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一家公司擁有7個國民級食品飲料品牌?

文丨 華商韜略 小新

2019年,A股市場上的消費藍籌股飽受投資者青睞,成為最大的贏家。

可是,港股卻有這樣一顆消費藍籌股“遺珠”——達利食品:擁有7個國民級食品飲料品牌,一年淨利潤超30億,賬面躺著123億現金,淨資產收益率穩定在24%以上,今年的派息比率為100%,股息率6.5%,市盈率居然只有15倍。

【一根藤上七個瓜】

可口可樂前董事長伍德魯夫有一句名言:“假如我的工廠被大火毀滅,假如遭遇到世界金融風暴,但只要有可口可樂的品牌,第二天我又將重新站起。”

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某種意義上,現代商業發展史就是一部全球品牌成長史。

作為行業隱形冠軍,達利食品的公眾知曉度或許不高,可是旗下品牌: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樂虎、和其正、豆本豆、美焙辰,個個名頭響亮。

在超千億的休閒食品和飲料市場中,擁有一個國民級品牌的企業或許不少,可像達利食品這樣擁有7個國民級品牌的只此一家。

如此強大的品牌力量甚至一度讓人懷疑它是不是本土品牌。

“達利是中國本土品牌麼?”各大搜索網站、社區論壇,這個問題都屢見不鮮。

答案是肯定的。達利食品當然是本土品牌。

事實上,從泉州的一家小食品廠,到食品飲料行業的龍頭,達利的30年奮鬥史,正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本土品牌突圍史。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硬質餅乾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對於休閒食品的需求。當時達利食品創始人許世輝發現,派這種比傳統硬質餅乾更加美味的食品,擁有不錯的市場前景,但當時即便是外資企業,能夠生產這種產品的也不多。基於這樣的商業洞察,經過兩年的研發,2002年,達利園蛋黃派面世,並迅速佔領市場,最終成為中國蛋黃派領域的老大。

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達利食品創始人、董事長許世輝

薯片的誕生也有著類似的故事。隨著當時國內消費升級的推進,人們對於休閒食品的需求更加多樣化。達利認為,馬鈴薯一直是中國人餐桌上非常受歡迎的食品,它的口味為絕大多中國人所喜愛。而工業化生產的薯片,並沒有大範圍在國內推廣,市場前景非常不錯。實際上,在當時,能夠生產薯片的也僅有樂事等跨國品牌。於是,達利決定引入國際最先進的生產設備,開始進軍薯類膨化市場。

2003年,達利食品推出自己的薯片品牌可比克。用桶裝薯片打進一線市場,用性價比更高的充氣包裝填補二三線市場,獲得飛速成長。如今,達利的可比克品牌不僅處於中國薯片品牌的龍頭位置,且憑藉其多年的佈局,形成了從上游“公司+農戶”的農業基地到全國佈局的生產規模,再到下游渠道與品牌協同並進的全產業鏈優勢。

不過,達利食品從未放慢腳步。2004年推出的高端餅乾品牌好吃點又是大獲成功。三大品牌奠定了它在休閒食品領域的龍頭地位。

達利食品憑藉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執行力,在每個品類的競爭力絲毫不遜於國外品牌,成為了本土品牌中的標杆。

儘管在休閒食品領域已經成為業內的龍頭,但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壯大,2006年,達利食品又將目光轉向飲料業。當時,達利大規模斥資,完成了在主要飲料領域的佈局,比如涼茶、花生蛋白飲料、以及茶飲料等主要品類。和其正,花生牛奶、青梅綠茶等飲料均成為行業內的佼佼者。2013年推出的功能飲料樂虎,短短5年多時間,年營收便超過30億。

如今,達利園、可比克、好吃點、樂虎、和其正、豆本豆和美焙辰等幾大品牌每個都位列細分行業前三的位置,這在國內的企業中並不多見。

【1+1>2】

與康師傅、統一、旺旺等靠一兩款拳頭產品打天下的同行不同,達利食品走的是“大商業”路徑。

達利食品從不把目光和精力放在某一新鮮單品的推出,而是不斷從產業的角度入手,尋找高成長性的細分領域,然後大規模佈局。

事實證明,在休閒食品行業,1加1確實是大於2的。

2012年至2017年,行業整體遇冷,統一、康師傅等行業巨頭不約而同地遭遇了增長停滯、利潤下滑等困境。

而手握7大品牌的達利卻逆勢增長、一枝獨秀,5年間營收從108.35億增長到 197.99億,幾乎翻倍;淨利潤6.71億增長到34.34億,漲了近5倍。

2018年,達利食品營收首次突破200億,達到208.6億元,同比增長5.4%;淨利潤為37.2億元,同比增長8.3%,淨利潤率約為17.83%。

更豐富的品牌、更廣闊的的佈局不僅大大降低了達利的經營風險,還極大地縮減了運營和銷售端的成本,帶來了更高的利潤率。

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以達利食品飲料板塊為例,2018年,總營收91億,增漲6%,毛利率46%;其中,豆本豆營收增長了100%;樂虎增長了15%。

