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穗召開

11月28日,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這是國內臨空經濟示範區開展經驗交流、促進協同發展的重要平臺。該會議上,《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成功簽署,各臨空經濟區將緊緊把握臨空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重要機遇,促進全國臨空經濟區共同繁榮。會議由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廣州市發展改革委和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共同承辦。

11月29日,廣州還舉行了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現場交流會和調研活動,來自全國的臨空經濟示範區代表就空港建設先進做法和示範經驗進行座談交流,航空領域有關專家學者作專題演講,共謀臨空經濟示範區合作發展。

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穗召開

一年一度的重要會議選在廣州舉辦,是對廣州臨空經濟發展的認可。打造國際航空產業城和世界樞紐港,廣州優勢明顯,坐擁國家三大航空樞紐的白雲機場和客運量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南方航空公司,背靠世界知名加工製造和進出口基地的珠三角腹地,目前廣州空港經濟區已集聚13600多家優質企業。《中國臨空經濟發展指數報告(2019)》顯示,廣州空港高質量發展協調性指數居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首位。

山高愈前行,夢好起宏圖。今日之空港,正奮進在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和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的歷史征程之中,蓄勢騰飛在即。

搶抓空港經濟新機遇

《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簽署

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上,各方代表濟濟一堂。

來自鄭州、北京大興、青島、重慶、廣州、上海、成都、長沙、貴陽、杭州、寧波、西安、首都機場、南京等14個已獲得批覆的臨空經濟示範區所在地省(市)發展改革委和臨空經濟示範區管理機構代表參加了會議。

如今,“第五波理論”在全球已獲得廣泛共識。作為20世紀中後期尤其是21世紀蓬勃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形態,空港經濟是城市繼海運、天然運河、鐵路、公路之後,由航空運輸引起的第五波城市發展浪潮的經濟發展形式和主要推動力。

空港經濟在海外發展成熟,如今在國內也呈現如火如荼之勢,成為各地開展區域經濟建設的“香餑餑”。廣州也早早行動,2016年12月30日廣州空港經濟區獲批為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截至2018年底,國內共有頒證運輸機場235個,其中建有67個空港經濟區或類似區域,而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已達14家。

根據2018年簽署通過的《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機制,實行定期舉行聯席會議制度,原則上每年召開一次,由會員單位輪流承辦,聯席會議成員由已經批覆設立的臨空經濟示範區組成。

此次會議的召開,是大力推動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發展更上水平的重要節點。會議將有助於密切各臨空經濟示範區的交流互動與合作發展,加強推廣各地臨空產業與區域經濟融合發展的示範作用,推動各示範區在規劃佈局、樞紐建設、產業集聚、開放發展、口岸管理、政策創新、生態環保等方面加快改革發展,有力促進全國臨空經濟區共同繁榮,更好打造全球較強競爭力的臨空經濟區集群。

此次會議更成功簽署了《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下稱《倡議》)。根據《倡議》,各臨空經濟區將緊緊把握臨空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重要機遇,本著互聯互動、創新發展、開放合作、和諧包容、互利共贏的原則,以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在加強航空網絡樞紐建設、打造產城融合臨空經濟區、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合作平臺運作機制等方面達成共識。

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廣州召開、《臨空經濟發展廣州倡議》突出廣州元素,正是對廣州國家級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和臨空產業發展的肯定。

根據規劃,廣州臨空經濟示範區未來將建設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生態現代智慧空港區、臨空高端產業集聚區、空港體制創新試驗區。

拉近與世界的“距離”

廣州國際航空樞紐能級不斷躍升

眾所周知,先有機場,然後形成樞紐,再有空港經濟。大型樞紐機場是空港經濟繁榮發展的依託,廣州空港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際航空樞紐的穩步建設息息相關。

2018年,白雲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近7000萬人次,穩居中國客流量第三大機場。作為國家三大樞紐機場之一,白雲國際機場目前擁有3條跑道和2座航站樓,遠期規劃為5條跑道和3座航站樓。已進駐基地航空公司兩家,一家是規模亞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南方航空公司,另一家是中國中南部地區首家以低成本模式著稱的九元航空公司。

國際航空樞紐功能不斷增強還體現在與全球的互聯互通。目前,白雲機場航線網絡已覆蓋全球220多個航點,擁有航線超過300條,其中國際及地區航線166條,國際航線網絡遍佈全球5大洲的93個航點,輻射包括2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50個城市。

廣州已成為連接澳洲、東亞、東南亞的重要國際中轉地,與國內、東南亞主要城市形成“4小時航空交通圈”,與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時航空交通圈”。2018年,機場旅客吞吐量接近7000萬,其中國際旅客達1730.34萬人次,同比增長8.9%。今年1-10月,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6085.9萬人次,同比增長5.1%。

