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之後的門頭溝,80年前的老照片,帶你喚醒那個年代的記憶


門頭溝歷史悠久,如今還尚存北魏長城的遺蹟,自遼代開始,門頭溝屬宛平縣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宛平縣縣治遷往長辛店。門頭溝山多,有“京都第一峰”之稱的靈山,有最負盛名的妙峰山和百花山等等。圖為1938年門頭溝,車上拉的是煤炭。

門頭溝山區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煤礦,其煤田形成於150萬年前,儲藏面積近700平方公里。至少在遼代,門頭溝對於煤炭和石灰的開採已成規模。明朝《萬曆會計錄》所記載,門頭溝有70多座直屬皇宮的煤窯。圖為1938年門頭溝,街上行走的駱駝運輸隊。

門頭溝煤礦,本地人稱之為門礦、大礦。1872年,清政府在門頭溝創辦了北京第一家近代企業——通興煤礦,其標誌著北京近代工業的開始。通興煤礦起先是官辦的,後與美國商人施穆合股開採,開近代中外合作企業之先河。圖為1938年揹著煤炭的童工。


清末的通興煤礦是以蒸氣為動力,用於礦井的提升,在當年也是先進的技術了。後來其改名為中英門頭溝煤礦公司。民國初期,為了運輸開採出來的煤炭,還特地修建了鐵路,當時每天的產煤量約為500噸。七七事變之前,中英門頭溝煤礦年產煤43.8萬噸,是當時北京最大的礦井。圖為七七事變後的煤礦。

1937年,七七事變後,礦區落入了日軍的所謂保護之中,起先日軍對運輸煤炭的鐵路派駐軍隊沿線“保護”,至1941年底,煤礦徹底被日本人侵吞。圖為當時在鐵路沿線巡邏的日軍。

礦工每天工作12-16個小時,即使是童工也和成年人一樣,一次次揹著幾十斤重的煤炭往返,因為必須要完成礦主規定的每日數額,否則這天算白做工了。圖為當年礦上的童工,拍攝於1938年。

當時的礦工辛辛苦苦的一天下來,也就一個大錢,每天就著鹹鹽水吃著麻餅塊,推著煤車來回轉,肚子吃不上一兩混合面,生存艱難。圖為拍攝於1938年在外玩耍的兒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