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年了,本土博士還不如海歸博士?

9102年了,本土博士還不如海歸博士?

改革開放以來,以錢學森為代表的海歸人才曾是國家科技發展的中流砥柱,但在留學不再是新鮮事的今天,高校裡卻仍然存在洋博士>土博士的“鄙視鏈”。

“留學事業歷來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這一切要從我國的留學史說起,近百年來,曾出現過多次留學熱和歸國潮。

從最早的留美幼童到甲午海戰後周氏兄弟表徵的留日狂潮,再到民初以胡適為代表的留學歐美熱潮,一波接一波,後浪吞前浪,中國留學生們帶著“民族自救”的心態出國求學,也被賦予了“向西方學習真理”之外的多重歷史使命。

9102年了,本土博士還不如海歸博士?

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內外交流日益頻繁,留學生的數量正在不斷增加。據人社部統計,自十八大以來,已有累計283萬留學人員學成歸國,佔改革開放以來回國總人數的2/3,形成了我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留學人員歸國潮。

許多海歸博士也不負眾望,張朝陽歸國後創辦搜狐,從學霸變身“互聯網教父”,完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啟蒙階段;哈佛“八博士”共聚合肥科學島,建立了世界領先的強磁場實驗裝置,這些都是近年來“歸國圈裡”的美談。

或許也正因為一直以來海歸學子中的優秀人才和卓越貢獻,國內對於海歸群體總是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歸國留學生的待遇、資源與權勢也就遠遠超過國內求學的讀書人。

海外為橘,本土為枳?

近年來,各地為了搶佔人才,政府和高校都紛紛發佈人才引進計劃,向高層次人才,特別是海外留學人才拋出了橄欖枝。以北上廣深杭為首的一線或者新一線城市,在落戶政策

創新創業學術研究買免稅車子女入學等方面都給予海歸人才多方利好。

而對於許多本土人才而言,同樣是高層次人才,他們面臨的是更嚴格的申報條件打折的待遇

如杭州西湖區的“325"計劃中,海歸碩士和國內博士被劃為了最低門檻的同一檔。某高校的研究員招聘文件中,給海外引進人員和國內引進人員的安家費、科研經費相差10萬元以上

很多本土博士求職高校時,一項“海外經歷”的要求,往往就把他們拒之於理想崗位的門外。

以國內頂尖大學為例,2018年,北大、清華新引進的教師中,本土博士佔比51.9%,海歸博士佔48.1%,看上去本土博士更高一籌,但是有海外經歷的教師佔到8成,許多本土博士都曾有去國外

“鍍金”的經歷。

9102年了,本土博士還不如海歸博士?

對於高校就職要求海外經歷的調查,高校青年教師群體中,42.17%對此項規定表示理解,因為學科評估、學科點申報、科研項目對海歸比例有要求,高校也是無奈之舉;35.54%明確表示海外訪學經歷不能代表個人能力、學術水平,此外,還有22.29%表示“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9102年了,本土博士還不如海歸博士?

甚至高校裡評職稱升教授與出國經歷掛鉤也已經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了,本土博士需要出國訪學甚至發數篇SCI才能與海歸博士在同一起跑線上,這對於本土博士來說未免有失公允。

錢學森晚年曾不止一次提出:“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而現在我們想接著問下去,“到底是我們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還是我們的用人體制遏制了傑出人才的產生?”。

本土博士崛起,正追平海歸優勢

誠然,海歸博士有許多優點,他們有更好的英文基礎和更開闊的學術思路;還有一定海外人際關係,可以為學校對接資源,促進國際交流;並且接觸的是科研前沿知識,能促進學校對應學科的建設等等。

但國內學術界近年來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國本土博士的科研水平以及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的高質量研究論文數量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最年輕的院士盧柯,拒絕赴日深造,選擇留在國內攻讀博士學位,從博士畢業到當選院士僅用了13年時間,共發表11篇science和1篇nature、當選四國院士的答卷讓他一次次刷新紀錄。

還有最近在社交網絡上刷屏的90後教授,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李姍、南方醫科大學教授李琳、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萬龍等,國內博士畢業就直接被高校聘為教授、博導。在海外留學經歷受追捧的今天,他們用豐碩的學術成果打破了高校對土博的偏見。

從以前要求有海外留學經歷改為有海外經歷優先,從要求發表論文的數量變成要求發表論文的質量......用能力和學術來選拔人才,這一點正在成為學界共識。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學術界對人才的評價將回歸“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初心,海歸博士與本土博士也將實現不分中外、擇優錄取、同工同酬,畢竟,本土人才的能力得到認可,才是最大的“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