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斷崖式下跌是否會再次上演?本輪工程機械市場高潮與10年前有何不同?

面對如今市場的火爆程度,用一組數據簡要說明:以挖掘機為例,2019年前三季度,挖掘機共計銷售近18萬臺(依照納入統計的25家主機制造企業),同比增長14.7%,再創同期歷史新高。其中出口近2萬臺,同比增長39.9%。

這些數字不難令人聯想到2011年的那次市場高峰。那麼,兩次高峰背後是否有些許相似之處?本輪週期是否會重蹈上一輪的覆轍?在2019挖掘機械分會年會上,多位行業大咖針對“10年前後,市場有何異同”進行討論,以下是匠客工程機械帶來的獨家報道。

「视点」断崖式下跌是否会再次上演?本轮工程机械市场高潮与10年前有何不同?

對話嘉賓分別為(從左至右):挖掘機械分會會長曾光安(主持人);日立建機(上海)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程曉明;三一重工高級副總經理、三一重機營銷公司總經理袁躍;山東臨工集團董事長王志中;小松(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兼CEO張全旺;鐵甲網創始人兼CEO樊建設

袁躍:從外因上看,上輪週期的高速增長,由“4萬億計劃”起到主導作用,此外房地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雙輪驅動”增長。本輪週期源自多輪驅動:第一,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投資;第二,存量和環保驅動下設備更新換代;第三,國內多重貨幣政策利好工程機械;第四,農村建設、城市化建設進程中,出現更多機器替代人力的趨勢。

從內因上看,客戶決策變得更加理性;市場朝“大、小”(即小挖、微挖和大挖、超大挖)兩頭轉移;第三,本輪週期專業性公司替代了個體戶,大客戶替代了小客戶。第四,在本輪週期,代理商的運營、風控、營銷和服務都相對10年前發生了質的提升。

程曉明:從市場分析,上輪週期主要屬於增量市場,本輪主要屬於存量市場,兩次的需求結構不同。從客戶群體分析,上輪週期客戶良莠不齊,缺乏經驗,風險管控困難,如今客戶都積累了豐富經驗,比上一輪更成熟。從代理商角度看,代理商在上輪週期獲得的利潤豐厚,而本輪出現“量大利薄”的現象。總而言之,本輪週期結束,市場會更加淨化。

王志中:兩輪週期最大的區別在於上輪高速增長是由外因驅動,而本輪週期像炒股票一樣,是在高位上進行調整。

張全旺:第一,市場格局發生變化。10年前,國產品牌佔市場份額約30%,外資品牌約佔70%。如今市場整體出現逆轉,這不僅是國產品牌數量的增長,更是質量的提升。國產品牌海外佈局的腳步愈發穩健,依靠品質和服務形成了良好口碑。

第二,本輪週期中,市場“量多利薄”的現象引發了行業廣泛討論和反思,說明行業越來越趨於理性。

第三,客戶需求更加多樣化,同時也對節能環保、產品效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樊建設:第一,用戶決策。10年前,用戶多通過走訪、展會等傳統線下模式瞭解設備並作出購機決策,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用戶更傾向於通過線上平臺蒐集設備信息,在對設備進行全面比較後做出購機決策,決策更加理智。

第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的人力成本伴隨的是購機用戶的“價格敏感性”,在租賃價格並未增加的同時,人力成本的上漲加大了客戶的成本投入。

說到相似之處,網點、展會等依然是普遍採用的銷售模式,這種銷售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同時也存在成本高的弊端,因此,需要行業共同探索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新模式。

曾光安:兩輪週期除了數量出現驚人的相似外,實際相似之處卻很少。

首先,這一輪用戶、代理商整體都更加成熟。據瞭解,許多代理商去年就開始產生“高位危機感”,他們變得更加理智。兩個端口的“成熟化”大大降低了本輪週期的風險。

其次,本土品牌挖掘機價格戰自去年(甚至前年)已經打響,持續至今,小挖的利潤蕩然無存,中挖利潤越來越薄。那麼,可以想象,明年大挖將會如何?

再者,中國本土關鍵零部件供應商成長越來越迅速,他們品質和效率的提升使本土品牌全產業鏈供應成為可能。

最後,大家應該關注今年挖掘機銷量出口數量30000餘臺,而在上一輪週期,這個數量為是4530臺,這也是重要變化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