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至縣對升金湖實施退耕還溼 保護生態環境

升金湖

中國鶴湖

東至人對它再熟悉不過了

因湖中日產魚貨價值“升金”而得名

被列為國家重點水禽自然保護區

東至縣對升金湖實施退耕還溼 保護生態環境

近日

東至縣對升金湖實施退耕還溼 保護生態環境

下面附東宣原文

日前,位於升金湖白聯圩內的3000多畝芡實長勢喜人,雞頭形狀的芡實果子一個個爭相伸出水面,成群的水鳥在水面上自由的飛翔,有的正在啄食芡實果子。

白聯圩緊鄰升金湖自然保護區。“這裡原本就是湖區,圍湖造田才有了這圩口。”白聯村黨支部書記章金平回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了緩解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生存壓力,各級政府大力提倡圍湖造田,與水爭地,“這才有了這3000多畝農田。”

“地勢低,每年汛期,這裡的防汛壓力非常大,大家苦不堪言。”白聯村前陳組村民陳金水說,政府提議白聯圩退耕還溼,大家都很支持。“農田變溼地後,再也沒有水毀農田的擔憂。不僅收入有了保障,而且有村民開起了農家樂。”

白聯圩3000多畝農田於2016年冬季由東至縣森泰林業有限公司流轉,正式實行退耕還溼,圩內被注入一米多深水,種植了候鳥非常喜愛的食物芡實。退耕還溼的不僅白聯圩,緊鄰白聯圩的聯盟圩,1700多畝,今年3月,該公司流轉下來後,撒下草籽,長出了豐美的水草。4000多畝的復興圩也緊鄰升金湖,土地流轉後,實行退耕還溼……曾經的“人進水退”如今變成了“人退水進”。

據瞭解,為做好升金湖保護區生態溼地保護工作,東至縣於2016年10月出臺了《升金湖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工作實施意見》,確定了補償範圍、補償標準等。依據“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明確“對升金湖保護區範圍內土地流轉進行補償,引導易受候鳥侵害的耕地區域的土地承包經營者主動參與溼地保護”;補償標準為“補償到戶資金不低於該區域當年土地實際流轉價格”。申請中央財政補助資金700萬元,地方配套315萬元。截至目前,根據土地流轉簽約進度,已發放到村組農戶資金500多萬元。

東流、張溪兩鎮是該縣升金湖自然保護區內退耕還溼面積集中、規模較大的鄉鎮,共涉及9個行政村,根據摸底勘測,兩鎮退耕還溼面積共計9864畝。據東至縣森泰林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趙勇介紹,“目前,由沿湖周邊圩口(包括張溪鎮復興圩、白聯圩、聯盟圩、六聯圩和東流鎮晏橋圩、朱村圩、汪村大圩)9個村委會主動申請,並經東流、張溪兩鎮政府審核,核定退耕面積已全部與公司正式簽訂流轉協議。”

“以前水稻種植要高產,就要施化肥、打農藥,水質肯定受汙染。”趙勇介紹,流轉後的土地,由縣森泰林業發展有限公司,按照有利於升金湖生態修復、保護的原則,對外實施二次流轉,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參與溼地生態保護,“從白聯圩和聯盟圩實施情況來看,升金湖溼地修復工作很成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初秋時節升金湖美景的真實寫照。隨著升金湖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每年來湖越冬的水禽多達10萬多隻,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23種,來湖越冬的鴻雁佔世界種群數量的40%以上,東方白鸛佔世界總數的15%以上,升金湖成為當之無愧的“候鳥天堂”。

(東至人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