最直觀的感受是,廣州和世界的“距離”更近了。目前,乘客可以早上在廣州茶樓“嘆早茶”,飛半天時間就能到倫敦喝下午茶,或者傍晚飛到斯里蘭卡看日落,又或者飛抵到布里斯班抱考拉……

加快朝世界級國際航空樞紐邁進的白雲國際機場更是“刷榜”世界榜單,先後榮獲國際機場協會(ACI)2018年度全球服務最佳機場第九名,以及全球民航運輸研究認證權威機構Skytrax頒發的“全球五星航站樓”(T2航站樓)、“全球最傑出進步機場”和“中國最佳機場員工”等獎項。

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也為樞紐能級的提升預留了充足的空間。目前,投資逾200億元的白雲機場二期擴建工程已全部完成,T2航站樓(單體全國最大)及立體式綜合交通中心已正式啟用,總體旅客吞吐量設計容量提升至8000萬人次/年。白雲機場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也已建成啟用,可同時停放30架飛機,規模全國第一。

隨著“六橫七縱”高速路網及3條城際軌道、4條城市軌道建設全面鋪開,依託白雲國際機場、廣州北站、黃埔港、南沙港等交通樞紐,集民航、城軌、地鐵、高速公路、城市公交等於一體的立體式綜合交通樞紐正加緊建設,漸具雛形。

2019年全國臨空經濟示範區建設聯席會議在穗召開

高質量發展增長極

臨空產業集聚全面提質增速

今年6月,計劃投資總額近300億元的一系列項目在廣州空港經濟區簽約和動工,為廣州高端臨空經濟的乘勢而上再添新動能。

作為一種高端經濟形態,空港經濟帶動效應明顯,其將發揮類似“海綿”的作用,將途經機場的人、錢、物等吸附併產生“化學反應”,盤活機場周邊的區域經濟。實踐表明,一個航空項目發展10年後給當地帶來的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是1:16,就業帶動比是1:12,每100萬航空旅客可帶來1.3億美元經濟效益。

對此,廣州成竹在胸。根據產業佈局,廣州空港經濟區將通過軸向發展、點軸成帶、網絡化發展,形成“南商、北運、西城、東綠、中流經濟、組團發展、生態間隔”的網絡空間格局。

近年來,效果初顯。廣州實現進駐企業從2014年的7000多家,增長到現在的13600多家,逐漸形成航空維修與製造、航空物流、跨境電商、通用航空、飛機租賃、航空總部等六大產業集聚。

高端項目引進來,更要留得住、發展好。為持續優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廣州空港經濟區制定印發了《廣州空港經濟區管理委員會改革創新專項工作方案》、對外發布廣州空港經濟區招商引資“7+1+1”系列鼓勵政策,圍繞體制機制、政務服務、口岸保障、土地利用等方面,逐步推進各項改革創新舉措,實現了良好成效。

廣州“空港速度”有口皆碑。2018年機場口岸進口整體通關時間同比縮短29%,出口整體通關時間縮短21.4%,分別位居全國主要空港口岸進出口通關時效第一、二位。

優質的營商環境、活躍的產業生態的加持下,臨空產業集聚全面提質增速。在航空維修與製造業方面,航空巨頭空客、波音的飛機客改貨項目先後落戶,廣州初步形成全國重要飛機維修基地和全球重要飛機客改貨基地;在航空物流業方面,初步形成全國最大空港物流中心;在跨境電商業方面,機場口岸跨境電商業務已連續5年居全國空港首位;在通用航空業方面,白雲機場商務航空服務基地(FBO)已成為高端商務人士來往粵港澳大灣區的首選陸空中轉點……

展望未來,廣州空港經濟區深感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未來3至5年的時間,加快推進廣州白雲機場擴建、跨境電商國際樞紐港和臨空經濟商業圈建設、飛機維修及客改貨基地和總部經濟園打造等重點特色項目,不斷髮揮城市經濟發展新引擎作用,為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撐。

到2025年,國際先進、功能完善、綠色生態、產業高端的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預計基本建成,白雲機場旅客吞吐量有望達到9000萬人次,國際旅客佔比達到35%,貨郵吞吐量達到350萬噸,航空核心產業和緊密關聯產業總產值突破1000億元,整個臨空經濟商業圈產值有望達到數千億元。

到2030年,廣州國際航空樞紐將有望躋身全球前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主要通道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航空門戶,不斷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實現築夢空港、引領未來,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航空產業城和世界樞紐港,為國內臨空經濟區建設發展提供有益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