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這週末跟小夥伴一起去一家很喜歡的咖啡店,上了他們的coffee cupping class. 來這報到跟大家分享一下~ 歡迎拍磚歡迎意見。沒人邀我是我自己想的哈。


------------------------------------------------------------------------------------------------
首先,上咖啡課的動機是這樣的:
滷煮因為各種原因基本上是每天一杯咖啡,既然天天喝,滷煮自認為還是有點咖啡品味的
但是去一家精品咖啡店與朋友裝逼小聚時
打開飲品單,美洲非洲亞洲的咖啡們一應俱全,然而我仔細端詳一遍然後發現。。。。。
坑爹的這些各地豆子我一個都不認識,完全不知道點什麼好麼!!!
好不容易在waiter推薦和自己一陣琢磨之後發現,坑了大幾十塊錢一杯咖啡還是 不!好! 喝!
於是我乖乖上了一節咖啡課,分享給大家如下:
這次我們一共“玩弄”了4種豆子,分別來自亞洲的印度尼西亞,中美洲的巴拿馬,南美的哥倫比亞,和非洲的
埃塞俄比亞。(以後去咖啡廳不會再一臉茫然了,歐耶\\(^o^)/!)

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第一步就是:聞香!首先將咖啡豆研磨,然後雙手成斜交叉形狀握住咖啡碗,使其和杯口形成三角形的cup,然後用鼻子先體驗咖啡的“味”。
4種豆子滷煮的體會如下:
巴拿馬:聞起來帶著比較宜人的酸度,讓人聯想起了一些深色的水果,同時還帶一點巧克力的香味。
印度尼西亞木頭泥土的味道非常明顯,聞起來香味比較複雜(感覺摻和了很多東西。。)
哥倫比亞:比較強烈的咖啡的味道,帶好聞的堅果味道,聞起來不會太酸。
埃塞俄比亞

:聞起來最接近香水的一種咖啡,帶有花香, 還有讓人聯想起柑橘類水果的微微酸味。
聞了個過癮以後接下來就是去喝(cupping)了。講實話滷煮當時還挺期待的因為真的咖啡香好好聞啊啊啊啊啊。沖泡過程請看下圖,我就不費話了

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其中強調滷煮學到的新技能就是:手腕敏感部位是最好的體會溫度的溫度計,可以用這裡試一試燙不燙再喝喲~~~
4種豆子喝起來的趕腳:(個人觀點)
印度尼西亞的咖啡因為口味豐富,單喝口感比較強烈,所以適合配合牛奶或者cream做飲品
哥倫比亞則因為其穩定的咖啡香,常常被用於做Espresso咖啡來平衡味道。
巴拿馬埃塞俄比亞的咖啡則是比較適合單獨飲用,避免奶或者糖遮蓋它們本身的酸度和香味。

隨著咖啡熱度的減弱,其酸度和苦味也會發生變化,例如巴拿馬的會隨著溫度降低而變酸,而埃塞俄比亞則反之。當然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所體會的程度會不同,喜歡的口味也會不同。

感覺好的咖啡其實不管是冷還是熱都別有一番風味,都挺好喝的!

-----------------------------------------------------------------------------------------------

品嚐咖啡的過程中,滷煮表示自己對咖啡因比較敏感,所以其實喜歡咖啡因較低的拿鐵之類的混飲。 然後老師的一句話讓我震驚了。。。。

一杯黑咖啡的咖啡因含量不一定比一杯拿鐵多!

這個原因。。請看下圖:

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咖啡因強弱有幾個因素的, 咖啡因其實是咖啡樹的自衛機制:保護自己不被各種害蟲們侵蝕,所以在害蟲較少的高海拔地區產出的咖啡豆反而咖啡因少。而速溶咖啡所用的咖啡豆大部分產於海拔較低的地方,所以咖啡因含量高,打雞血效果好。老師表示咖啡因的濃度也會因為後期加工改變,但是通常越好的咖啡豆,咖啡因反而會比較少。

簡而言之,如果選對咖啡,是不用太擔心睡不著這件事的。

------------------------------------------------------------------------------------------------

接下來老師展示了一些沒有烘培的咖啡豆給我們看,原來咖啡豆是淺綠色的。。滷煮表示烘培很多人掛在嘴邊但是對滷煮來說貌似就跟炒茶葉一樣就是炒豆子?老師看我們一臉茫然於是又開始了詳細的解釋。。:

烘培其實是咖啡師(roaster)將咖啡豆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的一種手段。

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新鮮曬乾的咖啡豆其實是綠色的,是經過烘培以後才變成大家看到的深棕色

如何學會品嚐咖啡?


溫度越高,咖啡豆裡面的水分會因為溫度升高而爆發,將咖啡豆漲大。所以烘培溫度越高,咖啡豆越大,顏色越深,堅韌性越低,這個過程會使咖啡豆過度焦糖化而變苦。所以一般重度烘培的豆子比較苦口感比較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