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哪些新概括?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第一次系統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圖譜”,那麼,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了哪些新概括?又有何深刻內涵?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了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洪銀興《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創新和優勢》一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闡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重大經濟制度創新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二是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把這三項制度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這一新概括,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充分彰顯了三方面的優勢。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優勢。這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以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形式,促使一切發展生產力的源泉充分湧流;二是促進不同所有制企業的競爭,促使國有經濟在競爭中深化改革、有進有退,增強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三是混合所有制經濟成為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於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於推動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四是有利於充分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證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十九屆四中全會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哪些新概括?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丁汀攝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優勢。社會主義分配製度,打破了“大鍋飯”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提高了勞動效率;激勵不同要素所有者加大要素投入,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既強調多勞多得、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又強調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有利於鼓勵先進、提高效率、最大限度激發活力,有利於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這一優勢突出表現為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優勝劣汰的選擇功能和獎懲分明的激勵功能,通過規則體系、價格機制、競爭制度等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另一方面,政府不僅在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還以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建設和規範市場秩序,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等,從而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三個方面的制度是一個有機聯繫、相輔相成的整體,既有利於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又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有效制度保證。

(作者為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監製:劉立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