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在過去小半年時間裡,騰貓聯盟所釋放出的每一個點,都剛剛好的卡位在互聯網+電影深度融合的“高點”上,這就是一種引領互聯網+電影的姿態。

它更深層所代表的也正是科技與文化的交融,過往十年與未來十年,科技都是驅動電影業乃至整體文化產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轉型的原動力。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作者 / 嚴 睿

引子:

“互聯網大時代下,我們都在探尋更有效的連接電影與觀眾的方式。電影不是孤獨的藝術,電影的意義由創作者和觀眾共同完成。”

——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互聯網之夜”

更好的電影,更多的可能。

2019年11月20日晚,第28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互聯網之夜”上,互聯網與電影市場從“相加”到“相融”的10年曆程,以一份濃縮的報告呈現在電影人面前。

帶來這份《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的“騰貓聯盟”無疑是當晚的“C位”。

騰訊和貓眼娛樂,一個是基於社交基因的泛娛樂生態帝國;一個是深耕全文娛產業鏈的開拓者。作為推動互聯網與電影市場融合發展的中國電影新勢力代表,二者的洞見自然舉足輕重。

新機遇、新消費風潮、新升級、新生態、新文化符號、新趨勢,六個維度的全景數據掃描,通過紮實的分析互聯網對電影產業的改變,充分展示了科技對文化產業的促進作用。

由騰訊、貓眼娛樂共同出品,騰訊研究院、貓眼研究院、騰訊指數、騰訊影業聯合編制的這份報告,不僅是金雞百花電影節互聯網之夜上一臺別樣的壓軸大戲,更是中國電影行業發展的趨勢性指標。

“毫無疑問,互聯網改變著中國電影的產業格局與生態,過去十年多互聯網不僅能推動中國主流電影做大市場,取得高速發展,還幫助我們創作出更多差異化的作品,使不同的觀眾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電影。”

正如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所說,大數據的使用、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創新的層出不窮,互聯網還會為電影帶來更多驚喜和變化。

01

玩法與重構

“觀眾在這個時代被放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們被看見,甚至被推到‘臺前’,從電影的創制、宣發、票務等等環節,觀眾參與了一切,‘口碑’影響著作品。”

2018年,中國電影票房突破600億元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與此同時,電影購票線上化率達到了84.3%,互聯網幫助電影以用戶習慣的方式和渠道完成觸達。

興起於2010年前後的在線票務,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也完成了把“觀眾”轉變為“用戶”的過程。這是整個電影產業在互聯網的滲透與融合之後,最為重要、最為核心的變化。

互聯網的交互性,使得電影商品化過程的重心逐漸從消費端前移到了生產端,再向項目策劃、內容生產、營銷宣發、院線放映、延伸周邊的全鏈條覆蓋。

與傳統電影生產方式極大不同的是,當觀眾變成用戶併成為電影產業鏈的重要資源要素時,電影的“玩法”不但開始重構,而且發散向多元。

正如此次騰訊貓眼發佈的《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中,關於新生態、新消費風潮等六維分析所述,幾乎每一個維度上,每一個產業鏈環節上,電影產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

比如,通過貓眼娛樂的在線票務數據,我們可以通過提取觀影人群畫像、影片評論關鍵詞、正負向口碑等數據,再應用於影視內容的創制、宣傳、發行、放映等環節,使得票房增長更加確定。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數據來源於《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

一方面,互聯網可以更加簡便直接的收集到用戶反饋,用適應不同消費群體的網絡IP豐富電影內容的創作;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化的票務平臺、直播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大大擴張了電影市場的消費半徑。

“我們用互聯網產品、數據和技術幫助創作者解決各環節的痛點,讓創作者能夠專注創作,創作出傳播社會價值的好內容。”

在貓眼娛樂CEO鄭志昊看來,互聯網與電影的深度融合正體現在重構行業生產關係上。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貓眼娛樂CEO鄭志昊

同樣,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亦表示,“我們希望和貓眼聯合起來,做優秀導演和作品的加速器和助力者,讓好作品用最好的方式觸達潛在觀影群體,也希望藉助雙方在宣發、內容生態上的優勢為電影帶來更多可能性。”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CEO程武

今年6月間,騰訊和貓眼娛樂締結“騰貓聯盟”也正是基於這種生產關係變化所帶來的無限可能性,以共同打造“頂級電影宣發體系”為切口,將這場互聯網電影的變革遞進向深層。

騰貓聯盟的指向清晰可見:用互聯網產品、技術、數據、生態,服務整個生產、宣傳、發行、IP的生產打造和商業化。

而在這一過程中,又產生了電影的線上化、觀影場景的多樣化,並伴生了短視頻營銷、直播營銷、互動營銷等形態,將電影的消費市場玩法大大豐富。

影響更為深遠的是互聯網串聯和整合整個電影產業鏈的同時,還將電影品牌、電影元素向社會生活、泛消費領域不斷延伸。

02

數據的奧義

互聯網催化之下,電影正在成為社交平臺上重要的社交貨幣。

越來越多的用戶願意發表文章、評論、點擊“在看”等方式展現個人觀影偏好,進行觀影體驗交流,社交平臺則提供電影交流的輿論場。

根據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發佈的《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2018年、2019年微信公眾平臺TOP10電影的相關文章、評論和在看數量仍在快速增長中。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數據來源於《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

