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輕機槍是步兵班的主要自動武器,支援步兵分隊進行作戰,用於殺傷中距離上的有生目標,壓制和消滅火力點。 ——解放軍輕武器射擊教材

門前冷落人馬稀——一戰前的輕機槍

馬克沁在1883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自動武器——馬克沁機槍,法國的霍奇基斯公司也在1897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氣冷機槍,之後列強們普遍裝了這兩種機槍(及其衍生型號)來加強步兵火力。機槍的出現讓步兵火力大大加強,這也讓騎兵部隊非常的眼紅。騎兵也希望裝備機槍來加強自身火力。但是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機槍都是五大三粗的傢伙,經常還裝配炮架輪和防盾,儼然一門輕型野戰炮一般,攜帶十分的不方便,一般只適合在設立好的陣地中進行防禦作戰。對於步兵們而言到還可以接受,用人力或用畜力拖曳都可以跟得上部隊行軍。但對要求快速行進的騎兵而言這些慢吞吞的大傢伙就太慢了,騎兵需要的是一款可以跟隨騎兵快速快速機動,甚至在馬匹上直接射擊的“便攜機槍”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早期俄軍裝備的馬克沁

為了滿足騎兵部隊的需求,1902年年丹麥輕機槍綜合製造廠的負責人斯考勃設計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便攜機槍”麥德森輕機槍,當時的專利名稱為“騎兵自動槍”。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麥德森機槍

麥德森機槍被認為是現代輕機槍的鼻祖,他開創了機槍界的三個第一,也奠定了現在輕機槍的基本特徵。

(1)第一款使用雙腳架的機槍:麥德森之前的馬克沁和霍奇斯基都是使用巨大炮架輪或是三腳架,雖然射擊穩定,但是笨重且移動不便。而麥德森的雙腳架可以收攏貼緊槍管,行動時直接收攏槍管一個人就能帶著走,作戰時候把腳架一放就能射擊,必要時一個人就能攜帶麥德森機槍進行移動和作戰,而同時期的重機槍則最少要3-4人伺候。雙腳架也成了後世輕機槍的標配;

(2)第一款使用彈匣的機槍:馬克沁和霍奇斯基是採用彈鏈和保彈板的,麥德森開創性的使用彈匣供彈,避免了彈鏈/保彈板易變容汙染的缺點,而且攜帶保存方便。而在各國軍界中普遍認識到彈匣的優點則要到20年代之後,現代輕機槍也多以彈匣供彈,不得不承人麥德森機槍的設計者斯考勃的獨居慧眼;

(3)第一款有槍托的機槍:

馬克沁和霍奇斯基都只有小握把,而沒有槍托,麥德森機槍加裝了步槍式的槍托,方便射手抵肩支撐進行精確射擊,後世所有輕機槍也都加裝了槍托;

這三個第一也成了現代輕機槍的基本特徵,麥德森作為輕機槍開創者可謂當之無愧,除了丹麥軍隊以外,俄軍也採購了部分麥德森機槍裝備騎兵部隊。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霍奇基斯M1909

比麥德森問世稍遲的還有法國的霍奇基斯M1909.也是同樣為騎兵部隊射擊出來的便攜式機槍,也有雙腳架和槍托,使用保彈板供彈,英法美的騎兵部隊都採購過該槍。

輕機槍(當時更多稱為便攜式機槍)在一戰前已經問世了,麥德森機槍和霍奇基斯M1909都已經具備現代輕機槍的全部特徵和要素,但是因為當時軍隊的注意力都在那些安裝在三腳架或輕型炮架上固定射擊的重機槍上,在一戰爆發前僅僅有有少部分騎兵部隊採購這類武器。

初露鋒芒——一戰中的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重機槍馬上成為了最重要的防禦性武器,無論是騎兵衝鋒還是密集的步兵刺刀衝鋒都很難打破由少量機槍構成的防線。當時部隊裝備的馬克沁和霍奇基斯重機槍都非常的笨重,德軍裝備的MG08槍身加槍架重達57kg,法軍的霍奇基斯1914的槍身加槍架重達48kg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裝備的重機槍

