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中途島》:如何正確的手撕鬼子

《決戰中途島》:如何正確的手撕鬼子

2001年“爆炸貝”籌拍大作《珍珠港》時,Touchstone忍痛掏了2.4億美元,電影雖火但票房賠到懷疑人生,幸好背後有迪斯尼這棵參天大樹。18年後博納影業給了主旋律大師羅蘭·艾默裡奇8000萬美元,重現二戰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中途島之戰,錢不算多,安全上岸的謹慎也取代了爆款的野心,精打細算的CG替換了漂亮的模型,中國娛樂資本做正確的事,又沒有落下人傻錢多的爛梗,這是第一次。

對羅蘭·艾默裡奇來說,他終於按自己的意願拍了一部尊重歷史、精製精良、細節考究、科普用心的戰爭片,沒有狗血三角戀,放心從頭燃到尾,今天的導演絕少有這種機會了,雖然《決戰中途島》仍然免不了激發老牌軍迷的考據熱情。

電影最成功的就是不為大人物浪費時間,正反雙方同等對待。

日方自不必說,山本五十六給自己挖坑了一個容錯率很低的計劃,自然患得患失,淵田美津雄說他整個戰役就像一個無所作為的旁觀者;

“抗日奇俠”南雲忠一隻知按部就班,毫無應變能力;

山口多聞蠻勇有餘,將略不足,所以才有飛龍騎臉,無腦豬突。

對於美國三傑,艾默裡奇也沒有太多著墨。

尼米茲的大將風度演出來了,斯普魯恩斯形象模糊,弗萊徹根本沒露臉。

羅氏主旋律之所以不令人反感,在於有舍有得,不做全景PPT。

136分鐘的鴻篇鉅製既沒有政治家發佈英明指示,也絕少高級將領運籌帷幄的畫面,艾默裡奇的視角始終向下,因為榮譽原本就屬於那些普通軍人。

情報軍官萊頓和羅徹福特幫尼米茲開了作弊碼,比山本五十六還了解南雲忠一的動向。

美國的PBY偵察機數量不足,機組人員每天僅有3小時合衣小睡的時間,但他們的工作效率把日本同行秒得渣都不剩,中途島的7架日本偵察機唯一飛對方向的那架,接連發出的5份報告,從位置到航向再到艦種全部錯誤,簡直滿嘴跑火車。

如果比較雙方的飛行員,日本一二航戰都是久經戰陣的老鳥,美軍只是菜雞,但其中有幾位頂級技術大牛,“企業號”的韋德·麥克拉斯基、威爾默·加拉赫、理查德·貝斯特、克拉倫斯·迪金森,“約克城號”的馬克斯韋爾·萊斯利、約翰·薩奇、保羅·霍姆伯格、德威特·沙姆韋,外加來自中途島的海軍陸戰隊飛行員理查德·弗萊明。

這9位精英聯手埋葬了日本帝國的野心。

《決戰中途島》:如何正確的手撕鬼子

電影和歷史上都是男一的理查德·貝斯特

克拉斯基在燃油告罄時,堅持跟蹤掉隊的日本“嵐”號驅逐艦,被尼米茲稱為這次戰役中最重要的決定;

加拉赫的500磅炸彈瞄準了“加賀號”甲板上直徑15米的太陽旗,爆炸殺光了甲板下的280名機械師,220名損管,敲響了鉅艦的喪鐘;

迪金森的炸彈把“加賀號”的正副艦長、炮長、航海長、通信長等10名高級軍官一次性打包送進了靖國神社;

貝斯特發現了燈下黑的“赤城號”,與2架僚機發起了戰爭史上性價比最高的一次俯衝,釘死了南雲的棺材板;

萊斯利技術精湛,他的機隊比麥克拉斯基晚出發1小時,卻幾乎同時向“蒼龍號”發起攻擊,他手下的霍姆伯格用500磅炸彈穿透了板,徹底決定了戰鬥的走向;

這一天的日暮時分,代替受傷的麥克拉斯基,加拉赫再次帶隊出發,他和沙姆韋、貝斯特一起把“飛龍號”炸成了燃燒的廢墟;

薩奇發明了被稱為“薩奇剪”的雙叉曲線戰術,他帶領6架僅有的性能不佳的F4F野貓戰機擊敗了16架零式,成功掩護了萊斯利、加拉赫的突防,“飛龍號”的日本王牌友永丈市最後一次攻擊“約克城號”,也是死在薩奇手裡;

弗萊明駕駛老舊的SB2U轟炸機直接撞進日本重巡洋艦“三隈號”的後炮塔,把這艘1.2萬噸的鉅艦和900名船員送到海底,死後被追授國會榮譽勳章;

這場決定命運的戰役,佔據絕對優勢的日本聯合艦隊(航母6:3,戰列艦11:0,巡洋艦23:8,驅逐艦65:11)以及武裝到牙齒的10萬官兵最終被9個美國飛機員打敗了,這是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勝利。

更厲害的還有艾默裡奇的表現手法,當部下質疑麥克拉斯基的冒險決定時,他只是自嘲“不想在監獄裡吃土豆”,而沒有撂下“我們身後就是祖國”之類的場面話,其實在那麼混亂的戰場上,誰能指責一位燃油耗盡而返航的飛行員?