另一個有趣的數據則是“彈幕量”,2017-2019年院線電影的線上總彈幕量和片均彈幕量亦有大幅增長。“彈幕文化”已成風潮。

實際上,不僅是評論或者彈幕,互聯網提供的豐富載體如表情包、短視頻、小程序等都將用戶的觀影體驗、社交需求乃至共創內容的意願充分提升。

互聯網化的確已經帶給電影產業在內容生態諸多的變化,比如拉長了電影在市場上的生命週期,二次創作的可能性、電影作品多樣性表達以及內容質量趨於精品化等。

電影從產品向帶有社交屬性商品的轉變,背後潛藏著的是電影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數據資產的流通價值。

在創制階段,基於觀影數據分析,可以為製作方提供新片創制和宣發策略的各種參考依據,包括IP品牌評估、類型影片研究、故事概念評估、劇本診斷、粗剪試映等數據。

簡言之,就是互聯網可以使市場口碑與票房鏈接的通路大大縮短,從而促進電影創作向更懂用戶的方向去提升。

在宣發階段,互聯網數據為片方提供更精確的觀眾畫像和族群定位,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營銷錯位,從而降低成本。

片方能夠根據數據反饋選擇最為有利的檔期,再通過網絡分發和社交平臺宣發的實際效果,及時調整宣發和營銷策略。

在電影發行放映階段,數字化工具可實現對發行環節的秒級監控,進而優化發行策略,而影院也可以基於數據調整定位,提升觀眾的差異化服務體驗的同時,促進片方與院線的雙贏。

此外,電影的網絡放映也漸漸常態化,從院線上映到視頻平臺上線的窗口期也大大縮短(2019年為47天)。這不僅大大增加了電影受眾的覆蓋面積,更帶來了IP聯動、內容付費等商業生態的演化。

說到底,這是一場數據資產價值發現帶來的變革。

而文娛大生態頂配組合的騰貓聯盟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打通彼此的數據通路,以商業廣度和產業深度來改變整個產業生態。

也因此,在選擇最為強勢的宣發為切口之後不久,騰訊和貓眼娛樂又宣告打造“全路鏈文娛消費平臺”的計劃。

究其根本,無非在於通過貫穿全行業、全鏈條、全流程的數據資產,為行業提供人才、資本、流量、技術、互聯網工具等賦能。

03

科技向善 文化向美

“電影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也是重要的文化載體,在商業性之外電影的敘事也是一種文化傳遞,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屬性和社會價值。”

儘管互聯網與電影業早有交集,但真正二者真正從“相加”走向“相融”的原點是在2014年左右。

伴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迎來新一輪井噴式增長的同時,互聯網介入電影業也引來了諸多的質疑和批評聲。

一些觀點認為資本的湧入、市場的膨脹以及技術的發展往往也會帶來難以遏制的負效應。這樣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畢竟文娛產業的立命根本在於社會價值觀、文化價值觀的樹立。

也的確,電影市場發展和網生內容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了不少粗製濫造的“雷劇”,但很快市場開始調整迴歸軌道,趨於理性和健康,並未走偏。

影視行業內容創作的創新和多元沿著精品化的方向“自我迭代”,優質電影和網生IP始終佔據主流,觀眾口碑也推波助瀾。

尹鴻教授認為,“科技向善、文化向美成為互聯網和電影行業越來越堅定的自覺意識。”

社會效益和商業效益的平衡已成為互聯網公司和電影業不斷追求的目標。2019年,騰訊影業發佈時代旋律、東方故事、青春能量、國際探索系列,34部作品。

其中,《我和我的祖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等主旋律影視作品15部,佔發佈作品總量的44%,並且這些作品不僅取得了商業上的回報,更帶動了一波值得稱讚的社會熱潮。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貓眼在2018年主控發行影片票房超過60億,成為當年最大的國產電影主控發行方。2019年上半年,主控發行成績已經超過41億。

互聯網與電影業的深度融合正在成為中國社會的“文化擔當”,對於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對於青年群體的“引流”都起到了顯著的效應。

《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顯示,今年國慶70週年獻禮影片觀影話題的影響力傳播上,15-25歲年輕的觀眾成為“主體”人群。

亮相金雞百花 騰貓互聯網電影報告“首映式”

數據來源於《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

“他們極具文化自信,並善於通過互聯網工具塑造中國的新文化符號。”這對於還在加大開放力度,努力擁抱世界的中國來說,何其珍貴。

如果說好萊塢是工業時代電影業的最高峰,那麼我們現在完全可以斗膽放言,在互聯網時代電影數字化發展的探索上,中國已經開啟了“領先”模式。

未來,智能化技術激發的創意創新以及電影業的全面數字化將成為行業繁榮的核心驅動力,電影內容消費日趨在線化,觀影體驗的不斷升級,觀影場景的不斷豐富,這些都是中國電影業從輸入走向輸出的重要鋪墊。

科技向善、文化向美的行業發展意識業一定會在促進世界電影文化交流過程中,展示中國的文化自信。

04

結語

從締結盟約共同打造頂級電影宣發體系,到合力啟動全路鏈文娛消費平臺,再到金雞百花電影節上聯手推出縱覽全局的重量級行業發展研究報告,騰貓聯盟自成立以來的這一波操作可謂穩、準、快。

在過去小半年時間裡,騰貓聯盟所釋放出的每一個點,都剛剛好的卡位在互聯網+電影深度融合的“高點”上,這就是一種引領互聯網+電影的姿態。

騰貓聯盟更深層所代表的也正是科技與文化的交融,過往十年與未來十年,科技都是驅動電影業乃至整體文化產業向數字化、信息化時代轉型的原動力。

也正因為如此,在這份《互聯網時代的電影發展研究報告》中我們觀察到的更多的東西是創作“豐富生活、溫暖人心、感動人性”的好作品的同時,關於社會價值思考與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