在進攻過程中步兵基本不可能攜帶這些大傢伙前進,這樣就造成了兩個問題:一步兵在進攻過程中缺乏有效的一線自動火力支援,二是即使己方步兵攻下了對方放線,重機槍也很可能無法及時跟進,那就會給防禦敵軍反撲造成困難。

部隊除了固定射擊還需要一種可以隨一線步兵共進退的便攜機槍,在戰前不被重視的各類便攜機槍/自動步槍立刻成為了各國軍方的寵兒。產戰國中動作最快的是英國和比利時,在1914年6月便已經開始生產劉易斯機槍。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劉易斯機槍

裝滿彈藥的劉易斯機槍也僅重15公斤,還不到當時重機槍重量的三分之一,體格健壯的士兵完全可以攜帶劉易斯機槍跟隨步兵突擊,提供一線火力支援,情況緊急的時候士兵拿著劉易斯機槍站立射擊也是可以的(雖然精度堪憂)。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劉易斯也可以站立射擊,但不被提倡

法國人和德國人在1915年裝備了自己的輕機槍,紹沙和MG08/15。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紹沙輕機槍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MG08/15

劉易斯、紹沙、MG08/15也代表了當時不同的三種輕機槍發展思路。

MG08/15是MG08直接輕量化,減小冷卻筒容量去除三腳架加裝兩腳架和小握把來提高便攜性,其本質還是一種“比較輕的重機槍”。(MG08/15在裝滿冷卻水和彈藥的情況下重量達22kg)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扛著MG08/15機槍的德軍士兵,可以看出其巨大的尺寸

紹沙則是一種強化的自動步槍,其任務核心便是“行進間火力”即讓士兵採用站立姿勢射擊自動火力,一邊突擊一邊射擊壓制敵軍,其設計思想與後世的突擊步槍更類似,美軍的BAR(勃朗寧M1918自動步槍)也是這種設計思路,突擊才是主要工作,支援射擊則是附帶的。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紹沙和BAR在設計時就強調突擊性

而劉易斯和更早的麥德森的設計思想則更接近現代輕機槍,即給步兵班排提供及時自動火力的支援型武器,雖然必要時也可以單兵站立射擊,但是不被提倡。

不管是那種設計思路,輕機槍在各參戰軍隊裡的裝備數量都是節節攀升,劉易斯剛裝備英軍時為每個營裝備3挺,到1916年索姆河戰役時已提高到每營16挺,在戰爭快結束的1918年時每個英軍步兵營已經擁有36挺劉易斯機槍,每個步兵排都有一挺自己的劉易斯機槍,輕機槍已經是軍隊中的重要裝備了。

步兵戰術核心——二戰中的輕機槍

一戰時輕機槍還只能配發到排級單位,到了二戰主要參戰國的每個步兵班都能裝備上一挺輕機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步兵裡裝備兩挺BAR),各國步兵班的戰術核心也都是圍繞著那挺輕機槍展開的,所以二戰之後輕機槍也被稱為班組機槍。

從無人問津到不可或缺——早期輕機槍發展史

二戰式的幾款主要輕機槍

小結

輕機槍的發展之路,其實就是步兵戰術的發展之路,一戰前各國步兵戰術的核心還是集團衝鋒,炮兵轟完之後,步兵挺著刺刀往前衝奪取陣地就行。步兵並不需要多少便攜的自動火力,而進入一戰步兵戰術逐漸演變成以連營為核心的小集群突擊,步兵們要面對的是帶堅固有工事和機槍火力點守衛的防線,步兵們需要能跟隨其突進的自動火力,輕機槍開始大規模運用。而到二戰時,步兵班排成為了基礎的戰術核心(甚至有時候三五個人的小隊就要獨立作戰),這時候的步兵要面對的則是更復雜的戰場環境,隨叫隨到的輕機槍火力是進攻和防禦中都不可或缺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