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讓我從尷尬到心平氣和.......

中臺:讓我從尷尬到心平氣和.......

商業洞察 丨作者 / 劉潤 整理 / 蕉皮

前段時間,一個詞突然流行:中臺。

一夜之間,尤其是互聯網圈的朋友們幾乎都在談“中臺”,好像都要實施“中臺戰略”。

“中臺”,似乎被視作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說實話,看到這樣的場景,我覺得有些“尷尬”,於是這個話題暫且擱下了。

直到最近,我開始心平氣和地淡然接受這件事。也覺得“中臺”對一些公司和創業者來說是件好事。所以決定聊聊“中臺”。


1

大約在今年年中的時候,“中臺”的概念突然爆火。但其實早在2015年,馬雲就提出過這個概念。

馬雲當時去芬蘭參訪一家叫Supercell的遊戲公司,深受啟發。

這家公司的員工不到200人,但一年利潤卻有驚人的15億美金,平均每人的產值高達750萬美元。而每一個開發遊戲的小團隊,只有六七人。

這麼小的團隊,這麼強大的能力,賺這麼多的錢,怎麼做到的?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Supercell把開發遊戲中那些大量重複的工作整理出來,變成統一的工具提供給所有人。

這些工具裡面就包含通用的遊戲素材,遊戲算法等等,一套工具,能支持所有團隊,開發速度快,工作效率高。

這樣的管理和協作方式,就算是一種“中臺”。

馬雲,深受啟發。

不久之後,阿里就確定了“中臺戰略”,要搭建“數據中臺”,把底層的用戶數據、交易數據等等全部打通。這些數據可以聯動共享,把這些數據統一放到一個平臺,可以支持指導其他業務。

其實不僅是阿里,各大互聯網巨頭都有自己的“中臺戰略”。

阿里搭建“數據中臺”,騰訊搭建“技術中臺”,頭條搭建“直播中臺”。京東、美團、滴滴等等公司也都在推行自己的“中臺”。

強大的中臺會把工作中重複環節抽取出來,避免每次獨立開發的資源和時間浪費,這樣前端的工作就變“輕”了,工作效率,會有質的提升。

一時之間,不管圈內圈外,都流行一句話,“大中臺,小前臺。”

每個公司,似乎都在研究和開發中臺。


2

這樣看來,“中臺”還真是個好東西。

但我為什麼一開始還是會覺得有些“不舒服”,甚至是略感“尷尬”呢?

像開頭說的,看見人們追逐新概念,把中臺當成點穴術和特效藥的趨之若鶩,有些不習慣。

除此之外,“中臺”這個詞雖然是最近才流行,但其實“中臺”的核心邏輯和做法,在軟件時代就已經有了。

只是那個時代,我們做得並不好。

---

1998年,我大學畢業後,加入北京一家IT公司,從事軟件開發。

當時我參與開發辦公自動化的OA系統,銷售就拿著這些系統去找買家。

銷售有時會過分承諾,客戶的需求也是千差萬別。銷售說這個我們能做,那個我們也能做...客戶也就說這個我想改,那個我也想改...

“這裡的標誌改成我們公司的logo可以嗎?““當然可以,肯定能改。”

“這個界面我覺得不好看,改成那個風格能辦得到嗎?”“當然可以,沒有問題。”

“這個功能我覺得不好用,不如改成這樣這樣吧?”“當然能改,什麼都能改。”

所以我們最常做的不是開發軟件,而是根據客戶“變態”的個性化需求開發定製化軟件。所以我上班的地點也常常不是自己的公司,而是進駐客戶的公司。

客戶是什麼都要改。左右改,上下改,橫著改,豎著改,改了個底朝天,還要我們改。

太痛苦了。

整個IT行業,也幾乎被這種“無理取鬧”折磨。所以我們都有一個夢想,能不能搭建一個像今天“中臺”一樣的東西。

你一直要改來改去,大部分不就是要改前端嗎?那我們就做一個“中臺”,把重複的工作統一化行不行?

