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出臺《工作方案》大力發展“三個經濟”

西安出臺《工作方案》大力發展“三個經濟”

中俄絲路創新園 (東方IC)

  夯實“三個經濟”發展基礎和載體,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開發開放平臺,重點構建“兩核兩區四園多層次”的平臺體系;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加快構建 “三個經濟”產業集群……昨日,西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推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正式公佈。

  新出臺《工作方案》的總體思路是,緊緊圍繞落實國家戰略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精準對接“一帶一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圍繞強大國內市場建設和國際開放空間拓展,加快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開發開放平臺,構建現代化產業支撐體系,營造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暢通國際國內資源要素流動,形成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協同發展新格局。《工作方案》出臺為西安市未來一段時期推動“三個經濟”發展進一步指明瞭方向、明晰了路徑、確定了目標,也為廣大企業參與西安做強樞紐、做大平臺、促進流動提供了重大利好,對我市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中心城市和國際門戶樞紐城市意義重大。

  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工作方案》指出,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主要是通過提高精準供給水平,加快構建陸空海鐵一體、聯通全國、輻射全球的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打造下一代信息中心和智慧樞紐,夯實“三個經濟”發展基礎和載體。

  在織密航空運輸網方面,我市將積極拓展中亞、西亞客貨運市場,強化既有中東歐、西歐、澳洲航線網絡,擴大東南亞、中亞經由西安前往日韓、北美的第五航權航線。到2022年,國際客運航線達到100條,全貨運航線40條,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國際通航城市及地區達到75個以上,形成“絲路貫通、歐美直達、五洲相連”的網絡格局。

  拓展軌道交通網方面,將加快西銀、西延、西武、西渝等高鐵項目建設,全面開工機場至閻良、西安至法門寺南線等城際鐵路。到2022年全市高速鐵路、城際鐵路運營里程達到220公里以上,地鐵累計通車256公里,“米字型”高鐵網架構基本形成。加快構建多網融合的軌道交通網,形成以西安為中心,聯通渭南、銅川、寶雞、漢中的“一小時”通勤圈。

  優化快速道路網方面,重點加快建設西安外環高速南段、京昆高速西安段改擴建、鄠周眉高速等工程,實施一批樞紐間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到2022年大西安高速公路通車裡程突破800公里,形成覆蓋全市、連通全省、輻射全國的高速公路網。

  做強智慧信息網方面,推進“雲、網、端”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打造“光網西安”“無線西安”“物聯西安”,建設國家“一帶一路”大數據中心西北分中心、多式聯運大數據運營中心,統籌推進政府投資數據中心和超算中心建設,打造國家西向信息傳輸大通道和大數據存儲交換中心、信息樞紐中心、互聯網信源集散地。推進5G網絡加速佈局建設,實現城區5G信號全覆蓋、重點區域連片優質覆蓋。

  重點構建“兩核兩區四園多層次”的平臺體系

  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開發開放平臺,主要是通過打造引流、聚流、強流的國際門戶服務平臺,提高國際國內資源要素聚集能力,擴大輻射範圍,提升“三個經濟”平臺效能,重點構建“兩核兩區四園多層次”的平臺體系:

  兩核:充分發揮陸港和空港的核心作用。做強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發揮國際港務區國際、國內雙代碼優勢,探索建立陸港與新豐鐵路編組站及臨潼現代物流區的統一運營管理機制,鞏固鐵路樞紐國內龍頭地位。打造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暢通東西雙向國際貿易大通道、西部陸海新通道,2022年,陸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4萬標箱;做大國家臨空經濟示範區,加快空港綜合保稅區、臨空會展綜合體、飛機維修基地等承載園區建設,建成空港國際商務中心、航企總部基地,加快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時效敏感型產業集聚,2022年,臨空經濟規模突破260億元。

  兩區: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和構建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研究探索中國特色內陸型自由貿易港建設模式和發展範式,爭取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西安樣本”。推動建設“一帶一路”國際商事法律服務示範區。

  四園:建設歐亞經濟綜合園、中俄絲路創新園、臨空經濟國際合作園、中歐合作產業園。聚焦科技創新、文化旅遊、裝備製造、現代物流、臨空經濟等重點領域,積極開展國際產能合作。2022年,國際產能合作經濟規模達到5000億元,打造國際投資與產能合作高地。

  多層次平臺:加快建設西安奧體中心、西安國際會展中心等大型場館及配套設施,積極申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展會,促進會展經濟發展,建成國際會展城市。搭建支持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貿易投資促進、政策扶持、代言工商平臺,加快西安領事館區建設,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多層次經濟文化交流平臺。

