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知多少?


黃埔軍校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幹部的軍事學校。民國13年6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洲島上創辦的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培養了許多在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中聞名的指揮官,軍校創立目的是為國民革命訓練軍官。 黃埔軍校真正的名字是國民革命軍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因為在黃埔島上所以叫黃埔軍校,校址因內戰和抗日戰爭幾經搬遷,現在臺灣這個學校還在,依然是培養初級軍官的學校。

1924年國民黨建校時期名稱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改名擴大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9年改名"國民革命軍黃埔軍官學校",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改製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1950年10月臺灣當局在臺灣高雄鳳山區"復建"所謂"陸軍軍官學校"延續至今。

黃埔長洲島位於廣州市區東南20多公里處,是一座四面環水、方圓6平方公里的美麗小島,島上築有炮臺多處,隔江與魚珠、沙路炮臺並峙,構成自古以來長洲軍事要塞,是海上和虎門進入廣州的第二道門戶。清朝末年,在這裡創辦了廣東陸軍學校和廣東海軍學校。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這兩所學校的原址上,創辦了“黃埔軍校”,它的全稱是“陸軍軍官學校”,後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名雖多次變更,但校址不變,通稱黃埔軍校。


中華民國13年黃埔軍校於廣州成立,首任校長蔣介石先生親自擬選“親愛精誠”為校訓,呈交國父孫中山先生核定後使用。其目的乃在造就“頂天立地”和“繼往開來”的堂堂正正革命軍人,發揚黃埔精神。國父孫中山先生核定“親愛精誠”為黃埔軍校校訓,正是孫中山先生衷心希望借黃埔軍校培訓中國革命軍事人才和通過黃埔軍校師生為紐帶,團結國共兩黨共同革命的寫照。

首任校長蔣介石先生於中華民國14年元旦對黃埔軍校學生訓話中闡述:“親愛”是要所有的革命同志能“相親相愛”,本校的宗旨“精”是“精益求精”,“誠”是“誠心誠意”。

黃埔軍校的創辦時值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當孫中山準備返回廣州重建大元帥府時,一系列的失敗使他認識到,在革命鬥爭中,組建一支忠於革命的軍隊何等重要。他決心仿效蘇俄紅軍建軍經驗創辦軍官學校,作為建立革命軍隊的基礎, 創辦黃埔軍校,是孫中山革命事業中的重大決策,也是他歷經數次挫折和失敗後作出的英明抉擇。


在參照蘇聯模式後,軍校以孫中山提出的“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宗旨,採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育方針,為國共兩黨培養造就軍事政治人才。為此國共兩黨對該校都極為重視,皆選派重要幹部到校任職:孫中山親自兼任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國民黨黨代表,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熊雄先後擔任軍校政治部主任。

當年的學員對當天依然記憶猶新:當日檢閱臺正中央高懸校訓:“親愛精誠”,兩邊配對聯:“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正是孫中山試圖通過黃埔師生為紐帶,團結兩黨共同革命的寫照。然而歷史的書寫並非一廂情願。

作為國共兩黨合作的重要成果,黃埔軍校最大的價值在於培養了中國革命的軍政人才。這些年輕的革命者因代表著中國未來的希望,而成為國共雙方爭取的對象。許多黃埔學員同時加入了國民黨和共產黨,隨著兩黨的徹底決裂,不得不從同學變成敵人。

黃埔軍校校本部是一座日字形的二層磚木結構、三路四進、迴廊相通的樓房。軍校創辦時在原陸軍小學堂祠堂式大門前面增建歐陸式大門。

黃埔軍校從一開始就是全國軍事精英雲集之地。20年後,國民黨方面黃埔師生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有近40人;共產黨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佔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有黃埔師生9人.

黃埔軍校大門風格非常樸實,中央上方橫匾上“陸軍軍官學校”幾個大字,是譚延闓所書。回想當年,眾多有志青年為共同理想來到黃埔,卻因不同的理想分道揚鑣。黃埔校友未能實現孫中山先生“親愛精誠”校訓,實現中國統一,不能不說是最大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