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故事——昌圖

民國 《昌圖縣誌》 卷4: “昌圖者,俗名榆樹城,蒙古之長突額爾克也。”“長突額爾克” 又作 “昌圖額爾克” 蒙古語意為綠色草原。縣乃取首二字為名。

一萬年前遼河岸邊曲家店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活。

昌圖古為貊地。

西漢於今昌圖老城置番汗縣。

東漢光武帝二十五年(公元49年)昌圖老城系扶餘國。

屬漢軍北征,唐軍徵東的要塞。

唐總章元年(668年)2月”薛仁貴從李績徵高麗所拔者是也”。

遼置韓州與柳河縣治八面城、肅州與清安縣治馬仲河(一說今昌圖老城)、安州與歸仁縣治四面城,屬東京道。

金設清安、歸仁、柳河三縣,分治今馬仲河、四面城、八面城,分屬鹹平府(開原)、韓州(時治梨樹縣偏臉城)。

太宗天會六年(1128年)10月,

曾囚徽、欽二帝於韓州(八面城)。

元屬開原路,本境為蒙古遊牧地。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置遼海衛於牛家莊,衛下於本縣設12個邊堡。(遼海衛後遷開原老城)

明朝在昌圖老城設鎮夷堡是蒙古兀良哈三衛進犯開原的要衝,實為開原之屏障。

(鎮夷堡堡城位置現為老城鎮的街心公園—榆城公園。)

清建都北京後,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昌圖地方更因為是蒙古草原博多勒噶臺親王領地,長期是一派茫茫原野草原景象。

清嘉慶七年(1802年)正式準墾。

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置昌圖廳治昌圖城(前名古榆城,俗名榆樹城、榆城子),屬奉天府。

“昌圖”系蒙古語“常突額勒克”前兩個音節的諧音。其意眾說紛紜:

其一曰:永不幹涸或不結冰的湖。

其二曰:高低不平的旱湖。

其三,“綠色的草原”或“水草豐盛”的地方。清光緒三年(1877年)升廳為府。

先後轄奉化(梨樹縣)、懷德、康平3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遼源州(鄭家屯)亦屬本府。

1913年改府為縣,屬奉天省洮昌道。

1941年屬偽滿四平省。

1944年—1945年8月,治昌圖站(今昌圖)。

1945年11月光復後屬遼北省,治昌圖城。1946年4月析置昌北縣,治八面城,

1949年4月屬遼西省。

建國後,1954年兩縣合併,屬遼寧省。1959年屬瀋陽市。1962年4月治昌圖站(今昌圖)。

1964年4月屬瀋陽專員公署。

1968年12月屬鐵嶺專區。

1984年6月屬鐵嶺市至今。

縣人民政府駐昌圖鎮政府路。

程道元的詩詞書法碑刻:

春日早遊——程道元

已看綠柳曙煙籠,隔斷坡塘杏又紅。

園是主人人是客,不堪搖曳是春風。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鐵嶺故事——昌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