當時IT業把這些“抽象的,能複用的東西”起的名字不叫“中臺”,叫“中間件”。

所以很多公司都開始做中間件,希望能夠提高軟件開發的效率。

但是,但是,最後很少有公司能夠成功。

因為中國公司的定製化需求實在是太“猛烈”,太“殘暴”了……

事實上是很多中間件都做不好,大量做中間件的公司起來一批,倒下一批。又起來一批,又倒下一批。

正因為如此,中國某種程度上錯失了整個軟件行業和軟件生態。雖然有很多軟件園區,軟件大道,但是中國的軟件公司,沒幾家因為軟件做得好而上市的。

用友、金蝶、東軟等屬於少有的成功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加在一起的市值,可能都不如金山一家公司高。

金山也是軟件公司,最後卻是靠遊戲業務才上市的。

所以現在當我再聽到“中臺”,看見大家追逐這個“概念”時,竟然有點不知所措,有些尷尬。


3

那我為什麼最近又心平氣和接受這件事?覺得“中臺”是一件好事?

因為想起一次去參訪企業的經歷。

當時為了弄明白為什麼中國公司做不好“中間件”,我們特地去了可能是全世界最好的“中間件”公司SAP去交流。

他們不幫客戶做定製,只是把那些可能不同的地方,做成了一個個插件,做成無數標準的模塊。他們就是IT界的樂高。

我問,為什麼你們就能做得好?

他說,因為在美國,管理這件事情是標準化的。既然管理標準化,工具怎麼可能不標準化?

再想起這句話,醍醐灌頂。

過去40年,我們的GDP高速增長,甚至一段時間10%以上。那個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是“誰搶的快”之爭。

搶得快的,多拿一些;搶得慢的,少拿一些。滿地黃金,不是你的就是我的。

所以,是抓住機會的能力更重要,還是提升內部管理更重要?

當然是抓住機會更重要。那個時代,也沒人真的關注管理。

所以當時很多公司裝軟件,不是真的為了提升管理效率。裝軟件,更多是為了“趕時髦”,為了好看。

而在美國,發達國家,GDP增速很平緩,只有2%左右,沒那麼多機會了,靠什麼提升自己?只有提升管理效率。

在“向管理要效益”的階段,“中間件”,“中臺”,就會發揮巨大的價值。

所以在今天,越來越多人關注“中臺”,也說明大家開始關注流程,關注工具,關注方法,關注管理效率,看得更長遠了。想想也是一件好事。


最後的話

所以,這件讓我尷尬的事情,今天終於能拿出來聊聊了……

但我最後,還是想多說幾句。

阿里、騰訊等等之所以能做中臺,是因為他們已經是一家成熟的大公司了。有完善的管理制度,部門協同合作也很高效。

今天,他們希望能用工具,進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

制度和流程是第一步,中臺是第二步。

今天我們聊完中臺,中臺很好,但是不是就要立刻衝上去,開始實施“中臺戰略”?

未必。

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管理這件事情,連流程都還沒有。首要並且重要的,是把最有效的打法確定下來,明確管理制度。

有個段子是這樣說的:以前有家公司,經營非常糟糕,最後賣給了一家日本公司。

日本人接手後,經營幾個月業績突飛猛進。

大家覺得很神奇,就問,你們到底做對了什麼?吃了什麼藥?

日本公司回答,什麼都沒幹。我們只不過把這家公司過去制定的流程,嚴格執行了而已。

這是有趣的故事,更是有趣的寓言。

先走好第一步。如果第一步沒有走好,就盲目走第二步,可能會摔得很慘。不僅學不會,可能還會把自己學死。

“中臺”是一劑良藥,一壺好酒。只是,好藥尚且看療效,好酒也要勝酒力。

量力而行,千萬小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