巴勒斯坦囚犯,他們在那裡暗殺了以色列政治家雷哈瓦姆·澤維。這次行動是因為新當選的哈馬斯政府表達了釋放這些囚犯的意願。

“夏雨”行動(Operation Summer Rains):2006年6月28日至11月26日,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地帶舉行行動,以應對2006年6月25日兩名士兵被殺和以色列士兵吉拉德·沙利特下士被綁架,以及向以色列發射卡薩姆火箭。

  • “秋雲”行動(Operation Autumn Clouds):10月31日至11月7日,以色列襲擊了拜特哈嫩的巴勒斯坦激進分子。

“果園”行動(Operation Orchard, ):2007年9月6日,對敘利亞北部一個據稱是核基地的空襲。以色列被指責為這一事件的罪魁禍首,但從未直接承認。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熱冬”行動(Operation Hot Winter):2008年2月28日至3月3日,在加沙地帶發起軍事行動,以應對哈馬斯不斷從加沙地帶發射卡薩姆火箭。

“鑄鉛”行動(Operation Cast Lead ):2008年12月27日至2009年1月18日,在加沙地帶舉行的大規模行動,嚴重破壞了哈馬斯的準軍事基礎設施。以色列聲稱,這次襲擊是對巴勒斯坦卡薩姆火箭和迫擊炮頻繁向其南部平民社區開火的回應。

“四種”行動(Operation Four Species):2009年11月4日,以色列海軍突擊隊13日在東地中海抓獲了據稱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運往真主黨的“佛朗哥”號軍艦及其數百噸武器。

“海風”行動(Operation Sea Breeze):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國防軍蛙人“沙耶特13”在地中海國際水域進行的行動,在以色列領海外66英里處,登上了6艘載有國際活動分子的“自由加沙”艦隊,這些人正計劃打破以色列和埃及對加沙的封鎖,運送人道主義援助。在接管船隻期間,船上發現了防彈背心、夜視鏡和防毒面具。國防軍士兵和艦隊主艦“藍色馬爾馬拉”號上的激進分子發生了暴力衝突,造成至少9名激進分子死亡。據情報和恐怖主義信息中心稱,9名遇難乘客中有8人屬於總部設在土耳其的慈善組織IHH,但以色列和法國情報官員指控IHH與哈馬斯和基地組織有聯繫。

“鐵律”行動(Operation Iron Law):2011年3月15日,扣押了一艘從敘利亞出發將伊朗武器運到巴勒斯坦加沙的船隻。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迴音”行動(Operation Returning Echo):2012年3月9日至14日,巴勒斯坦一系列火箭彈襲擊和以色列報復,此前人民抵抗委員會領導人被定點殺害。

“防務之柱”行動(Operation Pillar of Defense):2012年11月14日至21日,針對以色列南部城市遭受的100多起火箭彈襲擊,以色列開始在加沙展開行動,有針對性地殺害了哈馬斯軍事部門負責人艾哈邁德·賈巴里,並空襲了20個地下地點,這些地點安置了能夠攻擊特拉維夫的遠程導彈發射器。

“全面披露”行動(Operation Full Disclosure):2014年3月5日,以色列海軍攔截伊朗用來“向加沙運送數十枚遠程火箭”和敘利亞製造的M-302火箭的“克勞斯”-C貨輪。

“兄弟守護者”行動(Operation Brothers' Keeper):2014年6月12日-30日,3名以色列青少年在古什埃齊翁被綁架,以色列開始採取軍事行動破壞哈馬斯在約旦河西岸的基礎設施以期營救他們。18天后,3具失蹤青少年的屍體在希伯倫附近的一塊田野裡被發現。

“保護邊緣”行動(Operation Protective Edge):2014年7月8日至8月26日,以色列國防軍結束了“兄弟守護者”行動,該行動在該地區造成緊張局勢,並從加沙向以色列增加了火箭彈射擊,並開始“保護邊緣”行動,對火箭彈射擊進行報復。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以上,就是以色列國防軍的作品。當然,這只是具有代號的行動,還有更多的沒有代號的軍事行動,其軍事影響力也並不小。就“歷史脈動”的資料而言,至少還包括:

1次綁架人質;

1次爆炸;

1次炮擊;

1次擊落民航飛機;

1次低級別衝突、1次大規模衝突;

2次公然攔截公海上的外國“可疑”船隻;

5次暗殺;

7次大規模的戰役;

7次解決人質;

17次空襲;

數百次報復行動;

還有1次針對敘利亞-黎巴嫩“水源改道”計劃(Headwater Diversion Plan,1964年-67年)的水上戰爭,目的竟然是阻止水源流向約旦河谷流域和加利利海!包括幾次軍事行動。等等等等。

上述沒有鏈接的行動是“歷史脈動”尚未發佈的,將在今後陸續發出,敬請對此感興趣的及時關注本頭條號。


兇殘歷史:以色列國防軍在阿以矛盾中的血淋淋腳印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