  加快構建 “三個經濟”產業集群

  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我市將加快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融合發展,搶抓超大規模國內市場發展機遇,加快構建 “三個經濟”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方面,我市將積極培育大西安“兩港五園十一中心”物流產業集群,建設國家多式聯運示範工程,構建供應鏈產業體系,加快發展網絡平臺道路貨運、保稅物流等新業態。通過重點引進和培育龍頭物流企業,到2022年全市累計引進12家國內外知名的航空貨運、國際貨代、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物流企業,引進培育4A級以上物流企業45家。

  創新發展現代金融方面,我市將加快建設金融“金三角”,吸引境內外各類金融機構在西安設立區域總部及分支機構,探索開展金融創新業務。到2022年,全市金融機構數量超過200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110家,金融業增加值過千億元,高標準建設絲綢之路國際金融中心。

  開拓發展數字經濟,我市將佈局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區塊鏈等重大前沿產業,推進技術交流、數據共享、市場貿易、信息消費,著力培育一批主導數字產業、骨幹數字企業和數字產業平臺,探索建立經濟治理基礎數據庫,全力爭創西安國家數字經濟示範區。

  融合發展文化旅遊,我市將打造“西安世界古都”“長安絲路起點”“秦嶺中央公園”三大品牌,推動文化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推進旅遊產品提檔升級,培育發展新興旅遊模式,創建國家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區、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市,打造國際消費城市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

  突破發展科技教育,我市將加快科技服務重點聚集區建設,大力發展技術轉移、研發設計等科技創新服務。通過在“一帶一路”沿線設立海外科創基地,到2022年,力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700家,院士工作站達到100家,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500人次以上,構建科技教育中心。

  培育發展康養體育,我市將發揮西安生態環境和醫療資源優勢,培育康養服務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以全面辦好第十四屆全運會為契機,促進體育服務產業和消費轉型升級,著力培育體育健身消費新動能。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記者 王昕 採寫

“三個經濟”將成為推動 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李曉莉

  加快建設輻射能力強大的立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開發開放平臺,構建現代化產業支撐體系……昨天出臺的《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加快國家中心城市建設 推進樞紐經濟門戶經濟流動經濟發展工作方案(2020-2022年)》(以下簡稱《工作方案》),新詞迭現,乾貨滿滿。大力發展“三個經濟”,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外開放論述的重要舉措,體現了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新時代要求,將成為西安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緊抓城市交通樞紐,是經濟發展的王道。作為離亞歐大陸地理中心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3小時航程基本覆蓋全國大部分城市,“米字型”高鐵網四通八達,全國高速公路網中最大節點城市之一,有著全國八大航空樞紐之一和全國最大的國際內陸港,依託優越的地利之便,西安在探索樞紐經濟發展新路上實現了破題起航。尤為特別的是,《工作方案》強調利用智慧技術對城市進行重塑和再造,明確指出要推進信息樞紐和高速信息網絡建設,統籌推進“雲、網、端”信息基礎設施發展,打造“光網西安”“無線西安”“物聯西安”。建設下一代信息中心和智慧樞紐,順應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的時代潮流,將集聚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能。

  聚力打造門戶經濟,既傳承了西安城市發展的歷史走向,也凸顯了新經濟要素聚集的時代特徵。日前《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9-2020:跨入城市的世界300年變局》發佈,西安獲評國際門戶城市。發展門戶經濟,西安可謂得天時之勢。西安自古就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門戶,如今,西安正積極打造“一帶一路”交通商貿物流中心、國際產能合作中心、科技教育中心、國際文化旅遊中心和絲綢之路金融中心。《工作方案》提出,要打造引流、聚流、強流的國際門戶服務平臺,抓住了平臺經濟下新經濟要素聚集的鮮明特徵,努力使對外開放成為新時代追趕超越的新優勢。

  “沒有流動就沒有經濟”,有學者如是說。大力發展流動經濟,是現代城市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流動經濟的核心要義,在於“流動”二字。如何能讓生產要素高效配置、自由流動?《工作方案》給出了答案——深度應用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能,加快推動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融合發展,不斷增強對國際高端資源要素的吸附力和整合力。

  因為樞紐,而成門戶;因為流動,而更繁榮。我們要聚焦重點,夯實責任,做強樞紐、做大平臺、促進流動,以“三個經濟”為發力點,培育釋放磅礴的發展新動能,不斷推動西安追趕超越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