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與時代互動:新晉信息通信領域兩院院士談創新

科學與時代互動:新晉信息通信領域兩院院士談創新

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佈了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章程》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的規定,2019年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了64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20名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開展了第14次院士增選和第13次外籍院士增選,共選舉產生75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和29位工程院外籍院士。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在2019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中,7位人士新增入選信息技術科學部,他們是崔鐵軍、段廣仁、馮登國、江風益、王懷民、王金龍和相里斌。

在2019中國工程院新增院士中,9位人士新增入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他們分別是羅先剛、蘇東林(女)、孫凝暉、王耀南、魏毅寅、吳漢明、姚富強、張平和鄭緯民。

此外,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讓我們一起領略:這些信息通信領域部分新增院士們如何看創新以及他們的研究領域。

1 1

數據中心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支持大量行為不同、資源需求不同的服務,IT技術正從計算驅動轉移到數據驅動。面向新增加的千億級別端設備帶來的新需求,我們致力於研製端網雲協同的核心裝備,提供更高通量、更高智能、更高確定性、更低延遲和更低功耗的計算與傳輸能力。

——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凝暉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孫凝暉,漢族,1968年生,籍貫安徽壽縣。博士,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博導,中國科學院大學計算機與控制學院副院長。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隨後進入中科院計算所攻讀碩士學位,1992年碩士畢業後留所工作,1995年攻讀在職博士,1999年獲工學博士學位。1997年至2000年先後任計算所智能中心研發部副主任主任。2000年至2005年任國家智能計算機研究開發中心

主任。2005年至2009年先後任計算所繫統結構研究部主任、計算所副總工程師(兼)、所長助理(兼)等職務。2009年7月,任中科院計算所常務副所長。2010年4月,任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11年8月起,任中科院計算所所長。

1 1 2

在科研道路上,無法預知前路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唯有保持信心,艱苦奮鬥,實事求是走好每一步,方能有所突破。同時,科學容不得半點虛假,做好科研也需有自己的思路,需要敢於創新。

——中國科學院院士 江風益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江風益,1963年出生,江西餘干人,198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物理系原子核物理專業,1989年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固體發光專業碩士畢業,現為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1996年,江風益開始研究藍色發光材料與器件。2000年是江風益的幸運之年,經過1200多次的試驗,藍光LED外延材料和藍光二極管終於研製成功。1984年07月-1987年08月 江西工業大學基礎課部物理教研室助教。1987年09月-1989年12月 中科院長春物理所固體發光專業研究生。1990年01月-1992年05月 江西工業大學基礎課部物理教研室講師。1992年05月-1995年04月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05月-2001年05月 南昌大學材料科學研究所教授。2001年06月-至今 教育部發光材料與器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2007年01月-至今 863計劃半導體照明專項總體專家組成員。2008年01月-至今 教育部"半導體照明技術"創新團隊帶頭人。2008年09月-至今 南昌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江西省代表。

1

3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是在持續的對等連接中演化成為覆蓋全球的基礎設施的服務,雲計算應該也將是在對等連接的、持續演化過程中成為覆蓋全球的一種服務網或服務型基礎設施。由此,我們提出了雲計算未來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概念——雲際計算。

——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懷民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王懷民,計算機科研領域專家,長期在國防科大任教,曾任該校計算機學院教授、副院長。

我國分佈計算領域的重要領軍人物,在分佈計算模型、技術與平臺方面取得了系統性成果,為我國分佈計算核心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以及國家和軍隊網絡信息系統的建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2015年7月31日,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2016年10月,在由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主辦的“信息科技與經濟發展”技術科學論壇上,王懷民提出雲際計算將是雲計算未來發展新形態。2017年7月,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教育長。2018年,CCF獎勵委員會授予王懷民教授“CCF王選獎”。

1

4

人是萬物之靈,智慧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智慧是有限的,需要不斷學習,因此,當6G來臨後,“人-機-物”的連接將向智慧延伸,實現“人-自然-智慧”的互動和連接,即“人機物靈”融合。

——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平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張平,博士,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1959年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1978年考入陝西理工大學,先後在西北農林大學、西北大學、陝西理工大學學習。1983年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87年考入北京郵電大學信號、電路與系統專業,並於1990年獲工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北京郵電大學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期從事移動通信理論研究及技術創新工作,為我國移動通信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參與4G國際競爭,提出了TDD高速寬帶技術體系方案,為4G技術自主可控走出了第一步。攻克TDD多模測試技術並研發儀器儀表,填補了全球在此領域的“空白”。相關成果已進一步應用於5G研發及產業化等。

1

5

互聯網是一片黑土地,在這片土地上萬物皆可生長,以後還能長出什麼,我們並不知道。互聯網50年,它還像個嬰兒,互聯網是會萬萬歲的。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堅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王堅,阿里雲創始人,中國唯一自研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的提出者、設計者和建設者,推動中國IT產業從IOE(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和EMC存儲)向雲計算轉變。2008年9月加入阿里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加入阿里巴巴之前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浙江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8年入選浙江省“151”人才工程。中國計算機學會常務理事,2008年被中國計算機學會授予學會傑出貢獻獎並被中國計算機學會YOCSEF評選為“中國IT十大傑出青年”。是美國計算機學會會刊(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的編委。2017年,飛天獲得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首個科技進步特等獎,是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1

6

超級計算機與應用有兩個重要發展趨勢,一是異構架構在超算系統構建層面被廣泛接受,二是人工智能應用有望成為超算的主流應用之一。

——中國工程院院士 鄭緯民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鄭緯民,教授、博士生導師。1946年生,浙江寧波人。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控制系並留校任教,1982年獲碩士學位。目前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

主持並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35項。2002年國家信息安全管理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7年高性能集群計算機與海量存儲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8年中國教育科研網格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項。2009年,由於其在高性能計算機性能測試技術的貢獻,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1

7

從先步信息的產品研發應用歷程看,先步信息在機器人控制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給智能裝備加上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個聰明的大腦和一雙靈巧的手。未來智能裝備要具備“軟實力”才能滿足工業4.0時代客戶的需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耀南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王耀南,1957年11月,出生於雲南省龍陵縣,機器人技術與智能控制專家,湖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現任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院長、湖南大學機器人學院院長、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監事、教育部科技委能源與交通學部委員等。長期致力於機器人感知與控制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圍繞我國高端製造的重大需求,開創機器人自主加工動態規劃與決策控制技術體系,提出系列高速高精視覺感知與自適應魯棒控制方法,解決了多機器人高效協同製造的技術難題,發明機器人靈巧精準作業控制技術。

1 8

雲計算是信息技術領域的一次變革,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信息技術深度應用的必然結果,也必然對信息安全保障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登國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馮登國,1965年5月,現任北京信息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 ,為中國科學院軟件所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0年至2012年曾擔任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計算機網絡入侵防範中心主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目前主要從事信息與網絡安全方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1995年6月獲通信與信息系統專業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獲首屆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995年9月進入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 。1997年11月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國家"十五"863計劃信息安全技術主題專家組首席科學家,國家"十一五"863計劃信息技術領域專家組成員。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科学与时代互动:新晋信息通信领域两院院士谈创新

整理 / 通信產業報(網)崔亮亮、李曉燕、馮雅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