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不少家長會因為陪孩子寫作業,而感到無比的心交力瘁。明明以前自己讀書的時候,父母也沒這麼監督啊,為啥現在的孩子寫作業,倒必須依賴父母監督了呢?

有位朋友"陪讀"三年,白天要忙工作,夜裡又馬不停蹄要監督孩子做作業,看起來十足是一個嚴格律己、嚴格要求孩子的家長。

他從孩子上小學第一天起,每晚就守在孩子書桌前。頭兩天孩子寫作業,倒還挺快,沒想到從第三天開始,就有些心不在焉了,老要往電視那邊瞅。

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為了督促孩子寫作業,這位朋友也漸漸開啟了"嘮叨模式"。先是輕聲細語的碎碎念,見孩子不以為意,就著急起來,脾氣再好的父母,難免也會大聲吼幾句。

可無論採取什麼樣的語調去"教育""引導"孩子,都無濟於事。孩子做作業的效率,是越來越低。

家長嚴格是一種"假象"

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在1958年提出了"歸因理論"。由於提出。"人會對行為做出分析,推斷出自己認為導致這些行為的原因,這個過程就叫做"歸因"。

家長越付出時間去陪伴,越是苦口婆心跟孩子一再強調學習重要性,孩子會因為錯誤的"歸因",導致"認知失調",認為:是家長很重視學習,需要重視學習的不是自己,家長需要來監督我寫作業。

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說白了,家長陪孩子寫作業,看起來十分嚴格,其實是一種"假象"。家長的付出與良苦用心,只能感動自己。孩子反而誤以為,學習是一件非常痛苦、很艱難的事情,從而不願意花心思下功夫,變得越來越"不重視"學習。

避免孩子錯誤"歸因"

家長要糾正孩子的認知,就需要規避一些不恰當的教育方式,避免孩子錯誤"歸因"。

△不將寫作業與獎勵掛鉤

有的家長會用看電視、玩手機、去遊樂場、買玩具等,作為孩子好好學習、寫作業的獎勵。

事實上,企圖用獎勵來誘惑孩子學習,是一件極為錯誤的教育方式。這樣會讓孩子誤以為,獎勵才是自己的最終目的,好好學習和寫作業,不過是為了達到目的,所必須完成的"任務"而已。

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這樣的錯誤"歸因",就會導致孩子整個學習的動機錯誤,年齡越大,越無法被一些獎勵吸引,最後變得"厭學"。

所以家長不要輕易使用獎勵辦法,不要次次都用"看電視""玩玩具"去誘惑孩子,而是讓孩子明白,寫作業和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不要依靠懲罰逼孩子寫作業

樂樂寫作業特別慢,媽媽嚴肅"威脅"說:"限你半個小時把這個作業做完,拖晚5分鐘,就再加一頁。寫得越快就越不會被罰。"

樂樂一開始還不以為意,沒想到半個小時後沒寫完,媽媽真的再給她加作業,最後拖到晚上10點還沒休息。此時媽媽也鑽進了牛角尖,一副"你不達到我要求誓不罷休"的樣子,嚇得樂樂大哭起來。

樂樂媽媽的做法適得其反,誇張的手段讓樂樂更加認為,寫作業是一件極其痛苦的事情。有些孩子為了避免受到"懲罰",可能養成撒謊的習慣,甚至直接"罷工"不寫了。

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適當放手,給孩子成長空間

家長都希望孩子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可一直督促陪伴,哪有給予孩子養成"自覺性"的空間呢?

方方媽媽就有一個聰明的辦法,儘量"找理由"去忙,而很少坐在方方旁邊盯著寫作業。

一次老師佈置回家要家長報聽寫的作業,媽媽找理由說要在廚房看著燉湯的鍋,讓方方自己想辦法解決。結果方方用了一隻錄音筆,先自己把要報聽寫的內容錄下來,然後再用錄音筆給自己"報聽寫"。

家長越懂得"放手",孩子反而有了成長的空間,能夠自己去找辦法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想完成作業、學到知識,自然成了他們自己的目的。

當然,提醒家長學會"放手",不是真的什麼是都不聞不問、不管不顧。在孩子學習上有很多細節,還是可以提供幫助。提供幫助,與大包大攬,有著"度"的不同,這需要運用到家長的智慧與耐心。

父母越督促寫作業,孩子越“不重視”學習,別再為付出自我感動

督促孩子寫作業,不是緊盯著嘮叨就有效。越是如此,越會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請別再做"感動自己"的無效舉動。

當然,改變以往的教育方式並不容易,有時候需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氣,敢於糾正過去不太好的方法。西卡弟弟與各位家長共勉。


HI,我是西卡弟弟,專注優質內容,助力快樂童年。如果您喜歡請點擊關注,評論、轉發、收藏、點贊~與我一起說說育兒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