英雄之間貌似也沒有什麼革命友誼,麥克拉斯基、貝斯特、林賽這些人互相瞧不上,也沒有哪位領導出面干預,更沒人做耐心的思想教育,大家目標一致,幹就是了。

這部美版抗日神劇的埋梗和玩梗也儘量尊重歷史。

很多人覺得電影裡的SBD忒強了,存在手撕鬼子的跡象。

客觀的說,南雲4航母有246架飛機,美國3航母233架,島上還有127架,確實是飛機更多的一方,但陸軍飛機不頂事,TBD又垃圾,決定勝敗的就是“企業”和“約克城”的54架SBD,“大黃蜂”的35架還迷路了。

《決戰中途島》:如何正確的手撕鬼子

“大黃蜂號”TBD中隊30人僅畫圈的蓋伊少校倖存

SBD也是整個二戰中美軍戰損率最低的飛機,時速比日本的99艦爆快20公里,居然還有自封的裝甲油箱,設計師諾思羅普的穿孔型空氣襟翼更是開了腦洞。

這麼少的飛機幹成了這麼大的事,吹爆也沒問題。

至於後座機槍打零式,看起來不可思議,但也是事實。

歷史上麥克拉斯基返航時被2架零式追擊,就是他的後座機槍手擊落了1架,才逃出生天,SBD在戰事吃緊時曾被當做戰鬥機使用,珊瑚海之戰,斯塔希·維塔薩帶領8架SBD對抗12架零式,他本人擊落2架,還撞掉另1架,SBD的後座雙聯裝機槍打零式肯定不是標準戰法,但確實有這能力。

《決戰中途島》:如何正確的手撕鬼子

俯衝投彈的SBD

溢美不是意淫,官渡之戰,郭嘉說曹有十勝,紹有十敗,屬於適度誇張,胡義周給赫連勃勃寫《統萬城銘》,那叫舔腚,完全兩回事。

成功的主旋律一般還附送思考題,《決戰中途島》有兩個。

1、為什麼一群技術不精,吊兒郎當,看起來沒什麼精氣神的美國少爺兵打敗了“月月火水木金金”訓練出來的日本武士?

2、日本海軍自《華盛頓海軍條約》以來就堅持精兵政策,東鄉平八郎說“1門百發百中的大炮勝過100門百發一中的大炮”,為什麼決定勝敗的反而是美國的精英飛行員?

純粹從勇敢和盡職來說,戰鬥的雙方都值得尊重,羅蘭·艾默裡奇對上述兩個質疑都給出了形象化解釋。

日本飛行員千挑萬選,戰志高昂,訓練有素,武器精良,吊床號制度打破了山頭主義,但天長日久,流弊不少。

主要是唯上唯權威,中途島戰前沙盤演習,參謀長宇垣纏偷改戰果,淵田美津雄後來大肆吐槽,當時卻一句話不說,另一位參謀源田實指責南雲因循守舊,同樣不敢擺上桌面,軍令部的富岡定俊覺得中途島計劃太冒險,但顧慮長官臉面也不敢反對,大家集體和稀泥。

美國人是另一種情況,尼米茲說,“Washington disagrees”,萊頓就懟一句,“Washington is wrong”,羅徹福特不修邊幅也沒人管他。

像貝斯特這種人,跟直管領導麥克拉斯基搞不好關係,經常跟隊友林賽互噴垃圾話,放在日本軍隊裡一天都活不下去,但真正精明的上級知道怎麼用他,這才有了哈爾西的火線提拔,《高山下的花環》裡,靳開來申請副連長一直無果,自衛反擊戰前夕神速獲批,大約是一個道理。

如果一個軍隊裡都是淵田美津雄、源田實、富岡定俊這種“識大體、顧大局”的明白人,都是南雲忠一這種沒有魄力和決斷力的領導,這支軍隊的敗沒就不遠了。

再嚴謹的工作也需要創造力。

南雲忠一是個具體而微的縮影,是日本組織體系盛產的平庸將領,在體系穩定運轉時無往不勝,一旦臨機決斷,立刻原形畢露。

山本自己也不高明。

美國人只用3天修好“約克城號”,同樣在珊瑚海受創的日本五航戰,“瑞鶴號”基本完好,飛行隊報銷,“翔鶴”號傷重,飛行隊完好,為什麼不讓“瑞鶴”搭載“翔鶴”的機隊參戰?結果或許不同。

中途島還暴露了日式管理的獎懲不明,拒不復盤。

這樣一場從策劃到執行都漏洞百出的戰役,儘管大家都高喊“無法對天皇交代”,但最後並沒人出來承擔責任,也沒人被解職或辭職,更沒人剖腹謝罪。

戰況說明美軍掌握了充分情報,但日本人不做任何亡羊補牢,直到最後山本五十六自己送了命也沒有醒悟。

美國人倒有自知之明,1976版的《中途島之戰》,亨利·方達飾演的尼米茲結尾還出來吐槽,“我們到底是比日本人強呢,還是比他們幸運?”

敢自黑的人通常運氣都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