相比之下,康師傅飲料板塊營收352億,增幅只有2%,毛利率也只有31%;統一企業中國飲料營收102億,增長4%,毛利率38%。

儘管體量還不及後者,但增速和毛利率已經全面碾壓,達利的淨利潤更是大於二者之和。

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達利食品的行業競爭力在其現金流量表中一覽無餘。2018年,達利食品經營現金流為50億,同比增長108.1%,抗風險能力超強;截止2018年底,公司總權益 154.15億元,賬面現金銀行結餘約為100.79億元,約佔總資產的2/3,擁有這樣報表結構的公司,實際上也是股神巴菲特的最愛。

2018年底,達利食品的流動負債只有24.61億元,而且應付款佔了22.62億元。這意味著公司對下游渠道商有相當強的話語權。

不斷尋找高成長性、市場空間廣闊、適合發揮達利差異化優勢的賽道,保證了達利食品的持續高增長,淨資產收益率穩定在24%以上。

強大的品牌力量和龐大的產品矩陣讓達利食品獲得了“中國雀巢”的業內美譽。

不斷開拓新賽道保證了團隊始終如一的旺盛活力和戰鬥力。達利食品的血液中始終流淌著創業文化和創業精神。

【“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有人說,達利食品表面看有7個知名品牌,不會是靠廣撒網、頻繁試錯之後,重點打撈出來的吧?

當然不是。

達利食品一直堅持精耕細作每一個品牌,“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

與盲目多元化的企業不同,達利食品一直沒有離開食品飲料這個核心戰場,而且從沒有同時多線作戰,而是保持著穩定的發展速率,經過審慎的調研和準備,每三到四年開拓一個新賽道。

這防止了資源內耗,保證達利食品可以集中精力將每一個品牌做好。

達利食品7個品牌都能大獲成功的秘訣究竟是什麼?

第一,上游原材料供應優勢。達利食品在全國擁有了21家子公司共30多個食品、飲料生產基地。

這不僅保證了穩定的原料供給,而且每個工廠都臨近經銷商、直營商超及終端市場。2018年,達利食品的物流成本大約只佔營收的2.7%,遠低於同行,這也是其保持高利潤率的秘訣之一。

第二,下游渠道優勢。達利食品擁有超過5000家經銷商,超過12000名專職銷售人員支持約350萬個銷售點,終端渠道佔有率超過85%。

強大的渠道網絡保證其每推出一款新產品都可以以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完成全國鋪貨,推廣速度極快。例如2018年11月推出的美焙辰系列短保麵包,僅用幾個月時間就開拓3萬多個終端,預計2019年開拓終端11萬個。

旗下七大國民品牌,它可能是最被低估的超級消費藍籌了

第三,一流的產品品質。產品品質始終是食品業的王道。為了保證品質,達利食品建立了“鏈式”無縫監管機制,即:供應商評估、原產地考察驗證、原輔料入庫檢測、生產過程監控、成品檢驗檢測、售後跟蹤服務、召回制度,形成了集團、公司、車間三級一體的品控機制。

以資源、渠道以及研發品控的底層優勢,去佔領那些具有高成長空間的行業。在總體策略上,不追求每年推出很多新的SKU,而是抓住消費者的核心訴求,把推出的SKU做成有持久生命力的常青款。達利做到了“每一顆子彈都能精準發出,並擊中目標”。

“要想做領導品牌,就要從產業的高度出發,研究每個產業的特點、個性,讓每個品牌,都能成為產業的代表。”在集團30週年慶典上,達利食品董事長許世輝道出了達利做品牌的“秘密”。

蘋果公司“軟件佈道師”格威·卡瓦薩奇曾畫過一張圖,他用“用戶獲益”做橫軸,“自身能力”做縱軸,生成了四個象限,分別對應四類企業。

自身能力很強,但是用戶並不獲益的叫“冤大頭型企業”;用戶獲得收益,但自身並沒有能力盈利的叫“平庸型企業”;自身能力不強,用戶也不能獲益的叫“湊趣型企業”;只有用戶獲益,自身能力也很強的企業,才有真正的“商業模式”。

“大商業”之道和強大的品牌塑造力正是達利食品的商業模式。

不可思議的是,一年淨利潤超30億,賬面躺著123億現金;淨資產收益率穩定在24%以上,今年的派息比率為100%,股息率6.5%的達利食品,市盈率卻只有15倍。

無論在資本市場還是在商業的戰場上,風口只是一時,利潤和現金流才更符合商業的本質,才是王道。不得不說,作為投資標的,達利食品是港股的一顆“遺珠”。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